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大別山東麓。東鄰廬江縣,南界桐城市、潛山縣,西接岳西縣、霍山縣,北毗六安市、合肥市。全縣總面積2092平方千米。總人口102萬人(2010年末)。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前沿陣地和合肥經濟圈內城市之一。是全省僅有的一個國家衛生縣城。
縣政府駐城關鎮。郵編:231300 代碼:341523 區號:0564
行政區劃
舒城縣轄15個鎮、6個鄉:
鎮:城關鎮、曉天鎮、桃溪鎮、萬佛湖鎮、千人橋鎮、百神廟鎮、杭埠鎮、舒茶鎮、南港鎮、干汊河鎮、張母橋鎮、五顯鎮、山七鎮、河棚鎮、湯池鎮
鄉:春秋鄉、柏林鄉、棠樹鄉、闕店鄉、高峰鄉、廬鎮鄉
歷史沿革
西周時期屬舒國,分立舒鮑、舒龍等國,史稱群舒國。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縣,翌年改龍舒縣。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設舒城縣延用至今。據《舊唐書·地理志》:“取古龍舒縣為名。”
舒城縣歷史悠久,不僅古籍有所記述,而且近年來,在境內洪廟、姚河、孔集、秦家橋、五里等鄉(鎮)發掘的古墓中,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石缽、陶網墜等文物,足見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活。在夏、商時期,屬揚州。西周武王克紂后,封功臣偃姓子爵于此,立為舒國,后分立舒庸、舒鳩、舒蓼、舒龍、舒鮑、舒龔,史稱“群舒”。本縣是群舒地域之一部分。春秋戰國時期,周祚勢衰,諸侯爭霸,“群舒”勢弱,周定王六年(前601)楚莊王滅舒蓼。周簡王十二年(前574),楚共王滅舒庸,周靈王二十四年(前548),楚康王命令尹屈建率師滅舒鳩。至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前后百余年間,群舒先后為楚所滅。秦時,屬九江郡,漢高祖四年(前203),置舒縣。翌年,別置龍舒縣。漢明帝永平五年(62)封楚王英舅子許昌為龍舒侯,領舒縣、龍舒縣,改稱“龍舒侯國”。三國時期(220—285),初屬魏、后屬吳,晉時屬揚州廬江郡治今舒城縣城關。唐開元二十三年(735),置舒城縣,屬淮南道廬州。北宋時屬淮南西路廬州。元時,初屬江淮行省,至元十三年(1276),屬廬州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屬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元年(1366),屬直隸中書省廬州府,永樂十八年(1420),屬南直隸廬州府。清順治二年(1644)屬江南省廬州府,順治十八年(1676),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省廬州府。
民國3年(1914),屬安徽省安慶道,民國21年,安徽省開始分設行政區,后又改為行政督察區,舒城縣屬第三區(專署駐六安縣)。1949年1月22日,全縣解放,縣、區、鄉、村分別成立民主政府,是年5月1日,改為人民政府,屬皖北行署六安專區,1952~1999年,屬安徽省六安專(地)區。2000年至今,屬安徽省六安市。

舒城現代化新城區
地理環境
西南為大別山余脈,山高嶺大,林木蔥蘢,最高點萬佛山峰海拔1539米。山地面積約占全縣52%。中部是丘陵崗區,崗嶺綿延,山丘起伏。丘陵面積約占全縣20%。東部屬沖積平原,阡陌交錯,坦蕩如砥,最低點舒三海拔7米。畈區面積約占全縣28%。
全縣氣候屬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6℃,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年平均224天,陽光充足,雨水豐富,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
自然資源
全縣現有耕地67萬畝,人均耕地0.7畝。山場面積153萬畝,宜林面積127萬畝,森林覆蓋率43.8%。主要林區分布在西南山區。水面27萬畝,可養水面14萬畝。縣內主要河流有9條,其中杭埠河和豐樂河為兩大骨干河流。大小水庫62座,其中有以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壩而名聞遐邇的龍河口水庫(萬佛湖)。
舒城縣屬長江流域巢湖水系,境內有杭埠河、豐樂河等8條主要河流、35條支流小河,正常年份,全縣年平均降水總量為26億立方米,地表經流量為立方米,大小水庫67座,總容量為8.68億立方米,有效攔蓄7.2億立方米。其中萬佛湖水庫庫容8.2億立方米,澆灌舒城、廬江、金安三縣區120萬畝良田。
礦藏豐富,已發現的有大理石、螢石礦、鐵礦、金礦、石棉礦、礬礦、黃砂、花崗石等。舒城黃砂資源豐富,是舒城著名特產之一,經省三一三地質隊勘測,全縣黃砂蘊藏量約14億多噸,主要特點是子粒均勻、規格適中、強度高、雜質少,省建筑部門鑒定評價:舒城黃砂是大型、高層建筑以及預制構件不可多得的材料。舒城黃砂遠銷南京、蘇州、上海等地,并注冊了“萬佛山”品牌,全國黃砂注冊商標僅此一家。
