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濱江區位于杭州市南,錢塘江下游,距杭州市中心約7公里。區政府駐江南大道100號,面積73.33平方千米,人口13.22萬。轄3個街道,12個社區、23個村委會。
西興街道 辦事處駐官河路4號,面積15.16平方千米,人口2.18萬。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西陵、水電、廟后王;馬湖、西興、協同、星民、共聯、襄七房、七甲閘。
長河街道 辦事處駐長江路18號,面積30.42平方千米,人口4.06萬。轄4個社區、10個行政村:天官、中興、江二、長河;江一、江三、山一、長一、長二、張家、湯家井、湯家橋、傅家峙、塘子堰。
浦沿街道 辦事處駐新浦路102號,面積26.44平方千米,人口6.35萬。轄5個社區、6個行政村:新浦、之江、聯莊、冠二、楊家墩;新生、浦聯、冠一、山二、東冠、巖大房。
濱江區境內地勢平坦,除回龍山、冠山、紫紅嶺等少量低山丘陵外,均為錢 塘江泥沙淤積而成的沙土平原。地質屬錢塘江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地面自然標高為5.2-6.2米(黃海高程),地表以下5-14米范圍內為粉砂、粉細砂,地耐力為100-120KPA,可作為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天然地基及淺部樁基持力層。大地構造簡單,地殼穩定性好,無危害性大的地震等地質災害發生。
境內有新浦河、西永久河、東永久河、小礫山白馬湖輸水河、十甲河等5條主灌河道總29.31公里。
濱江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27℃,平均相對濕度6%,年平均降雨1452.5mm,年平均日照1899.9小時,年平均蒸發量1235.3mm,年無霜期248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無凍害等災害性氣候。
經濟概況
濱江區已成為浙江省最有影響的科技創新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區域,軟件產業基地、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留學人員創業園、動畫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通信產業園)等先后成為國家級的產業基地。目前杭州高新區(濱江)擁有近五千家企業,其中來自美、英、日、韓等32個國家的外商投資企業445家,外商累計總投資27億美元。
十五期間,濱江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全區生產總值從61億元增加到150.6億元,增長1.5倍,年均增長19.8%(全國年均增長8.8%,浙江省12.8%,杭州市13.6%);技工貿總收入從228億元增加到912億元,增長3倍,年均增長32%;財政總收入從8.4億元增長到37億元,增長3.4倍,年均增長34.5%(浙江省年均增長14.7%,杭州市29.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從3.5億元增長到18億元,增長4.1倍,年均增長38.8%(浙江省年均增長13.6%,杭州市2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14.1億元增長到89.5億元,增長5.4倍,年均增長44.7%(全國年均增長20.3%,浙江省26.3%,杭州市22.9%);三產結構比重由3.8:81.2:15.0調整為1.3:68.7:30.0。
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于1990年3月,1991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高新區,目前是浙江省唯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江區1996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2002年6月,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調整高新區和濱江區管理體制,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全交叉兼職,既按開發區模式運作,又行使地方黨委、政府職能。管理體制調整后,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總規劃面積85.64平方公里,其中江(錢塘江)北區塊11.4平方公里,毗鄰眾多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是高新技術的創新源和中小科技企業的孵化器。江南區塊73平方公里,沿錢塘江而建,與西湖隔江相望,是杭州未來的城市副中心和科技城。全區人口19萬。
