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是六安市下轄的一個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東鄰長豐縣,北與淮南市、鳳臺縣毗鄰,西靠霍邱縣,南與六安市、肥西縣相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江淮丘陵與淮北平原之間,地勢南高北低。淠河流經壽縣、霍邱兩縣之間,在正陽并入淮河,東淝河經瓦埠湖至八公山入淮河。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正在興建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位于縣界。全縣總面積2986平方公里,耕地178萬畝,轄25個鄉鎮�?側丝�134萬。
縣政府駐壽春鎮。 郵編:232200 代碼:341521 區號:0564
行政區劃
壽縣轄21個鎮、4個鄉:
鎮:壽春鎮、雙橋鎮、澗溝鎮、豐莊鎮、正陽關鎮、迎河鎮、板橋鎮、安豐塘鎮、堰口鎮、保義鎮、隱賢鎮、安豐鎮、眾興鎮、茶庵鎮、三覺鎮、炎劉鎮、劉崗鎮、雙廟集鎮、小甸鎮、瓦埠鎮、大順鎮
鄉:八公山鄉、張李鄉、窯口鄉、陶店回族鄉
歷史沿革
夏禹定九州,壽地屬揚州,殷商如制。周為六、蓼國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滅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略州來,并占壽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吳翼護,遷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壽地屬蔡;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滅蔡,地復入于楚。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封英布為淮南王,都于六(今六安市)。 三國時,江淮為戰沖,壽春為魏淮南郡治所,兼揚州治所。西晉初,徙揚州治所于建鄴(今南京)。東晉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諱改壽春為壽陽。南北朝時,宋改壽陽為睢陽,為豫州治所,兼南梁郡治。隋開皇八年(公元588年)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臺省為壽州總管府。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淮南郡為壽州,隸于淮南道,領3縣。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北宋太祖時,壽州(治下蔡)隸于淮南西路。南宋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金兵渡淮陷壽春、安豐,下廬州,宋軍克之。元初,置中書省與11行中書省,淮南各府、縣均隸于河南行中書省。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以壽州直隸于京師中書省。清初,壽州屬江南省鳳陽府,領2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道府,改壽州為壽縣,直隸于安徽省。1949年1月17日壽縣解放。先后屬六安專區、六安地區、六安市。
自然環境
地處江淮丘陵與淮北平原之間,地勢南高北低。淠河流經壽縣、霍邱兩縣之間,在正陽并入淮河,東淝河經瓦埠湖至八公山入淮河;還有淠東、瓦西、瓦東等干渠、支渠構成的灌溉網。湖泊水庫有瓦埠湖、安豐塘等。屬季風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年均溫15℃,年降水量886毫米。壽縣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特產有壽霍黑豬、皖西白鵝、淮王魚、銀魚、瓦蝦,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龍瓜子、南唐瓜子、壽州香草、壽州大救駕等。203、310省道縱貫境內,合(肥)淮(南)阜(陽)高速公路、102省道經過縣境最北端。
壽縣資源豐富。是全國糧食、油料、水產品生產百強縣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目前已形成優質糧油棉、水產、生豬、白鵝、肉雞、席草、果菜、林木等八大主導產業。地方特產壽霍黑豬、皖西白鵝聞名遐邇,淮王魚、銀魚、瓦蝦歷史上被列為貢品,八公山豆腐、酥梨、水蜜桃、廷龍瓜子、壽州香草等,一直深受海內外賓客青睞。壽縣是國務院1986年頒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省政府確定的全省7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旅游資源豐富,已初步形成了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壽州古城和安豐塘三大旅游景區,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壽縣交通便捷合淮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鐵路淮南站約25公里,正在興建的合肥新橋國際機場位于縣界,區位優勢明顯。省級開發區壽縣工業園位于縣城西郊,入園企業30多家,已初具規模。省級臨空(新橋機場)工業園已獲省政府初步批準,正在編制規劃。鄉鎮工業聚集區也有了長足進步。
經濟發展
“十一五”時期,在縣委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務實苦干,不甘落后,奮力追趕,克服金融危機等各種不利因素,加快構建“南工北旅”進程,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態勢,完成了"十一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
這五年,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的五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45億元增至104億元,年均增長12%,實現翻番目標。財政收入由1.52億元增至3.94億元,年均增長21%。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36∶35∶29。糧食總產突破34億斤,5年連續增長,4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規模工業增加值由7億元增至24.9億元,年均增長28.7%。旅游發展加快,建成4A級、3A級景區各2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3億元增至44.5億元,年均增長17%。
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2011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42.2萬畝,比上年增長3.3%,總產創歷史新高,連續多年實現增產;肉類總產量13.7萬噸,增長3%。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2.5億元,增長6%。
工業建筑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9.68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7.9億元,增長24.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38億元,同比增長1.5%;股份制企業增加值12.2億元,增長25.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加值3856萬元,增長28.4%。輕、重工業分別增長25.4%和21.5%。