縣林地總面積90000公頃,人均林地0.09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43.8%地處大別山腹地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自然保護區萬佛山,境內最高海撥這里木本植物有科300多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香果樹、鵝掌楸、銀鵲樹、寶華玉蘭等20 多種,珍稀動物有娃娃魚、金錢豹、香獐、牙獐等。

舒城大轉盤
經濟發展
2010年全縣規模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0.9億元,同比增長47.5%,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在創先爭優活動中,舒城縣主動融入“圈帶”,全面實施工業化核心戰略,成效顯著。其中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的投資50億元的皖江汽車科技產業園已完成了可研報告的編制和規劃選址工作;舒茶工業集中區10億元合成革產業園已與10多家溫州客商簽訂投資協議并已開園建設。做大做強現有優勢產業,增強工業發展后勁。重點鞏固提高這個縣既有的兒童用品、新型食品加工業、羽絨(毛)及制品、汽車零配件、服裝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6大優勢產業。其中,總投資60億元興建兒童用品產業園;以夏星食品、友勇米業、華銀茶油、圣桂食品為龍頭,以“一區兩園”為載體,通過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樹立品牌,建設基地,提高農副產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總投資30億元,在七星工業園、干汊河鎮分別建設羽絨、羽毛加工基地;投資50億元建成占地5平方公里,年產77萬臺套汽車電子配件的皖江汽車產業園。同時,大力推進糧食產業園、龍津生物科技園、生物質能發電等項目建設,逐步將高科技生物產業培育成為全縣新的產業,提高新興產業在全縣工業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優化全縣工業結構。堅持“抓大壯大”、“扶優壯強”,集中力量扶持和發展誠信、夏星、友勇、匯聯等一批經濟效益好、核心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通過加快技術創新和改造,培育企業上市,創新金融服務,著力打造品牌,促其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的發展。
打造高規格產業承接平臺,推動工業聚集發展。按照“經濟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特色化”的原則,加快縣經濟開發區和杭埠經濟開發區的擴容升級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產業,推進集群化、特色化發展。縣經濟開發區以率先融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合肥經濟圈為契機,拓展面積50平方公里,設立10大產業園區:兒童用品產業園、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汽車配件產業園、電瓶車產業園、印刷包裝產業園、中小企業創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等;杭埠工業園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控制面積30平方公里,打造成承接產業轉移的橋頭堡;建設六舒三路棠樹至千人橋段、合安路桃溪至舒茶段工業長廊和城關、棠樹、桃溪、干汊河、千人橋、南港、舒茶、張母橋、萬佛湖等9個特色工業集中區,形成一縱一橫、“星月相映”、特色鮮明的工業經濟布局。同時,加強園區的管理和服務,引導區內企業樹立品牌、質量和生態意識。精心實施工業項目庫建設,提高謀劃項目的轉段升級能力。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做好項目的規劃工作,遵循經濟規律,提高項目選擇、設計、實施的科學性,加強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精心編制、儲備一批對該縣產業具有支撐作用的工業項目,尤其是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加強對續建項目實施進程的指導服務、督促檢查。進一步增強對工業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快項目建設。在資金投向上、政府政策引導上、財政資金安排上注意扶持重點項目。按照“建設一批、開工一批、推進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分層次推進,認真篩選入庫項目,進行反復論證,力求數據準確、依據合理,提高入庫項目的科學性,嚴把項目入庫關。及時更新調整出、入庫項目,加強項目庫動態管理。
