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VIDEOSSEX少妇,97免费公开在线视频,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午夜性刺激免费看视频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慶 | 河北 | 山西 | 內蒙古 | 遼寧 | 吉林 |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東 | 河南 | 湖北
    湖南 | 廣東 | 廣西 | 海南 | 四川 | 黑龍江 | 貴州 | 云南 | 西藏 | 陜西 | 甘肅 | 青海 | 寧夏 | 新疆 | 香港 | 澳門 | 臺灣
  合肥市 | 亳州市 | 淮北市 | 宿州市 | 阜陽市 | 蚌埠市 | 淮南市 | 滁州市 | 六安市 | 銅陵市 | 蕪湖市 | 馬鞍山市 | 安慶市 | 池州市
  宣城市 | 黃山市
安徽的相關信息
安徽旅游投訴電話
安徽旅游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家旅游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安徽最佳旅游時間
安徽省處于亞熱帶向暖溫帶交替的過渡地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為13℃-16℃。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但地區差異明顯,東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

安徽旅游特別提醒
暫無內容。

安徽娛樂指南
安徽省北緣黃河故道,南為淮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兩大文化起源的交匯地帶,地方戲曲歷史悠久,豐富多采。現有劇種20多個,其中影響較大,深受群眾喜愛的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淮北梆子等。
首頁 >> 安徽 >> 蕪湖市 >> 蕪湖市弋江區

  弋江區位于安徽省東南部,蕪湖市中部,是全市教育、文化、體育中心。轄區四面環水,東起荊山河,西至長江,南臨漳河,北依青弋江,總面積15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9萬人(2007年末),常住人口30萬人。

  區政府駐利民路街道利民路418號。 郵編:241002 代碼:340203 區號:0553

行政區劃

  弋江區轄7個街道和1個黨工委:

  街道:弋江橋街道、中山南路街道、利民路街道、馬塘街道、澛港街道、火龍街道、白馬街道

  黨工委:南瑞黨工委

歷史沿革

  弋江地域隸屬歷來隨蕪湖地域隸屬改變而變。據載,明太祖朱元璋在馬背上南征北戰取得政權后,喜好養馬,至明神宗萬歷四十一年(1613)前后,官方在蕪湖城南養馬數以千計,“弋江”由此得名。清末民初,沿青弋江(河南)一片行政區域設有江口、尚塘、來遠三鋪,后合為江口、尚來兩鎮。日偽時期,河南稱為蕪湖的“四區”。1949年4月蕪湖解放后,設河南區人民政府。1950年4月,市區建制撤銷。1952年7月,恢復市區建制,在原第四區行政區劃內,建立河南區人民政府。1955年12月,河南區建制再度撤銷。1960年城市實行人民公社化,在原河南區建制的基礎上,建立弋江人民公社,這是“弋江”地名的真正命名。1964年12月,取消蕪湖弋江人民公社名稱。1968年8月,成立弋江區革命委員會。在1980年6月召開的區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撤銷弋江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弋江區人民政府,下轄江口、朝陽、弋江3個街道辦事處。1984年12月郊區漁業公社,1990年3月郊區弋江鄉和赭山鄉的鐵橋村、愛國村,1991年6月蕪湖縣魯港鄉先后劃歸弋江區管轄。至此,區域面積增加了20多倍,人口翻一番,奠定了現在的區域規模。進入新世紀,作為市政規劃建設的重點區域,弋江區亦稱“城南新區”。1998年1月,區政府駐地由碼頭口3號遷至利民西路418號。

經濟發展

  “十一五”期間,弋江區將大力實施城市化、工業強區、項目拉動三大戰略,積極培育支柱產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完善社會服務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把弋江區建設成為結構優化、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輻射力的工業強區;科教體系完善、文化氛圍濃郁,充滿現代氣息的文化新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城區。

  “十一五”期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十一五”末,實現工業銷售收入200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000美元。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9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環境保護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態示范效應進一步顯現。資源利用效益提高,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0%左右。