在統計的20個行業類別中,年生產總值實現增長的有17個;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增長151.6%,飲料制造業增長48.4%,紡織業增長38.9%,服裝鞋帽制造業增長24.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制品業增長15.9%,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增長75.4%,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43.5%。
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食用植物油、軟飲料、棉紗、非織造布和服裝分別比去年增長106.1%、39.5%、14.6%、57%和75.7%;鮮冷藏凍肉、化肥和水泥分別比去年下降52.8%、79%和12.7%。
企業經濟效益提升。全縣年末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62.7%,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創歷年最好水平。規模企業主營業務收入621006萬元,比上年增長34.4%;實現利稅28438萬元,增長19.4%,其中:利潤19941萬元,增長38.7%。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49200萬元,比上年增長 6.1%。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043.6萬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0.74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1.3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3%。
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年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3.2億元,同比下降41.9%;工業總產值達55.4億元,同比下降37.2%,規模工業19個行業中實現同比增長的有3個,其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9.1%,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2.7%,金屬制品業增長1%。
規模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94億元,同比下降37.8%,實現利潤總額2.48億元,下降46.6%。
投資貿易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7634萬元,增長37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行業投資得到加強。全年第一產業投資21162萬元,比上年增長130%;第二產業投資93373萬元,增長13.9%,其中:制造業投資7.2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投資91526萬元,增長48.7%。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4353萬元,比上年下降12.7%。全年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房屋施工面積6.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57.8%。房屋竣工面積2.19萬平方米,比去年下降77.83%;房屋銷售面積2.62萬平方米,下降71.2%;實現房屋銷售額7963萬元,下降56.1%。
消費品市場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億元,比上年增長22%,增幅比上年提高7.7個百分點。分城鄉看,縣城增長30.2%,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1.7%。其中,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8.25億元,增長21.8%;住宿和餐飲業增長23.7%。
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平穩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41619萬元,比上年增長9.0%。民用汽車擁有量27000輛,同比增長3.8%。
電信部門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33046萬元,于上年持平。郵政部門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4393萬元,增長14.6%。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19.78萬戶,其中:公用電話3945部;移動電話用戶20.16萬戶�;ヂ摼W用戶11935戶,比上年增加4205戶。
2011年全縣累計實現財政收入5.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9.3%,地方財政收入3.73億元,同比增長21.6%,其中:非稅收入比重由上年25.6%降到15.06%。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8.9億元,同比增長30.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77.17億元,增長23.7%。各項貸款余額44.81億元,同比增長21%。
科教文衛
2008年,全縣共有中等職業學校4所,在校生9540人。普通中學75所,招生24472人,在校生78406人,畢業生20210人。其中高中在校學生22675人,初中在校學生55731人。小學311所,招生15771人。小學入學率為99.54%;普通初中和小學學生輟學率分別為0.94%和0.04%。
科技事業取得新進展。全縣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4000余人。全年專利申請數24件,比上年增長14.3%。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2008年末,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有館藏圖書8萬卷(件、冊)�?h級廣播電臺1座,鄉鎮文廣站25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轉播臺2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衛生事業邁出新步伐。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1297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732人,其中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698人,注冊護士427人。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人數達966423人,占農業人口的81.2%。
體育事業取得較快發展。2008年,全縣參加縣以上運動會人數300人,獲得第一名的169人次,第二名20人次,第三名15人次。全年共舉辦全民健身運動20次,參加活動人數2000人次,其中參加各種比賽15次,參加人數1500人次。
