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縣境東西橫距58千米,南北縱長55千米,總面積2250平方千米。山區面積占90%以上,盆地占7%。有白、漢、彝、傈僳、回、納西等民族,是州內主要白族聚居縣。劍川縣轄5個鎮、3個鄉。共有5個居委會、8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金華鎮。劍川縣常住人口為160471人。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礦藏有銅、鐵、鉛、鋅、煤、鹽巖。214國道、甸(南)六(庫)公路、平(坡)甸(南)公路縱橫縣境。名勝古跡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石刻石鐘寺石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華山毗沙門天王像、寶和寺,石寶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行政區劃】
劍川縣轄5個鎮、3個鄉:
鎮:金華鎮、甸南鎮、沙溪鎮、馬登鎮、老君山鎮
鄉:羊岑鄉、彌沙鄉、象圖鄉
劍川縣地圖
【建置沿革】
劍川西漢時為葉榆縣地,屬益州郡; 東漢屬永昌郡;蜀漢屬云南郡; 唐初屬劍南道姚州都督府;南詔時為劍浪詔,異牟尋收復鐵橋(今巨甸)設劍川節度(治所在鐵橋); 宋代大理國時屬謀統府,設劍川節度又兼置義督貝僉; 元代劍川設義督千戶,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罷義督千戶改設劍川縣,屬鶴慶路; 明代劍川縣升為劍川州,隸鶴慶府; 清代屬麗江府,民國2年(1913年)改為劍川縣,民國3年(1914年)劃歸騰越道,1944年又屬麗江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北工委在劍川發動武裝暴動,推翻國民黨縣政府,成立劍川縣人民武裝政權;8月1日建立政務委員會,9月在劍川設立滇西北行政專員公署,10月1日正式建立劍川縣人民政府。 1950年初,專署遷往鶴慶,3月又遷麗江,改稱麗江行政專區,劍川縣屬麗江專區。 1956年8月,劍川劃歸大理州,同時將蘭坪縣的富樂、新民等地劃歸劍川縣。 1958年10月,劍川同洱源、鄧川合并稱劍川縣。 1958年10月,劍川同洱源、鄧川合并稱劍川縣,縣城設在牛街區三營, 1961年9月,三縣分并,并將原屬劍川的喬后、源安邑等劃歸洱源縣,劍川恢復建制至今。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劍川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與蘭坪、云龍接壤,北與麗江毗連。縣境東西橫距58公里,南北縱長55公里,總面積2250平方千米。山區面積占90%以上,盆地占7%。 劍川地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旅游度假區大理、麗江之間,滇藏公路214國道縱貫縣內。
地形地勢 劍川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山區面積占87.78%。縣城海拔2200米、縣內最高點雪斑山主峰海拔4295.3米,最低處米子坪海拔1973米。縣內地貌類型復雜、海拔高低懸殊2300多米,從垂直帶看,具有多層性。
河流 主要河流有金龍河、海尾河、白石江、彌沙河、象圖河等。縣內著名的壩子有金華壩、沙溪壩、馬登上蘭壩。
【風景名勝】
寶相寺
石寶山位于云南省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鐘,得石寶之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寶山為丹霞地貌,球狀風化石形成的奇峰異石如鐘、如箭、如獅、如象,高者成崖,錯落有致,別具一格。景區內勝景迭出,有石鐘山石窟、道觀寶相寺、金頂寺、海云居寺觀、石鐘水庫等。這里林木茂盛、石趣無限,廟宇別致景色獨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聲名久遠。其景區包括海云居、寶相寺和石鐘山石窟等3部分。.