  工業經濟加速增長。解放前,全區只有私營美隆面粉廠自產自銷。建國初期,市屬蕪湖鋼鐵廠、蕪湖木材廠、蕪湖市造漆廠、蕪湖卷煙廠陸續在區境興建;區屬工業以手工業加工為主,規模很小,產品技術含量很低。70年代中后期,區辦工業得到發展,區屬8家企業上升為大集體公有制單位。80年代初,新華服裝制帽廠、長江蓬布廠、江口衡器傘廠等街辦企業相繼投產。1992年實施“三年大變樣”的計劃方案,鄉鎮企業得到迅速發展;區屬集體企業全面推行全員風險承包和效益目標管理,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1998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6.46億元。1995年,接受蕪湖市第一批劃轉工業企業17家,2000年又接受第二批劃轉工業企業18家。針對劃轉企業的現狀,抓住舊城改造的機遇,采取“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一廠一策、整體推進”的措施,實施產權制度改革,盤活存量資產,讓民眾成為發展經濟的主角。到2003年底,完成企業改制36家,企業改制工作至此基本結束。

  近郊農業豐富了城鄉人民的菜籃子。所轄弋江、魯港兩鎮,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的良好條件。90年代推廣新型實用的農業技術,先后實施了“種子工程”、“畜牧業進位工程”、“漁業致富工程”和“林業二次創業”。1998年,糧食單產由1990年的每畝35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肉類和水產品產量(含專業隊天然捕撈)分別達到1524噸和645噸,是1990年的1.8倍和3.4倍。原有馬頭山林場,50年代受到國務院表彰;199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18%,2003年城區綠化覆蓋率37.7%,人均公用綠地11.97平方米。城南屠宰交易市場規模較大,日屠宰生豬350頭。90年代前期,魯港鄉農民興起挖田精養河蟹、甲魚熱;1994年蘆花塘生產中華絨螯蟹近1噸。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業經濟開始萎縮,農村二、三產業逐漸興盛。

產業發展

  房地產業迅速升溫,第三產業開始發展壯大。根據蕪湖市以城南舊城改造為契機、把弋江區建成適宜人居的家園為目標的總體規劃,2001年以起商住樓建設勢頭旺盛,銷售火暴。2003年區內有在建房地產項目11個,房屋施工總面積68.5萬平方米,全年銷售商品房面積38萬平方米。城南的大開發、大建設,帶來了商業的初步繁榮。2003年底,全區共有各類商業零售服務企業1000余家,實現商品銷售總額3.38億元,市級限額以上商業企業5家,商貿批發零售企業142家,年營業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批發貿易企業10家。從城南新區的規劃布局上看,弋江區已初步構成中南建材城、新時代商業街、億萬多超市一線及高教園區一點的三產發展形態,迎來了第三產業發展壯大的起步階段。

  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區域南端峨山路以南,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是經市政府2001年2月6日現場辦公會確定設立的。區內規劃有光電子工業園、綜合加工園及汽車零部件工業園等。高新區是區財政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自2001年建區至2003年底,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5億元,完成了區內總長9.5公里的路網建設、配套管網建設和綠化等;完成總建筑面積2.64萬平方米的綜合服務區建設;完成星火工業園40套產房建設;整治水系6.1公里,建成箱涵9座。高新區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招商引資,到2003年底,已有68家工業企業進駐高新區,全年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59億元。高新區已通過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評審,為弋江區未來的經濟拓展了廣闊的發展平臺。

  2001-2003年,是市重點工程落戶弋江區最多的三年。先后建成緯二路、緯三路、經六路、經七路,高新區范圍建成緯九路、緯十路、經三路及中山南路延伸段、花津南路延伸段,道路兩側的綠化帶、路燈和煤氣、水、電管線等基礎設施逐一到位。2001年新建了桂花橋泵站,緩解了區內排水壓力。蕪湖奧林匹克公園,造型飄逸、雄偉壯觀,是本市的又一標志性建筑。2002年10月一期建筑完工后,成功舉辦了省十運會。每天晨昏,有上千居民來此健身。高教園區的崛起,奠定了弋江區作為市高教中心的地位。高教園區位于高新區的北部,規劃面積7269畝。2003年,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成使用,安徽師范大學、皖南醫學院、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蕪湖教育學院、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夏瀛藝術語言學校7所院校陸續進駐。

