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官山區位于銅陵市西南部,東起儀鳳嶺,西至長江邊,南抵羊山磯,北接銅陵縣城郊,屬銅陵市的中心城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轄區面積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萬人,總人口30萬人,轄6個街道辦事處、4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區政府位于銅陵市淮河大道北段9號。
行政區劃
銅官山區轄6個街道:長江路街道、銅官山街道、楊家山街道、石城路街道、掃把溝街道、橫港街道
歷史沿革
銅官山區的建置幾經變遷。1950年設立銅官山辦事處,1953年成立銅官山區,均隸屬銅陵縣。1956年成立銅官山市,銅官山區撤銷,1958年恢復成立銅官山區。1959年撤銷銅官山區,1960年恢復成立銅官山區。1963年再次撤銷銅官山區,1969年成立向陽區,1980年改稱銅官山區至今。
2004年11月30日,銅陵市啟動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將郊區東郊辦事處區域天山大道(原七壩路)以西、銅蕪路以南地區劃歸銅官山區管轄;天山大道南段以東、銅蕪路以北地域劃歸獅子山區管轄。為便于聯盟村行政事業的管理,將聯盟村整建制劃歸獅子山區管轄(獅子山區在銅官山區內保留一塊“飛地”),即除聯盟村15、16、17、18村民組劃入銅官山區外,聯盟村其他地域全部劃歸獅子山區管轄。東郊辦事處建制劃歸獅子山區管轄。將郊區在銅官山區的“飛地”后沖村、金牛居委會等劃歸銅官山區管轄。將銅官山區在郊區的“飛地”上富強村塊等,劃歸郊區管轄。將銅官山區所轄銅陵市第二人民醫院塊等“飛地”劃歸獅子山區管轄。2004年底,銅官山區轄6個街道。2010年7月,銅官山區撤銷了全區6個街道辦事處,將原49個社區合并為18個大社區。
地理位置
銅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長江下游南岸,毗鄰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臨江近海,承東接西,為安徽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越,是一座具有發展活力的沿江開放城市。境內地阜物華,自然資源豐富,尤以礦產資源儲量豐、礦種全而聞名,其中銅、金、銀、硫鐵礦和石灰石儲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經濟建設
銅官山區的城市輻射力和影響力涵蓋周邊十縣市、近千萬人,是皖中南地區的商品集散中心。銅官山區是快速發展的中心城區。近幾年來,銅官山區委、區政府立足中心城區優勢,確立了“工業強區、三產立區、民營富區”的發展戰略,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全區GDP和財政收入年均遞增 30%以上。全區形成了以紡織、化工、冶金、電子元器件為主體的工業結構,民營經濟占全區經濟總量的85%以上,第三產業發展良好,目前已有兩百多家外來企業在此扎根落戶。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銅官山區2003年被評為“省級社區示范城區”。
“十五”期間全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6.9%,2005年總量是“九五”末的3.3倍。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0%,2005年總量是“九五”末的3.7倍,首次邁上億元臺階,實現歷史性跨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1.1%,2005年總量是“九五”末的5.6倍,實現跳躍式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6.3%,五年累計投資5.1億元。
200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4億元,增長56.2%;完成財政收入1.03億元,增長38.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4億元,增長31.9%;實現工業總產值6.83億元,增長38.3%,規模工業產值5.89億元,增長51.5%;新增就業4226人,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人口自然增長率5‰以內,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9.2%;農民人均純收入4426元,增長7.5%。全年完成招商引資5.1億元,其中市外資金2.65億元。
城市建設