優化發展環境,努力營造發展工業的氛圍。推行“一站式”辦事、“封閉式”管理、“保姆式”服務機制,實行綠卡保護制度。對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頒發“綠卡”,讓其享受“綠卡”保護。對重點項目繼續落實捆綁責任制,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包到底”。實行客商和企業家接待日制度,現場解決所反映的問題。加大公共硬件環境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創造好的投資環境。著力營造規范嚴明的法制環境。嚴肅處理向企業或項目業主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的行為。集中查處擾亂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秩序的典型案件和嚴重侵害客商投資權益的惡性案件,為全縣工業經濟發展創建最優的環境。在發展經濟中,一是始終把“工業富縣”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深化企業改革,對重點企業實施扶優扶強。為進一步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本縣于2002年規劃建設了舒城縣經濟開發區。截止2004年10月份,縣工業園區的已建、在建、擬建項目31個,其中 24個項目已開工建設,5個項目已建成投產,完成投資額1.7億元。二是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略。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外來投資在用地、規費等方面享受的優惠政策。截止2004年10月底,全縣已引進項目208個,合同利用外資23.6億元,實際到位資金4.56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8%。三是堅持把加強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初步形成了圩畈區優質糧油、城郊區高效蔬菜、丘崗區棉麻木桑果、山區林茶栗藥四大產業區域。四是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到2003年底,全縣累計發展個體工商戶2萬多戶,從業人員4萬多人;累計發展私營企業近500家,從業人員近2萬人,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的支撐地位初步確立。五是堅持把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按照“政府主導、外向帶動、創立品牌、旅游興縣”的發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旅游資源開發。六是堅持把城鎮化作為經濟發展的載體。通過政府出資、以地生財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加大了老城區綜合改造,目前,縣城人口已達13萬人,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七是堅持把優化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保障。本縣多次開展以“解放思想、優化環境,加快發展,富民強縣”為主題的大討論,重點營造四個環境。即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營造優質的服務環境,營造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營造優良的法制環境。

整潔的桃溪路
工業農業
本縣始終把“工業富縣”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堅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發展。在企業改革上,本縣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堅持國退民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縣屬112家國有集體企業,已有102家企業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務,7家企業正在實施改革,3家企業正著手制定改革方案,改制企業涉及縣經貿、交通、建設、商務、糧食、供銷、輕紡等七大系統。