交通狀況

  弋江區是國家級的生態示范區,是蕪湖市規劃建設中的新城區。3條城市環線、2條國道過境,蕪銅鐵路、蕪宣杭鐵路、蕪湖至上海城市快速輕軌穿境而過,城市快速輕軌車站、高速公路網蕪湖南出入口緊臨高新區,高新區到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合肥駱崗機場均僅1小時車程。蕪湖港有碼頭泊位70多座,其中朱家橋外貿碼頭對外籍輪開放。

城市建設

  堤防建設投入不斷加大,城鄉防洪功能顯著提高。弋江區城鄉堤防全長20.75公里,屬于城南圩(原麻鳳圩)組成部分。舊社會洪災頻繁,人民流離失所,解放后亦有1949年和1954年的兩度潰破。1998年和1999年連續大汛,經廣大軍民嚴防死守才得以化險。2000年1月,該市抓住國家國債投資的契機,開始實施城南圩達標工程,在弋江區的配合下,建造了兩段全長5896米的土堤加鋼筋混凝土擋浪墻,建造了三段全長1119米的鋼筋混凝土防洪墻,改造了4座涵閘斗門。這項被市民稱為“德政工程”的防洪墻,在2002年全線基本達標后,發揮了巨大的屏障作用。

  1998年以移民建鎮為契機,啟動了魯港新區、弋江新鎮的規劃建設。2001-2003年,在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任務,現代化、高科技、生態型為目標的城南新區建設中,市區兩級重點工程累計征用農村集體土地面積 平方米,共遷移農戶 戶,魯港鎮有4村1居的土地基本被征用,動遷了62個村(居)民小組。到2003年末,魯港新區已投資4億元,建筑面積37萬平方米,入住8000人,成為安置拆遷戶的主體;弋江新鎮建成住宅樓29幢,建筑面積9.7萬平方米,入住685戶。由70年代的泥墻草屋,80年代的磚瓦平房,90年代的二層樓房,到住進花園式的公寓,在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農民的身份變了,生活水準提高了,生活觀念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許多有文化、愛學習、有經濟頭腦、肯吃苦耐勞的中青年農民轉向二三產業,逐漸成為發家致富的帶頭人。

  舊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區面貌嶄露風采。由于歷史原因,市政建設一直落后,改造舊城是歷屆區政府的宏愿。弋江區大規模的舊城改造是在2001年市政建設重心南移之后,這次該市規模最大的舊城改造稱為城南舊城改造。城南舊城改造范圍3.24平方公里,東至袁澤橋,南至利民路南側300米,西至長江,北至青弋江,居住6萬人。劃分為西部高層住宅區、中部商貿街(城)、東部住宅房加以改造。2001年6月底,首先拆遷的是位于西北角面積達300畝的1、2號地塊。短短月余,3000戶居民、20萬平方米的建筑基本搬離拆除。同年8月30日,通過拍賣,浙江新湖集團以30350萬元競得地塊的使用權。羊毛埂、日新化工廠、錦華被單廠、木材廠東廠區及周邊地塊的動遷工作隨后相繼啟動。截止2003年底,城南舊城改造共計拆遷9363戶房屋、動遷3.8萬人,通過動遷完成企業改制、重組、擴建73家。拆遷后的舊城區得到有效開發。到2003年末,長江長現代城、高新水木年華等高層住宅區部分封頂,森海都市花園、月河新城基本建成,新時代商業街輪廓顯現。又一座新城嶄露雛形,與隔江相望的市中心商業大廈相互映襯,蔚為壯觀。

  在動遷中制定了周密的安置方案,南瑞新城是舊城改造的最大配套安置區。南瑞新城規劃占地1500畝,規劃建筑面積120萬平方米,2001年9月正式破土動工,2002年8月,一期168幢、68萬平方米的住宅房建成陸續交付使用。南瑞新城是我省最大的住宅小區之一,首期分為沐春園、荷夏園、錦秋園、金坤園四個園區,住宅房7000余套,總投資8.4億元,其中綠化投資1500萬元。城中有占地60畝的南瑞湖,各園區均大面積設置綠化帶,配以園林小品,喬木及碎石小徑,綠化率42%。花園般的新城讓住戶心曠神怡,以民為本的安置政策,讓老城區的困難群體住上嶄新的樓房,濃濃的新型居住氛圍,處處透著政府的溫情。