寺登街
寺登街位大理州劍川縣南部沙溪鎮,為茶馬古道要沖,堪稱茶馬古道上幸存的集市。2001年10月底,與中國長城、陜西大秦寶塔和修道院、上海歐黑爾、雪切爾猶太教堂并列“2002年世界紀念性建筑遺產保護名錄”。
海云居
海云居位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石寶山山門左側的石傘山麓,又名茶山寺,僧普聯建于清乾隆年間。為一進三院的佛教寺廟,坐南朝北,遙對玉龍雪山山門懸掛“雪嶺在望”匾額。進山門拾級而入天王殿,至大雄寶殿。大殿分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的建筑,格門花窗,雕刻精美,體現了劍川木雕的高超藝術。
【民風民俗】
石寶山歌會 石寶山歌會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石寶山舉行。被譽為“白族歌城”的石寶山萬人對歌會,是白族風情的集中展現,所許的白曲已被收入國際著名民歌歌目。
火把節 火把節傳統的白族火把節于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族稱火把節為“夫望吾”,意即六月狂歡節。火把節這天,家家戶戶六前豎小火把,每個村都要豎幾柱大火把。火把頂端扎上“五谷豐登”彩色升斗,四周插上彩旗、花束,還有彩繩系上的一串串火把梨、花紅、棠梨。五彩繽紛的大火把拔地而起,格外壯觀。
繞海會 繞海會繞海會于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劍湖邊舉行。這天,劍川壩子四鄉八寨的白族群眾都聚集到劍湖邊,以村為單位,成群結隊,開展繞海活動。一路上唱白曲,跳霸王鞭舞,還到本主廟里燒香磕頭。活動時,常以某村為起點和終點,繞海一周方結束。
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每年正月十五日,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過傳統“青姑娘”節。傳說,青姑娘是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被迫做童養媳,遭受婆婆、丈夫的虐待,“挑水幾擔要計數,討火遲回罵連聲,身子打成破竹桿,膽戰心又驚……”過著非人的生活。她發出怒吼:“墻上人影難成畫,水底撈月白費神,萬丈鐵鏈纏住身,難鎖我的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她只得跳進海尾河,以死來反抗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為了悼念青姑娘,白族婦女在每年正月十五日紛紛聚會,開展祭奠活動。晚上,她們抬著青姑娘的偶像,走遍村中的大小巷道,邊走邊唱敘述她悲慘遭遇的長詩《青姑娘》。
本主會 本主會本主崇拜是白族獨有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為主,是本地區的保護神。本主廟前建有戲臺,本主廟內除供奉本主外,還供奉其夫人子女和待從等。他們的像常用松柏雕成、造型古樸生動,富有地方特色。列為本主的神,大都是有功于民者。每年的本主誕辰都要舉行盛大的本主會,時間1至3天不等。本主會期間要舉行迎本主的儀式,開展唱戲、耍牛、唱白曲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屆時,還在家中宴請親朋好友。
梨花會 梨花會梨花會是白族傳統盛會,在每年梨花盛開時節舉行。陽春三月,遍布在劍川壩子里、坡地上、河谷間的座座梨園都披上了潔白雅致的素裝,棵棵梨樹上綴滿了耀眼的白花。梨園里蕩漾著美的韻味,在春風里搖曳的梨樹枝條,仿佛向人們頻頻招手。人們三五成群,或親朋同聚,或舉家共樂,紛紛到梨園里野餐,開展春游活動。
栽秧會 栽秧會栽秧會是上蘭、沙溪等地的白族群眾在栽秧會節舉辦的民俗活動。常在田間演唱具一格的栽秧調。田頭上,專門聘請來年民間藝人在打擊樂配合下高奏嗩吶伴奏;田壩栽秧的群眾一面高唱栽秧調,一面栽插,氣氛熱烈、活躍、充滿了農家的歡樂。栽插結束時,在田間開展“打吉打掛”的習俗活動。常由一些人扮成縣官司、府官、田公地母、師爺等角色,俗稱“三班三房”,演唱吹吹腔。
【文化藝術】