高新區(濱江)具有四個方面特點:一是體制創新。杭州高新區作為國家級高新開發區,享有國家特殊的優惠政策。濱江區作為行政區,具備一級政府的各項職能和市委、市政府賦予的“辦事不過江,收入歸濱江”的特殊政策。兩區管理體制調整后,高新區(濱江)按照“小機構、大服務”和“精簡、統一、效能”原則設置黨政機構,將原兩區疊加的37個機構精簡到25個,原兩區的優惠政策得到疊加。二是區位優越。沿江依橋,交通便捷,至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僅15公里路程,滬杭甬高速公路擦境而過。杭州城市區劃調整后,高新區(濱江)位于杭州城市新版圖中心,尤其是隨著市行政中心的東移和“沿江開發、跨江發展”戰略的實施,高新區(濱江)成為杭州市實現錢塘江兩岸共同繁榮的戰略要地。三是人才云集。濱江區與浙江大學等高等院校、中國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它們為濱江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和高素質人才。2005年引進各類人才1.5萬人,其中高級人才1046人,本科以上人才9845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8%。濱江區已經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一方熱土,既涌現出如士蘭微電子、恒生電子、信雅達等一批國內科技人員創辦的上市企業,也涌現了以全國最大的留學人員創辦企業——UT斯達康為代表的一批留學人員創辦的高科技企業。四是產業集聚。濱江區已成為浙江省最有影響的科技創新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區域,軟件產業基地、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留學人員創業園、動畫產業基地、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等先后成為國家級的產業基地。目前杭州高新區(濱江)擁有近五千家企業,其中來自美、英、日、韓等32個國家的外商投資企業445家,外商總投資27億美元。五是環境優化。近幾年來,按照“構筑天堂硅谷、建設科技新城”的總體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 “平安濱江”、“清潔濱江”等工作,全區生態、居住、政務、人文、治安等環境不斷改善,為全面打造“天堂硅谷”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ISO14000國家示范區創建工作通過國家環�?偩趾涂萍疾康穆摵蠙z查驗收,濱江區成為第六個獲此“國際綠卡”的國家級高新區。
旅游景點
白馬湖生態創意城:位于杭州高新區(濱江)南部區塊,北至彩虹大道,西至浦沿路,東、南至蕭山界,總面積約1500公頃(約22500畝),其核心區域為白馬湖區域,該區域依山傍水,自然景觀優美、人文積淀深厚。 其中,中國美術學院核心區是以動漫為特色,融合麒麟山地域風情,集動漫創作中心、動漫版權展示交易中心、動漫衍生產品展示銷售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國際卡通俱樂部、卡通博物館為一體的動漫風情小鎮。
射潮廣場:毗鄰錢塘江,是濱江區節假日舉辦大型活動的場所,也是夏日夜間市民休憩乘涼的地方。江堤上有一組巨型城雕,是我國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總設計者韓美林老師的作品。
星光大道:在濱江區政府,江暉路邊。本身既是一個Shopping Mall,也是一個大型的景點。因06年第28屆金雞百花獎在此舉行,政府就留下與會的電影界名人的手模。成龍、周迅、陳坤、馮小剛等明星的手印被永久地保留在廣場地面上。杭州濱江星光大道是我國大陸唯一的一條星光大道。
風土人情
昆劇,地方戲劇。被稱為"幽谷之蘭"。在杭州的浙江昆劇團(前身為國風蘇劇團),是中國昆劇表演團體中歷史最長的劇團。1956年演出《十五貫》轟動全國,周恩來總理贊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幾十年來,積累了大批昆劇優秀保留劇目,培養了眾多藝術人才。《十五貫》、《西園記》、 《牡丹亭》 、《游園驚夢》、 《界牌關》等一批折子戲,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
雜技-轉碟杭州的雜技藝術在全國較有影響,并已走向世界。不少節目以其獨特的形式、精湛高難的技巧、優美抒情的表演風格而引人注目。在法國"第六屆國際明日雜技節"上,杭州雜技團演出的《轉碟》榮獲金獎。在經常上演的節目中,有獲全國首屆雜技比賽銀獎、優秀獎的《軟鋼絲舞劍》 、 《頂碗造型》 ,其他如《綢吊》、《古彩戲法》、《轉臺造型》等也都在華東地區的比賽中獲獎�!痘喂堋贰ⅰ抖鼗驮煨汀返裙澞吭谌珖埠苡杏绊�,還以首創女子汽車飛車走壁而聞名遐邇。近10多年來,杭州雜技藝術家的足跡已遍及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等亞非歐美20多個國家,所到之處都受到歡迎。