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全區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15人,具有中高級職稱的497人。擁有高新技術產品5個,專利技術產品12個。2003年,利民路街道辦事處、弋江鎮被評為該市首批科普示范街道(鎮)。基礎教育源遠流長。現有中學5所(含代管1所),小學11所,幼兒園19所。新中國成立前,區境興辦私立學校20余所;1994年通過省政府兩基驗收。推進教育現代化基礎工程,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教育設備配備率達100%。2000年后,加大實施名師名校戰略,共有20余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省市教壇新星,市級骨干教師。南瑞小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利民路小學“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特色、魯港中學體育特色等,以“名校”加“特色”的辦學理念贏得社會認同。現有文化經營場所200多家,從事印刷、復印、打字、書刊報亭、圖書出租、娛樂業等。群眾性的文娛演出活動活躍,88年以來,先后有短劇《春風吹進無聲荒原》、舞蹈《時針分針秒針》、小品《下崗之前》、歌曲《青弋江小唱》等在省級比賽或文藝匯演、交流研討中獲獎。2002年和2003年,分別率先在全市三縣四區與市電視臺合辦專欄節目,與蕪湖日報合辦城南新區月刊。區醫院為二級乙等醫院,眼科可診治多種常見疑難眼疾,其中治療真菌性角膜潰瘍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多次獲省市科技進步獎。區境內村級以上的醫療院所68個,每萬人擁有醫生12人。1997年,區醫院眼科被省衛生廳命名為“省臨床醫學特色專業”。同年,全區城鄉基本實現初級衛生保健。

  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1978年以后,特別是1993年以來,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深入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文明單位、軍警民共建、政企和廠校共建及爭當文明市民、文明村民活動。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和“雙擁”活動,1999年榮獲省級“雙擁模范區”的稱號。加大群眾法律知識普及力度,依法治區進程加快。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1998年獲省級“綜治模范區”稱號。社區建設初見成效。2003年,弋江區被命名為首批省級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在大力推進科技、文體、衛生、法律四進社區的同時,開展了綠色社區創建活動。中江社居委和沐春園社居委通過市級綠色社區驗收。健全了以律師和檢察官進社區的法律服務體系。南瑞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和弋江橋社區服務中心組織實施了4個老年星光計劃項目。

  關注困難群體,構建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全區擁有養老院3個,在院老人106人。2003年,全區享受城市低保4555人,月保障金21.6萬元;享受農村低保688人,農村低保年保障標準由730元提高到1200元。2002年1月,出臺對失去土地農民的八項優惠政策。2003年起,在全省率先免除農民所有的農業稅正附稅,國家政策規定的糧食補貼仍足額發放給農民。積極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2003年,利用區勞動市場,為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4050”人員做好職介工作,幫助解決工作崗位6200個;全年有2100人次受到職業技能培訓。

旅游資源

  自然環境優美宜人,有白馬山等大小山麓十余座,塘、湖、河、江等水系豐富。弋江區文化發祥較早,曾有“甲與江左,百物翔集、市聲若潮,至夜不休”的美譽。境內盆塘塔影、白馬洞天系蕪湖老八景,現在的白馬寺、三圣寺依山面水,極具旅游開發價值。