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較低水平。2008年,全縣戶籍人口135.5萬人,男性71.77萬人,女性63.73萬人。2008年全縣人口總出生率為10.4‰,比上年上升0.29個千分點;死亡率為4.64‰;人口自然增長率5.75‰,比上年減少0.56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2008年,全縣在崗職工工資總額49759萬元,比上年增長10.1%。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8718元,增長16%。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668元,增長17.4%。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8%,比上年下降1.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4.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平方米。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2008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25603人,比上年增長9.5%;參加失業保險職工30700人,增長4.8%;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29275人,增長8.4%;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達53720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1575人,比去年下降1.7%。
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加強。全縣工業廢水排放總量850萬噸,同比增長36.6%,工業粉塵排放量5582噸,增長4.4%。征收排污單位99個,征收排污費總額達106萬元。污染治理資金達448.8萬元,增長0.94%。
旅游資源
壽縣歷史悠久。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后期楚國遷都于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余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后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于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博物館內更有許多珍貴的收藏”。
壽縣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筑有發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墻、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臺、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于方志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人文薈萃。春秋時楚國令尹孫叔敖修的安豐塘(芍陂),與都江堰、鄭國渠,漳河渠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壽縣是世界管狀射擊武器、垂體激素藥物、豆腐的發源地“天下第一塘”安豐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稱為“人編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學、哲學、史學、文學價值于一體,博大精深,在亞洲和世界上都廣有影響,現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研究《淮南子》的學術團體。“時苗留犢”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為兒童啟蒙教育的典范,“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成語膾炙人口,國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呂夷簡、呂公著和詩人呂本中,清代一代帝師孫家鼐、民國英杰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將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冊,萬古流芳。壽縣是革命老區,誕生了安徽省最早的黨組織--中共壽縣小甸集鎮特別支部,走出了曹淵、曹蘊真、薛卓漢、方運熾、孫一中等一批談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文物古跡
報恩寺:座落在城內東北偶,舊名崇教禪院,或名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一萬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筑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
淝水之戰古戰場:壽縣地處南北沖要,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歷史上這里戰爭頻仍,公元383年的秦(前秦)晉(東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八公山麓,壽陽城下。這場戰爭不僅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一些有意義的歷史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和可為憑吊的歷史遺跡。
銅鑄十八羅漢:原在縣城北門內圓通寺,1962年移入報恩寺�,F存15尊。這些造像體積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態栩栩如生,其造型則表現出簡練渾厚的特點。由像背刻字知其鑄造年代為明萬歷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這些造像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金棺:置于銀棺內,亦頭北尾南,6片黃金薄片鉚合制成。長10厘米,寬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頭亦有雙扇假門,門扉裝兩只金絲環,門楣飾連球紋,門上方及左右側皆伸出蓮瓣形背光。棺身全為忍冬紋,內底部凸現“重佛舍利”四楷體字圖案,文字俱為捶揲而成,棺內裝滿“舍利”。
銀棺:1977年,壽縣報恩寺宋塔地宮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內,頭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蓋寬8—9厘米,口寬7.4—8厘米,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飾“雙龍戲珠”圖,一側飾佛子10人作緩步徐行或敲鈸,似送葬祭祀式;一側飾如來佛半臥像,身后侍立弟子10人,棺頭為雙扇假門,有門釘4行,每行8枚,有銜環;門前為6級臺階,兩側各立一侍者,棺尾飾一合掌坐佛于正中。
楚大鼎:又名“大侶鼎”、“鑄客鼎”。民國22年(1933年)在壽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云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斗雞臺:亦稱北雞城。遺址位于城西南15公里,壽(縣)正(陽)公路北側,邸家小郢西60米處。相傳為楚王斗雞的地方。臺上臺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統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秋,曾作試掘,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遺址。
淮南王墓:位于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東,四頂山南,合(肥)阜(陽)公路壽縣段北不足百米處。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吳坤修楷書“漢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之壽縣人民政府撥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護土墻,迎面鑲石刻保護標志、重修墓碑記和管理規定。墓南鋪筑連接合(肥)阜(陽)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設有青石欄標。為壽縣城北又一處引人注目的勝跡。