滑稽戲滑稽戲流行于江浙滬的地方劇種,又稱獨腳戲。源于20年代盛行于杭州的地方曲藝"小熱昏"。幾十年來,培養人才,拓寬戲路,嘗試將滑稽、音樂、舞蹈有機融合,不僅受到杭州新老觀眾的歡迎,并使南方的滑稽戲打破語言限制,進入了北方地區。杭州曲藝團創作的以計劃生育為題材的滑稽歌舞音樂劇《爆炸》在全國各地演出,創連滿1000場的紀錄。1990年10月赴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人的好評。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杭州人有賞燈的傳統風俗。杭州元宵燈會始于唐時,盛于南宋,相沿成俗至今。正月十三日"上燈"食圓子,十八日"落燈"食年糕,故有"上燈圓子落燈糕"之諺。舊時,元宵佳節家家燈火,處處管弦,花前月下,河湖水畔,燈燭燦然。市肆坊巷盡是觀燈游賞之人,通宵達旦,極盡其樂。各色華燈品類極多,或山水人物,或花竹魚鳥、琉璃球、云母屏、水晶簾、羅帛、明角、流蘇寶帶,不勝枚舉。婦人裝飾皆白,所謂"雪白春衫窄窄裁",與明月輝映。老幼隨眾上街,滿城歡騰。有詩曰:"都司煙火揭高竿,萬斛珠璣撒玉盤�?吹巾旑^齊喝彩,紫葡萄上月團團。"近年來杭州的元宵燈會,燈品和規模更新,屆時湖濱公園及主要街道、武林廣場等地千萬盞彩燈競放異彩。燈品除傳統的羅帛宮燈外,還有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制作的機械燈、電子燈、聲光燈等,表演內容也從傳統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到現代造型,百花齊放,曲盡其妙。西湖水面也游弋著彩色燈船,燈光船影,美不勝收。
飲食文化
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形成了其特有的飲食文化。 《史記》曰:“楚越之地,飯稻羹魚”,可見當時魚米之鄉杭州飲食業的發達,到南宋,《夢粱錄》載:杭州“自天竺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空虛之屋”(《夢粱錄》卷十三),茶坊、酒肆、食店及飲食服務業占眾多店鋪市場的三分之二。更有《都城紀勝》載,杭州經營餐飲店鋪類型有茶酒店、包子酒店、宅子酒店、花園酒店,直賣店等八九種之多,且茶坊、酒樓都裝飾講究,環境優雅,器皿華貴,服務細致。南宋飲食服務業的鼎盛可見一斑,當時更出現了不同地方風味的專營酒樓,形成了地方風味的四大菜系,同時還有宮廷菜系,《夢粱錄》中說:“南渡以來,二百多年,則水土既慣,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更體現了杭州飲食文化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悠久歷史和傳統淵源。 杭州菜歷史悠久,它與寧波、紹興兩地的菜肴共同構成浙江菜系,成為中國的八大菜系之一。而且是浙菜的代表菜色。:杭幫菜有“迷宗菜”之稱,它吸收了粵、川等全國八大菜系中其他七大菜系和浙菜中溫州、紹興等地的長處,溶入西湖特有的清醇靈秀之風,可以說是兼容并蓄,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杭幫菜因此而成為新八大菜系之一,并以它獨特的“味道”風靡全國。
杭州的西湖龍井中外馳名,是綠茶中的極品。杭州的茶文化歷史悠久,從隋唐以來便有不少的茶館、茶肆。加上歷代文人墨客來杭州品茗,留下不少贊美龍井的詩句。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旅游業的方興未艾,也推動了杭州茶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杭州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茶葉博物館,借以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優秀遺產,普及茶葉科學知識,促進中外茶文化的交流。
杭州的飲食文化很悠久,歷代都有研究著作。有人批評杭州人的吃喝玩樂是南宋遺風,是醉文化,其實杭州人是在吃喝玩樂中研究吃喝玩樂的學問。古代有陸羽喝茶喝出了一部著名《茶經》 ,使杭州人長期品茗品出了“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真諦;明代杭州飲食專家高濂有《遵生八箋》這樣一部以杭州菜為主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食典;清代戲劇家兼美食家李漁的《閑清偶寄·飲饌部》,大詩人兼飲食家袁牧的《隨園食單》,都是在杭州寫成的以介紹論述杭州菜為主的飲食文化專著。當代中國飲食文化巨著《中國飲食大典》,更是杭州人徐福榮所編著。杭州作家王旭峰更有《茶人三部曲》的茶文學作品,杭州的媒體都有專門的飲食文化節目和專欄。杭州的廚師和飲食界人士更有一種新的開放姿態,“杭幫菜的特色不是幾道菜,而是一種新的理念,就是不斷創新的精神”,這是一位杭城餐飲巨頭的心聲,更表達了杭州餐飲界的觀念。杭州人其實在倡導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在傳達杭州城市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精神。 杭州還有許多外來的飲食。在杭州,東北來的漢子開出了餃子館,更有粵菜館、川菜館、湘菜館、魯菜館……臺灣人帶來了“上島咖啡”和燕翅鮑魚館,香港人帶來了“紅玫瑰”茶餐廳,美國人不但一家家開出麥當勞、肯德基,還開了著名的咖啡連鎖“星巴克”土、洋、中、外,吃、喝、品、飲,杭州全有;杭州人更有一種傳承美食傳統,傳播美食文化的開放大氣精神,京、津、滬、寧、蘇等地,杭州的名菜、名店、名吃、名廚,都以規模龐大,金碧輝煌的氣派征服了當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