在深化企業改革的同時,本縣堅持破舊立新,著眼發展,對重點企業實施扶優扶強,涌現出了食品飲料、建筑建材、羽毛羽絨、機械制造、竹制工藝、服裝加工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骨干優勢企業。如:本縣龍津啤酒集團與華潤啤酒公司合資成立了華潤龍津啤酒有限公司,華潤公司出資2.8億元,通過強強合作,節約了經營成本,合并后5個月,實現銷售收入1.58億元,利稅3187萬元。
舒城縣依托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現代養殖產業,形成了政府推動、龍頭帶動、合作聯動的發展格局,使養殖業成為全縣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
據統計,2007年全縣家禽飼養量3150萬只(羽),生豬飼養量41萬頭,水產品產量3.2萬噸,其中名特優水產品1.45萬噸,實現肉類總產6萬噸。今年以來,全縣養殖業又有快速發展,生豬、肉雞、龍蝦等產量預計比去年有較大增長。舒城縣已成為全市第一、全省較大的肉雞養殖大縣,安徽省著名商標“萬佛湖”牌鰱鳙魚已成為全國第二、全省第一的有機水產品,快速發展的特色產業-龍蝦不僅養殖面積突破10000畝,而且由于質量好、個體大遠銷上海、蘇州等大城市。
目前該縣家禽、生豬、水產、龍蝦、羽絨等各類合作組織已發展到50多個。另外,全縣600多個養雞大戶自發聯合起來,形成20多個肉雞中介組織,實行統一提供雞苗、飼料、獸藥,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成雞的一體化格局。

舒城五星級大酒店
基礎設施
近年來,該縣牢固樹立“經營城鎮”理念,用市場機制整合城市資源,以全新方式盤活城市資產,走出一條“政府給政策、社會投資金、綜合搞開發”的城鎮建設路子。[2]在城鎮規劃上,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適度超前,留足發展空間,建設分步實施。所有集鎮規劃都已編制審批,縣城總體規劃已重新修編。在城鎮建設資金的籌集上,堅持投資主體多元化,盤活土地存量,將土地開發收益用于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本縣把縣城建設作為城鎮建設的重點,通過政府出資、以地生財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加大了老城區綜合改造,建成了2個占地各1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1個占地6.2萬平方米的飛霞公園,有計劃地建設了9個較大規模的居住小區,硬化了城區的主干道路,綜合整治了城區16條小街小巷,新建了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目前,縣城人口已達15萬人,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根據新修編的縣城總體規劃,到2015年,縣城建成區面積將達到31平方公里,人口30萬。縣工業園區框架已經拉開,基礎設施完成投入8000多萬元,新建了花橋路、春秋北路、鼓樓北街三條骨干道路。[2]本縣城鄉道路條件不斷改善,舒岳路城關段、軍(埠)二(壩)路舒城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車,六舒三路舒城段、舒岳路五顯至姚河段改建工程正加快建設。縣鄉道路建設完成投資4730萬元,新改建油路82公里,其中:環湖公路東段、杭埠河闕店大橋和馬鞍河大橋竣工通車。
本縣信息網絡建設實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2000年5月完成黨政信息網一期工程建設;第二步,2004年12月,完成舒城縣黨政信息網二期工程建設;第三步,到2006年建成覆蓋全縣黨政機關、鄉鎮政府的廣域網絡系統,初步形成“數字舒城”框架。
科教文衛
“九五”期間,全縣以“科教興縣”戰略統攬全局,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技術升級為目標,以科技創先為抓手,組織實施了“135”科技示范工程、白色工程、種子工程、“百戶萬元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技項目,全縣建立了1個星火技術密集區、3個縣級科技示范園、5個科技示范鄉鎮、100個科技大戶、3個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加強了信息化建設和農科教、產學研結合,推進了科技示范和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和發展了經濟新的增長點。1998年以來建立省級技術中心2個,市級3個;研究開發新產品38項,其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項,國內先進水平的6項;建立高新技術企業1個,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9項,其中省級以上科技成果4項。2000年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