廉頗墓:位于今壽縣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距縣城7.5公里。古堆高約20米,周約30米,基有條石壘砌。背東靠山,面西平原,里許便是淮河。今日為旅游勝地。
柏家臺遺址(壽州古城墻):1985年4月,在壽(縣)蔡(家崗)公路拓寬工程施工中,于今東津渡西公路邊沿發現一古代建筑遺址,總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因遺址天柏家臺村,故名為柏家臺遺址。省、縣文物研究工作者,對遺址作了發掘,發現有大型石柱礎、長方形鋪地灰磚和四葉紋、山字勾連紋槽形磚,鳳鳥紋、樹云紋圓瓦當等遺物,建筑規模宏大,器物紋飾豐富多彩。參加全國楚文化研究會的人員亦專程來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認為該遺址可能是楚郢都壽春城內宮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發現。”
孫公祠: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于今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于何時尚未能詳。
安豐塘:位于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被譽為“神州第一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
蔡昭侯墓:蔡器與楚器雖然國別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卻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時期,在江淮漢地區的諸侯,經過長期征戰,頻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從而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
楚幽王墓:墓址在壽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朱家集(今屬長豐縣)附近,發掘前稱李三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徑約100余米,周約400米。
文化藝術
抬閣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它集造型、彩扎、雜技、戲劇藝術為一體,熔詩情畫意于一爐。因由人抬著表演,故稱抬閣。抬閣于清光緒末年在縣城出現。是在肘部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流行于縣城、正陽關一帶。一般只在大型的燈會和廟會上進行表演。建國前,抬閣架子是毛竹扎制而成的。人們以抬閣的大小而分為大架和小架兩種。均為長方形。大架和小架抬閣的扎制方法是一樣的,用八根直徑為12厘米粗的毛竹扎制成一個立體長方形的底座,長600厘米,寬200厘米,高70厘米。在這個底座上用四根細一點的毛竹扎成底盤,底盤上用竹子和篾簧扎出假山、廟宇、亭、塔、樹木和花草等。扎好后用彩紙裱糊,再配彩色裝飾畫,然后裝上蠟燭燈籠。底盤糊好后,根據閣上場面、故事情節、人物多少,裝上肘閣架,人物坐在抱芯子上,身著戲服,做出各類造型和動作。建國后,為了安全起見,抬閣的底座改用木質底座,肘閣架用螺絲固定,其它均同以前。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1946年在本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這一民間歌舞,在全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后原有的花鼓燈藝人大都參加了業余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臺,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并獲演出獎和創作獎,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獎勵。
壽縣人杰地靈,人才輩出。漢魏以來,薦辟名賢有二百余人。除漢淮南王劉安偕賓客編撰《淮南子》內外54篇、諸經論集百數十卷、歌賦百余章外,歷代著作頗豐。漢代的梅福、召信臣、如訓、祝生、謝曼卿也都有著作。宋代呂公著一門六世十進士,數十人為名宦、學者,將“將相三世,輔佐兩朝”。呂夷簡北宋大臣,有著作200多卷。呂祖謙南宋隆興進士,亦有詞名。他所撰寫的《江西詩社宗派圖》首先提出“江西詩派”這一詩歌流派的名稱,在文學批評史上最有價值的。明代壽春劉鳳、趙炯然、張野塘等著作也很多,其中佼佼者,乃著名的戲曲音樂家張野塘。他是昆曲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造后的“弦子”(即三弦)成了伴奏的主樂器。清代文人42人,著作200余,其中最著者有孫家鼐《欽定書經圖說》和《續西學大成》各1卷。民國時期,著作蜚聲于省城以上者35人,其中最著者有孫多森、黃吉安、高語罕等。孫多森著有《直隸實業匯編》一書。黃吉安一生創作劇本80多個,曲藝本20多個,世稱“黃本”。高語罕平生著書很多,其著名的有《白話書信》、《廣州記游》、《九死一生記》。
現當代著作家、藝術家,知名者百余人。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孫多慈(女)、金克木、邵榮芬、朱海觀、梅岱等。孫多慈民國23年(1934年)以一幅《鮫人彈琴圖》顯露其藝術才華。民國25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她的《素描集》,震驚了中外畫壇。金克木現是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著作甚多,其著名的是《比較文化論集》;邵榮芬著有《切韻研究》、《中原雅音研究》、《漢語音史講話》、《語言學論集》和《英語機構》。朱海觀主要譯著有《蘇聯文學論文集》(蘇·法捷耶夫)、《反和平的陰謀》(英·賴爾派克)、《戰爭風云》(美·沃克)等十余部。梅岱著有《辯證唯物主義講座》、《簡明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原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等。
春秋時,楚國勢力逐漸轉向東方擴展。穆王四年(前622年),楚滅六、蓼,后又滅舒入巢,楚文化開始進入江淮地區。莊王時,楚令尹孫叔敖造芍陂(即今安豐塘),加速了此地經濟的增長,從而為楚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懷王時(前328-299年),楚已據有兩淮地區,楚文化的影響日益擴大、加深。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此地為春申君黃歇的食邑。在黃歇的積極經營下,建筑、熔鑄、農業等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剂彝醵辏ㄇ�241年)楚徙都壽春,壽春的地位發生了巨變,使壽縣很快成為擁有數十萬人口的大都會,是楚國后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壽縣古稱壽州、壽春,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文化古城,戰國時期這里曾是楚國的都城,故在歷史上有“楚都”之稱。1986年,壽縣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書畫藝術方面,壽縣有著優秀的歷史傳統,有懷詩壽字桐文章之說,早在清末民國時期,由于壽縣地區書畫活動十分活躍,在江淮之間享有“書畫之鄉”的美稱。清代著名書法家梁山獻曾在壽縣主講循理書院十余年;著名書法篆刻家鄧石如青年時期曾專程到壽縣拜師學藝;清末民國時期,壽縣曾出現一大批知名書畫家,如被于右任先生譽為“天際真人”的張樹候先生,就出身于壽縣,當代著名書法家司徒越先生也出生于壽縣,生前曾任壽州書畫院名譽院長.