人文歷史

  馬塘區歷史悠久。青弋江南側的荊山一帶,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故有“先有荊山街,后有蕪湖城”之說。千百年來,這方土地歷經無數次的興衰戰亂。相傳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周瑜在此操練水兵。境內魯港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陳武帝永定三年(557),徐嗣徵引北齊人從魯港青墩洲渡江,占據蕪湖,武帝(陳霸先)派大將周文育率兵攻擊,徐嗣徵兵敗。唐昭宗大順三年(891),楊行密征討孫儒至宣州,糧秣航運不濟,楊令部將臺蒙修筑五堰于魯港,攔水通航,不日糧至,孫儒大敗。南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正月,民族英雄文天祥督師魯港,修復和利用舊堰御敵取得勝利。同年南宋奸相賈似道被迫出師蕪湖,在魯港敗于元軍。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3月,太平軍占蕪,將魯港作為分軍筑壘的要地。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魯港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弋江區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東晉永和二年(346),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歷代,蕪湖繼建造吉祥寺、廣濟寺、能仁寺后,又在境內先后建造了普濟寺、開元寺(禹王宮)、興國寺、荊山寺、汝南寺、大庵寺和大王廟、龍王廟、潮音庵、永福庵、存心庵等殿堂樓閣,形成了居民稠密,煙火旺盛,多寺廟庵祠的特色。其中唐宋時期興建的普濟寺,為蕪湖四大名寺之一,是舊時的一處幽景圣境。北宋名士蘇東坡、黃庭堅,明代御史吳琛,清代文學家吳敬梓都曾到此觀瞻,留傳不少佳話。明代詩人俞日都游歷普濟寺,有詩云:“古剎大河流,人煙萬象稠。到此憑野興,以至潯冥搜。樓檻飛江蕊,廊 背綠疇。夷猶日亭午,鐘磬一聲幽。” 建于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的荊山書院,位于小荊山奎星閣前,為東南學者士人講習之地,廢于清文宗咸豐年間。清乾隆三十年(1765),兩江總督李世杰在區境蔡廟巷內創建中江書院,直至咸豐三年(1853)毀于戰火;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于書院舊址建鳩江書院,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復名為中江書院,后幾經遷址、幾經更名,最終成為百年名校蕪湖一中。光緒二十六年(1900),境內原二多橋61號是現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文學史家、藏書家阿英(錢杏邨)故居。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桐城文人李光炯在青弋江南岸大巷口創建“安徽女子公學”,開啟本區新學之河。1925年由當時教育界進步人士籌建的私立新民中學設在魯港,后為紀念“五卅”運動,更名“五卅”中學。建國后,魯港走出了有“江南一枝竹”之稱的國畫家黃葉村,創建市中醫院的杏林名家徐少鰲、李少白。

  明朝后,弋江地域沿江一線商貿漸趨發達,屢有管理機構設置。明憲宗成化七年(1421),明廷工部在泗關街設立“抽分廠”關卡,管理江上來往木竹商排等的征稅。明毅宗崇禎元年(1628),明廷戶部在泗關街設立鈔關,征收商船正稅,商賈稅法自此較完善。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長江巡閱大臣彭玉麟奏準增設長江水師,建立提標右營駐弋江;民國元年(1912),全營改編為水上警察。清朝道一級的行政機關道署設在弋江。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蕪湖池太廣分巡道遷至區境將軍港原蕪湖榷署(今興隆街、庫子街與大安路之間)。雍正十一年(1733),設安徽寧池太廣分巡道兼理蕪湖關務,簡稱蕪湖關道,轄皖南各縣。民國三年(1914)關道分治,蕪湖監督署仍在原址,道尹公署遷至碼頭口前清長江水師蕪湖游擊署。泗關街和南(關)街則是那時水陸貨運征稅關卡的署地。蕪湖素為全國四大米市之首,弋江則是米市的發祥地。由于地處青弋江匯入長江一帶的南岸,沿岸人煙稠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米商、木商及行商聚集。舊志形容米市興盛時“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甲于江左,百物翔集,市聲若潮,至夜不休”。自南關至浮橋(今弋江橋址)為米行云集區,謂之“南市”。“河南肆廛視市縣為不及”是對舊時本地繁榮的稱譽。境內魯港元代設館驛,明代發展為蕪湖首鎮,清代道光年間米市一度超過蕪湖城,“大大的魯港鎮,小小的蕪湖城”因此流傳。

熱點城市: 杭州 | 大連 | 青島 | 南京 | 西安 | 深圳 | 蘇州 | 廣州 | 拉薩 | 麗江 | 洛陽 | 威海 | 珠海 | 廈門 | 沈陽 | 哈爾濱 | 濟南 | 長春 | 無錫 | 桂林
熱門景點: 黃山 - 湘西鳳凰 - 九寨溝 - 廣西漓江 - 天涯海角 - 泰山 - 頤和園 - 杭州西湖 - 山海關 - 圓明園 - 八達嶺長城 - 神農架 - 千島湖 - 五臺山 - 北戴河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取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行為,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Copyright ©365135.com In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做中國最好的旅游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