全縣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現有各類學校660所,其中普高11所,職高3所,初中51所,小學460所,幼兒園131,在校生18萬人,擁有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舒城中學和市級示范性高中兩所、國家級示范性職業高中——舒茶職高。 1996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97年被評為省“兩基”先進縣、實驗教學普及縣。“九五”期間,為大中專學校輸送新生10000多人,其中大專以上5000人。全縣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協調發展,促進了經濟科技一體化。
近年來,全縣教育投入兩億多元,校園實現了規劃、凈化、綠化、美化、文化。計算機教育全面實施,目前擁有計算機2300多臺,多媒體教室20多個,全縣電化教育Ⅰ、Ⅱ類達標學校100所。尤其是舒城師范學校,率先在全省實現了現代化教學。全縣教育正以構造全民教育、終身教育體系為目標穩步發展。

飛霞公園
旅游文化
舒城縣是中國龍文化發源地之一,全國十三家梁祝文化發祥地之一。舒城山川秀麗,旅游資源豐富,有"皖中花園"之美譽。[2]萬佛湖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湖中60多個島嶼,大多開發利用,幾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墨如畫,巧奪天工。湖水清澈如鏡,水質清新,經國家環保部門抽樣監測,屬地表二級水質,可直接飲用。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壩鑲嵌于湖邊。各種旅游設施配套齊全,旅游項目豐富多彩,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順利通過了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驗收。2002年5月6日,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萬佛湖旅游文化節暨“龍津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和2006年9月28-29舉辦國際大力士公開賽。舒城萬佛山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最高峰老佛頂海拔1539米,以山高、峰險、松奇、石怪、瀑多、洞幽、林深、佛真而著稱于世。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景觀眾多,還是避暑療養勝地。 萬佛溫泉,位于萬佛湖畔,舒城湯池鎮[2],素有“人間福地”之稱。清代文學家戴名世作有《溫泉記》。溫泉面積1.5萬平方米,出水面積2500平方米,是典型的高熱氡泉,常年水溫65℃,富含人體需要的16種微量元素,對皮膚病、關節炎、傷風感冒、腰腿疼痛等有顯著療效。現建有全省規模最大的溫泉游泳池,集沐浴、療養、旅游于一體。
萬佛湖風景區是以萬佛湖為中心的湖泊型觀光風景區。景區面積299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8.2億立方米。萬佛湖即龍河口水庫,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十大水庫之一。舒城山川秀麗,旅游資源豐富,有"皖中花園"之美譽。萬佛湖風光旖旎,景色迷人。湖中60多個島嶼,大多開發利用,幾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墨如畫,巧奪天工。湖水清澈如鏡,水質清新,經國家環保部門抽樣監測,屬地表二級水質,可直接飲用。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壩鑲嵌于湖邊。被推薦為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壩候選世界紀錄。各種旅游設施配套齊全,旅游項目豐富多彩,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順利通過了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驗收。萬佛湖地處舒城腹地,距縣城23公里,景區面積135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湖岸周長203公里,容水量8億立方米。萬佛湖是一個美麗的湖。相傳湖畔石 壁之上有一奇石神似觀音臨湖,湖中漂動眾多小島栩栩如佛子,宛若“諸佛拜觀音”,萬佛湖由此得名。沿湖幾十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如萬佛石林、摩牙石刻、幽谷新月、龍柏山道、釣魚臺、觀音洞、人頭馬、翠竹嶺、白鷺洲、湖濱沙灘游泳場等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交相輝映。環湖皆山,群峰聳立,翠綠、清藍、淡灰,層次分明,綿延百里。在淡藍色飄渺的遠山中,有一座景色秀麗的龍眠山,北宋大畫家李公麟曾在此息居作畫;湖北岸是大梅山,梅山東北坡原有梅仙祠和梅仙洞,相傳漢代南昌尉梅福辭官后,隱居此處,于山間石洞修成正果,羽化而登仙。湖對岸是湖濱浴場,沙灘廣闊平坦,四周翠樹環抱,芳草茵茵,是天然的游泳、沙療、日光浴的好場地。