地方特產
大救駕:是一種油酥餅,相傳五代末,后周大將趙匡胤攻壽得勝進城,因勞累過度胃口不佳。城內餅家作此糕點獻上,趙嘗后食欲大增。后來他做了大宋皇帝,稱此點救過他的"駕","大救駕"遂由此得名。大救駕形扁園,色乳白,外皮數道花酥層層疊起,猶如金絲盤繞,中間呈激流漩渦狀,內餡白中現紅絲縷縷、青絲條條,食之酥脆,油而不膩。
八公山豆腐:壽縣八公山是豆腐的發源地,據說是淮南王(劉安是漢劉邦的孫子),在八公山煉長生不老的藥沒煉出來,最后把豆腐給研發出來了。近些年臨近壽縣的淮南市想把豆腐的發源地定位淮南市,但歷史記載的發源地確實是壽縣,壽縣城外有一個豆腐街,家家都做豆腐,而且所做的豆腐都是用當地“珍珠泉”里的水研磨而成,口感很好。
香草:只有在壽縣城內報恩寺東邊的一片地上生長,才能有馥郁的香味,如果易地種植,雖也長枝葉,但無香味,枝莖也由空心變實。故名曰:壽州香草。
壽柴胡:壽縣北山所產柴胡,質地明凈,藥效好,為醫家所推崇,稱之為壽柴胡,以區別于其他地方所產之柴胡。明代列為貢品。嘉靖《壽州志·貢賦》載,每年進獻北京9斤,南京10斤。
壽縣草莓:汁多味甜,營養豐富,受到國內外市場青睞。全縣種植面積三千多畝,為安徽省最大的草莓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經壽縣水產公司收購加工包裝運輸出口,銷往日本、臺灣等地。
紫金硯:是千年有文化瑰寶。遠在宋朝研究名石名硯的學者杜綰所著《云林石譜》一書中載有"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土中,色紫,琢為硯,甚發墨。扣之有聲"之說,《石譜》所說硯即為紫金硯。
淮王魚:又稱回黃魚,是淮河中壽縣到正陽一段獨產的一種名貴魚種。形似鯰魚,呈鮮黃色,嘴扁且長在頭的下部,身體光滑,無鱗,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達20公斤,但現在已不多見。據《壽州志》記載:西漢時,有人把這種魚獻給淮南王劉安品嘗,他覺得鮮美可口,給它取名叫“回黃”,并經常以此魚宴請賓客,淮南王喜食“回黃”的事傳到民間,人們習慣就叫它“淮王魚”�,F代再版的《魚類養殖學》一書改稱其為“回王魚”。
郝圩酥梨:因產于壽縣北山郝圩村而得名,梨園面積2000多畝,年產15萬擔。傳說郝圩酥梨是200多年前由幫工碭山梨園的壽州人帶回北山繁衍成林的。梨質酥脆細嫩,汁多無渣。
八公山豆腐:據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劉安。” 清朝汪汲的〈事物原會〉說:西漢古籍有“劉安作豆腐”的記載。劉安是漢劉邦的孫子,建都于壽春(即今壽縣),招賓客,方士數千人,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煉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不想煉丹不成,反以黃豆.鹽鹵(又有說石膏)做成豆腐。關于八公山豆腐還有一種傳說:劉安在家煉丹不成,胸中煩悶,外出散心,忽見對面北山下來八位老人,雖須長齊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飛。劉安大驚,疑是神仙,便求長生不老妙方,老人說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劉安如法炮制,得豆腐。從此,豆腐之法就從八公山下傳播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