城市輻射力和影響力涵蓋周邊十縣市、近千萬人,是皖中南地區的商品集散中心。銅官山區是快速發展的中心城區。近幾年來,銅官山區委、區政府立足中心城區優勢,確立了“工業強區、三產立區、民營富區”的發展戰略,展示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全區GDP和財政收入年均遞增30%以上。全區形成了以紡織、化工、冶金、電子元器件為主體的工業結構,民營經濟占全區經濟總量的85%以上,第三產業呈現規模化、品牌化、多元化發展的良好態勢,目前已有兩百多家外來企業在此扎根落戶。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銅官山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切實抓好社區建設、文明創建、誠信政府建設等各項工作。2003年被評為“省級社區示范城區”。圍繞“鞏固、提高、創新、拓展”的工作要求,堅持不懈地推進文明創建和城市管理,創建文明細胞工程,重點加強文明社區、文明單位的建設,積極推進誠信教育和實踐活動,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政府工作的主題,加強誠信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設,樹立“以人為本、誠信至上”的新理念,創造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良好環境。
“十五”期間城區體制改革和屬地管理不斷深化,城區功能不斷增強。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全面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和諧社區建設正式啟動。繼續加強基礎建設,社區工作條件明顯改善,社區管理考核體系基本建立。社區“四有”問題基本解決。“選聘分離”的新型社區管理體制初步建立。社區服務網絡平臺初步建成,38個社區實現寬帶接入,“數字社區”建設取得進展。文明創建考核連續五年位居全市前列,良性循環機制更趨完善。小學教育實現均衡發展。社區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搭建就業社保平臺,新增就業崗位1.2萬個。全面建立了城市低保、廉租房、城鄉醫療救助等制度。低保工作實現“分類施保,應保盡保”。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受到省、市表彰。非典、禽流感防控等工作取得重大勝利。綜治工作全面深入,平安創建活動扎實開展。“四五”普法圓滿完成。
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完善政府工作規則,科學考評機制初步建立,公共服務職能充分體現,誠信政府建設取得實效。著力推行政務公開,電子政務建設不斷加強。依法治區、反腐倡廉、先進性教育整改等取得積極成效。
交通運輸
水、陸兩路交通便利,東臨南京、上海,西望武漢,南距黃山僅180公里、距九華山僅80公里,北至合肥160公里。公路、鐵路網絡發達,每天有多班次滬銅、杭銅客列直達,馬蕪銅沿江快速通道已經貫通,銅九鐵路、合銅黃高速公路即將建成,沿江高速公路也在積極的籌劃之中,通訊、供電、供水條件完備。銅陵火車站、汽車站、銅陵港、銅陵長江大橋坐落于內。城市輻射力和影響力涵蓋周邊十縣市、近千萬人,是皖中南地區的商品集散中心。銅官山區是快速發展的中心城區。
基礎教育
銅官山區現有區共有小學17所,在校學生18087人,教職工886名。其中省實驗小學1所(實驗小學),省特色示范小學2所(楊家山小學、建安小學)。全區共有托幼園所30所,在園(所)幼兒5389人,其中公辦幼兒園4所,教職工128人;民辦幼兒園17所,企業辦園8所,托兒所1所。30所托幼園所中,省一類一級幼兒園2所(人民幼兒園、師范附幼),市一類幼兒園6所,全國優秀民辦幼兒園1所(石城幼兒園)。
近年來,銅官山區在區委區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堅持“適度超前,均衡發展”的原則,大力加強校園環境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在校園班子和教師隊伍建設上下功夫,做好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積極推進素質教育。通過全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教育各項工作成效顯著,2002年以來,先后被確定為省基礎教育課改實驗區、省建立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實驗區、省課外文體活動工程示范區、省教育系統電子政務示范實驗區和省教育信息化標準建設示范區。信息化建設走到全省小學前列,新課改工作多次得到省市乃至全國有關專家的肯定,各校園特色辦學意識強,辦學效果明顯。
風景名勝
銅官山區處于皖南的丘陵地帶,以境內一峰“銅官山”得名,呈東南低、西北高的地勢,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內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豐富,城區綠樹成蔭、鮮花簇擁,別具一格的銅雕塑隨處可見,天井湖、筆架山、螺絲山、銅都廣場等休閑景點星羅棋布,山、水、城渾然一體,呈現出古老厚重而又青春煥發的青銅特色。“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對銅官山區風景如畫、流連忘返的不朽詠嘆。銅官山區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工業基礎發達,硬件設施完善,區位優勢非常突出。銅陵市委、市政府主要單位座落于轄區內。境內盛產金、銀、銅、鐵、硫等礦產資源和綠茶等自然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