邊壩縣,隸屬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地處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與三市六縣接壤(其東與洛隆縣,北與丁青縣毗鄰,南與林芝市波密縣,西與那曲市嘉黎、比如、索縣三縣接壤)。邊壩縣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有氣溫低、光照充足、日溫差大等特點。全縣總面積8894平方公里。邊壩縣總人口44021人。
邊壩藏語意為“火炬”和“吉祥光輝、祥焰” 的意思。其前身為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的邊壩、沙丁兩個宗(宗相當于現在的縣)。1960年1月,邊壩宗與沙丁宗合并為邊壩縣。同年5月,邊壩縣政府成立,6月中共邊壩縣委成立。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邊壩縣屬昌都市管轄。邊壩縣景點主要有夏貢拉山茶馬古道、邊壩鎮三色湖、金嶺鄉千年冰川湖、金嶺鄉沙棘林、沙丁鄉怒江大轉彎、邊壩鎮邊壩寺、邊壩鎮達宗遺址等。
【行政區劃】
邊壩縣轄2個鎮、9個鄉:
鎮:草卡鎮、邊壩鎮
鄉:馬武鄉、熱玉鄉、尼木鄉、沙丁鄉、金嶺鄉、加貢鄉、馬秀鄉、都瓦鄉、拉孜鄉
【建置沿革】
邊壩藏語意為“火炬”和“吉祥光輝、祥焰” 的意思。據傳,元朝第一任國師八思巴從大都(北京)返回邏裟(拉薩),途徑夏河灣(今邊壩鎮)時,把一個火把插在村旁土里,并就此修建一座佛堂。佛堂建成后,隨取火炬之意,得名邊壩寺,邊壩縣也因邊壩寺而得名。其前身為西藏和平解放之前的邊壩、沙丁兩個宗(宗相當于現在的縣),原邊壩宗駐地在現邊壩鎮夏林村,民主改革前轄7個“丁”,沙丁宗駐地在現沙丁鄉沙丁村。 1960年1月,邊壩宗與沙丁宗合并為邊壩縣,縣址設在今邊壩鎮夏林村,隸屬于昌都地區管轄。同年5月,邊壩縣政府成立,6月中共邊壩縣委成立。 1968年8月,縣址從邊壩鎮夏林村遷至怒江支流的麥曲河下游現草卡鎮的東馬通村。 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邊壩縣屬昌都市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邊壩縣地處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西部,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麓(東經95度,北緯31度),與三市六縣接壤(其東與洛隆縣,北與丁青縣毗鄰,南與林芝市波密縣,西與那曲市嘉黎、比如、索縣三縣接壤)。全縣總面積889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邊壩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內山峰重疊,溝壑縱橫,河流密布,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0余座。其中,夏貢拉山海拔5621米,舊時為川、青、滇進藏必經之道,是赴藏第一險。
氣候 邊壩縣氣候屬高原溫帶半濕潤氣候類型,有氣溫低、光照充足、日溫差大等特點。冬春多風,夏秋多雷雨冰雹,年均氣溫7~8℃,凍土深1米,七月份平均氣溫13~15℃,作物生長期4~5個月,日均氣溫5℃以上持續時間為6~7個月,霜期為3~4個月。年降雨量較少,年平均300~45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6~9月,垂直分布帶現象顯著,是邊壩氣候的又一特點。夏秋季節,山頂白雪皚皚,山下栩栩如春。
水文 邊壩縣以念青唐古拉山脈為分水嶺,北部屬怒江水系,南部屬雅魯藏布江水系。
【交通運輸】
邊壩縣境內國道有國道G349線、國道G558線。
【風景名勝】
三色湖
“三色湖”位于邊壩縣邊壩鎮普玉村,距縣城50公里。“三色湖“分別為黑湖、白湖、黃湖,在陽光下顏色各異,故稱“三色湖”。三色湖成不規則“品”字行排列,湖與湖之間由低山平臺隔開,均系山谷低洼地帶多年冰雪積水而成。三湖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蓄水量280萬平方米,其中,黑湖最大,面積約10萬平方米,畜水量200萬平方米。
金嶺冰湖
金嶺千年冰湖位于金嶺鄉西部,距邊壩縣城95公里。湖中之冰最厚處達20米,占地面積約5平方公里,夏季冰湖四周綠樹常青,而冰卻終年不化。湖面漂浮著大小不一的冰塊,小的如卵石,大的如磐石。在陽光的照耀下,浮冰表面散發出冰晶般的色彩。浮冰造型各異,有的似馬頭,有的似吼獅,有的似臥熊,千年冰川承載著邊壩人千年的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