“周瑜城”位于舒城西南10公里處的干汊河鎮瑜城村。此為24歲以前的周瑜修建的兵營,供練兵習武及駐軍之用,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這里丘陵起伏,杭埠河故道經此,是舒城縣城去西南鄉大別山區的咽喉要道。周瑜城為土城,正方形,長寬各296米,高10米,占地面積104畝,四周是土筑城墻,高城之上是平整的臺地,東西南北各有一個相對稱的寬六七米的城門。原建有兵營、養馬場、周瑜井、拜母堂、凈梵寺、古塔等。周瑜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勢的三個土墩,名曰“練三墩”,傳為當年周郎練兵牧馬處。周瑜城及練三墩,古稱“牧馬舊市”,為昔日“龍舒八景”之一。該鎮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環境等獨特優勢,按照縣委縣政府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總體部署,適時規劃開發周瑜城,帶動全鎮一系列旅游景點開發。

風光秀美的萬佛湖
舒城特色
油茶,又叫茶子樹,為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有2300多年歷史。舒城油茶資源十分豐富,分布于丘陵11個鄉鎮,成林油茶20萬畝,面積占全升檔15%,居全國之首。油茶當地群眾稱之為“打不爛的天然油庫”,“摧不毀的鐵桿莊稼”。一年種植,幾十年收益。它是植物食用油中的佳品。一是營養價值高;二是晶瑩透亮,色清味香;三是耐貯藏,不易腐敗變質;四是可作人造牛奶等的原料。除茶葉外,油茶果殼可作為用來制堿、橡膠、糠醛、活性碳等。
舒城素有“板栗之鄉”美稱,大面積栽培板栗有300多年歷史。分布山區22個鄉鎮,現有板栗40萬畝,年產量500萬公斤,年出口50萬公斤。本地產葉里芷、蜜蜂球、粘子板三個品種被安徽省林業廳定為優良品種。 近年來,舒城縣把板栗開發作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支柱項目,注重科技投入,新品種“葉里藏”、“蜜蜂球”等果大質優、香甜脆嫩,有明顯健胃、補腎之功效、富含鈣、鎂、硼、鐵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98年舒城縣與國家材科院合作攻克了板栗冷藏保鮮技術難題,建立年儲藏保鮮能力達400噸的板栗保鮮基地,保鮮率達99%。
舒城竹器以龍舒貢席為代表,簡稱舒席,是國家名牌傳統出口產品,1906年在“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獲一等獎;1910年,在南洋大臣主辦的物產會上獲銀質獎章,1917年在美國芝加哥國家商品賽會上獲一等獎;1926年和1934年,分別參加上海、杭州全國展覽會,分獲一等獎。1953年,在莫斯科國際經濟展覽會上獲工業美術獎。抗戰前,日本裕仁天皇結婚,日本田洋行曾派人專程來舒城購席10床,作為賀禮。1979年以后,舒席又先后獲部優稱號以及省級以上10個大獎。 舒席是以水竹為原料,取其頭青、二黃,編成“人字紋”、“回紋”等花色。產品有睡席、枕席、童席、托席、座墊席、字畫席和餐具、玩具等。具有造型雅致、花紋細密、柔軟光滑、涼爽消汗、不被蟲蛀、經久耐用、可折可卷、易于攜等特點。龍舒貢席品位極高,不僅是消暑納涼的生活用品,而且是門廳、禮堂、書齋、餐廳等內不可多得的裝飾品。同時,也是友好往來、喜慶活動饋贈友人別致而大方的精美禮品。
本縣生姜早在唐朝已有栽培,近現代,尤以干汊河鎮一帶所產生姜飲譽省內外,遠銷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姜性辛、溫熱、入藥、調味、食用皆可,具有多種藥用保健功能。近年來,孔集鎮綠園食品公司生產的“泡姜片”在省內外市場非常暢銷。
薇菜屬山野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盛產于本縣五顯鎮一帶。90年代后經科學鑒定,發現含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蛋白質,食用、入藥均可,漸被重視。五顯鎮為發揮資源優勢,大量在群眾中收購,通過加工、分檢,制成薇菜干制品,銷往省內外,出口日本等國家。
橡栗是一種灌生櫟樹堅果,有天然黑色“仙果”之美稱,大量生長于本縣曉天地區山野。其果肉能制作成美味可口的食品,果殼可作工業染料,果渣是飼養牲畜的精飼料。《本草綱目》載:“橡實苦、微溫、無毒,主治下痢、兌肛、痔瘡出血、澀腸止瀉、止腸風崩中帶下、厚腸胃、肥健人”,具有多種藥用價值。曉天鎮運用現代科技,將橡栗制成橡栗粉、橡栗粉條、橡栗豆腐、橡栗沖劑、橡栗茶等系列產品,銷往市場,前景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