白曲 白曲即白族民間歌謠。劍川是白族民間歌謠的主要發祥地,被稱為“白曲之鄉”。列為全國藝術家科重點科研項目的《白族民間歌謠集成》收編的479首歌謠中,劍川的作品占50%以上,以其數量多、質量高、品種全、流傳廣而著稱于世,已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歌詞結構為“七七七五”式“山花林”,四句為一段,兩段或若干段為一首。如《白月亮》:“白月亮呀白姐姐,白姐身穿漂白衣,白繡花鞋穿腳上,白羊皮斜坡。白米白面吃進肚,白講白說白費氣,白天人多難開口,白月下相會。”白曲常在田間地頭及石寶山歌會等民族節日里演唱,龍頭三弦伴奏。其內容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等。風格獨特的有反意歌、諧音調、一字曲等。
本子曲 本子曲是流行于劍川的白族曲藝品種,其唱詞亦為“山花體”,唱本有故事情節,長于抒情。現仍廣泛流行的本子曲傳統唱本有《鴻雁帶書》、《出門調》、《月里桂花》等50多篇。《鴻雁帶書》反映的是出門做木匠的丈夫久不還鄉,妻盼夫歸的情景。另一部反映木匠出門苦情的代表作是《出門調》,全篇分為被逼、離鄉、冤情、妻怨、夫淚5個部分,共200多行。曲折反映白族社會生活的《黃氏女對金剛經》共23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長的白族民間敘事長詩,已在日本出版。
劍川古樂 劍川古樂由4類曲種組成。一是古曲,有《浪淘沙》、《南清宮》等,其中一些古曲屬早已失傳的唐宋詞譜,如《浪淘沙》即由呂洞賓所創。二是洞經音樂,有《嫦娥歌》、《醉楊妃》、《八卦腔》等30多首,其中《八卦腔》據考與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所創的舞曲《紫微八卦舞》關系密切。過去,洞經會遍及劍川縣各地,參加者都為會演奏樂器的文人學士及民間藝人。三是阿吒力佛腔,有《大佛腔》、《眾等皈依》、《香贊》等100多首。在文化館的配合下,中國音像大百科編輯部將劍川阿吒力佛腔收入《云南佛樂》(磁帶三盒)正式出版,向海內外公開發行。四是道腔,有《長梵白鶴》、《集福迎祥》、《五召請》等40多首,其曲調自成一格,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大理州乃至全省,能較為全面掌握阿吒力佛腔、道腔及其科儀表演的僅有劍川的一些老藝人。
東山打歌 東山打歌流行于劍川東山,為自娛性的白族舞蹈,其動律在腿、腳,動作渾厚樸實,均為全腳掌著地,踏實沉重,一步一頓,踏地而歌,節奏鮮明,風格粗獷大方,富有原始古樸的韻味。劍川文化工作者根據東山打歌改編創作的白族歌舞《肖拉者》,代表白族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全國56個民族歌舞薈萃的“九州奇葩”晚會演出并獲獎。爾后又改編為白族集體舞,在1996年在州慶四十周年時全州推廣普及獲成功,結束了白族沒有集體舞的歷史。
【地方特產】
畫氈 畫氈是劍川白族特有的民間工藝品,主要產于上蘭、馬登、彌沙等地。其工藝過程是由畫師用木筆蘸面糊在白羊氈上作畫,然后放進盛有茜草等植物顏料的大鍋內煮沸浸染,涼干后剝去面痂,稍加整修即可。畫氈圖畫古樸大方,有魚躍龍門、麒麟送子、公雞報曉等,還有花卉鳥獸等變形的白族民間圖案。畫氈是山區青年婚嫁的必備嫁妝,有生活紅火,吉祥如意的寓意,因而備受喜愛。
蘭花 劍川蘭花栽培歷史悠久,清雅素白、幽香宜人的素心蘭(小雪素)、大雪素(大素心)為特產傳統名花。新開發的劍川地產蓮瓣蘭花,以花姿優美典雅,花香幽遠,花奇罕見而聲名鵲起,連續幾年在中國蘭花博覽會上獲金獎,中國著名蘭花專家吳應祥研究員為此專門題字“劍川蘭花”,資鼓勵。產于石寶山的蓮瓣蘭奇花“劍陽蝶”,副瓣蝶花明顯,形如彩蝶,珍貴神奇,獲國家注冊證書。其他躋于全國名品蘭花之列的還有青奇素、陳氏荷(大荷紅蓮瓣)、金華梅、玉蝶蘭等。
松茸 松茸,為野生珍貴菌類。香味獨特,鮮嫩可口,含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及維生素等,營養價值高,具有強身益胃及防癌作用。劍川松茸形態好,品質優良,蟲害少,出菇期長,有“蘑菇王”之稱。
牛肝菌 牛肝菌味道鮮美,食而不厭,俗稱美味牛肝菌。其富含氨基酸、優質蛋白質以及單糖、二糖和抗癌的多糖,是名貴的“山珍”。
【榮譽稱號】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縣榜”。 2020年5月14日,劍川縣被認定為云南首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2020年7月10日,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名單。 2023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劍川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