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信宜市,古稱梁德縣、懷德縣、南扶州、竇州,廣東省茂名市代管縣級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東與陽春市相接、南與高州市交界,西同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容縣、岑溪毗鄰,北與羅定市接壤,全市總面積3101.7平方公里,下轄19個鎮(街道辦)384個村居委會,市政府駐東鎮街道辦。2010年戶籍人口140萬,有旅居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53萬多人,是廣東重點僑鄉、粵西最大的僑鄉。境內道路交通網絡發達,207國道、省道352線以及洛湛鐵路越境而過。
【行政區劃】
信宜市轄1個街道、18個鎮:
街道:東鎮街道
鎮:鎮隆鎮、水口鎮、北界鎮、金銅鎮、丁堡鎮、池洞鎮、朱砂鎮、貴子鎮、洪冠鎮、茶山鎮、懷鄉鎮、白石鎮、大成鎮、錢排鎮、合水鎮、新寶鎮、平塘鎮、思賀鎮
【歷史沿革】
據信宜登高山及大坪出土的石網墜、石紡輪、石船形砸考證,新石器時代晚期便有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秦以前信宜屬百越之地,秦平定百越之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在百越設桂林、象、南海三郡,信宜地屬桂林郡。 漢初信宜屬南越國蒼梧王屬地,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至三國時期,信宜地屬交趾(后改交州)州史部蒼梧郡端溪縣。972年(宋開寶五年),廢懷德、潭峨、特亮三縣,其地并入信義縣,仍隸屬竇州。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將原由信宜劃給西寧的信豐、感化、從善、定康4都劃歸信宜,沿稱“新圖”,其它轄區稱“舊圖”,鎮南都仍留西寧縣。1912年(民國)之后, 信宜先后屬高州軍政府、高州綏靖處、高雷道、南路綏靖委員公署、“八屬”善后督辦公署、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27年(民國十六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的領導下信宜人民舉行了懷鄉起義,成立信宜縣(懷鄉)蘇維埃政府及工農革命軍(后稱紅軍),羅克明任縣長,朱也赤任司令。
1949年10月22日,信宜縣解放先后屬廣東省南路專區,高雷地區、湛江地區管轄。1958年11月15日,信宜、茂名兩縣合并為高州縣,縣治高州城。1961年4月1日,信宜縣從高州縣分出重設,治所住東鎮,原信宜縣的古丁公社(含古丁、馬貴、深鎮3個鎮)劃歸高州縣管轄。1983年7月起,信宜隸屬茂名市。1995年9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縣級市) 。
【人口特征】
人口 2015年末,信宜市戶籍人口144.69萬人。201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11‰,死亡率為5.32‰,自然增長率為6.7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6.58萬人,常住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為38.51%。
語言 宜方言有兩種:粵語和涯話(客家話)。分布的特點是“沿江分布”:境內鑒江流域為粵方言區,黃華江流域和南江流域原為客家方言區。由于鑒江流域的粵語處于強勢,不斷向黃華江流域滲透和擴展,使黃華江西岸的客家方言區逐漸演變為粵方言區,黃華江東岸的客家方言區逐漸演變為客粵雙方言區。同時,南江流域的思賀鎮原屬客家方言區,由于羅定一帶的粵語滲透和擴展,大部分行政村也演變為客粵雙方言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信宜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北緯22°11'16"~ 22°42'26"、東經 110°40'36"~111°40'39"。北與東北同羅定市接壤,東南界陽春市,南連高州市,西與西北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流市、容縣、岑溪市毗鄰。信宜地形扁長,狀若靈龜,頭東尾西,東西長102.7公里,南北寬57.6公里。
地形地貌 信宜市屬廣東省50個山區縣(市)之一,云開大山及云霧大山跨過其境,境內七成多是山地,稱為“八山—水一分田”之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以山地地貌為主,境內崇山峻嶺,河溪縱橫,高度從海拔50米至1704米。海拔高程1000米以上的山嶺80座,500米以上的山峰371座,最高點是大田頂,海拔1704米,是粵西第一高峰。最低點是鎮隆鎮北畔村溫屋河尾,海拔47.8米。
氣候特征 信宜自然環境優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具備復雜多變的山區氣候特點,氣候隨海拔高度不同而各異,夏熱冬涼,四季分明。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16.2毫米,但時空分布不均,雨熱同季,干濕季明顯,冬春旱夏秋澇。年均氣溫22.6℃。年均日照1757.4小時。
水系 信宜市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1條,河流總長522公里。是鑒江、黃華江、羅定江(又名南江)之發源地。
【經濟概況】
2015年,信宜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66.8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7.76億元,比上年增長4.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6%;第二產業增加值119.51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1.9%;第三產業增加值169.60億元,比上年增長7.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0.5%。三次產業結構為21.2:32.6:46.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8141元, 比上年增長9.5%。
2015年,信宜市谷物播種面積4.39萬公頃,增長1.5 %;油料種植面積 0.56萬公頃,增長1.5 %;蔬菜種植面積1.55 萬公頃,增長0.2%。水果種植面積5.49萬公頃,增長0.9 %,其中,荔枝面積0.92萬公頃,減少0.1%;龍眼面積 0.88萬公頃,增長 0.6%。
2015年,信宜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12.15億元,同比增長16.1%。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33.46億元,實現增加值77.55 億元,增長15.1 %,按隸屬分,國有企業增長4.7 %,集體企業增長 11.8%;按行業分,其中化學工業下降 6.1%,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13.7 %,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增長 5.3%。全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94.73%;全員勞動生產率5.8 萬元/人年,產品銷售率94.72%。主營業務收入增長27.4 %。
2015年,信宜市固定資產投資193.85億元,增長35.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3.37 億元,增長0.04 %;第二產業投資124.98 億元,增長43.8 %;第三產業投資65.50億元,增長30.7 %,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 12.63億元,增長9.8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164.74 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0 %;竣工面積 9.9萬平方米,增長3.6%;銷售面積37.43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2.6%。
【社會事業】
科技 2015年,信宜市高新技術產業企業2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5家。全年組織申報各類科技計劃項目41項;全市專利申請量為570件,同比增長23.9%,全年專利授權350件,同比增長42.9%。
教育 2015年,信宜市高考上線人數1.41萬人,比上年減少2.3%。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招生4272人,比上年減少18.5%;在校學生1.46萬人,比上年減少35.4 %。普通高中招生1.29萬人,比上年減少19.0%;在校學生4.43萬人,比上年減少5.9%。普通初中招生1.66萬人,比上年減少9.8%;在校學生5.54萬人,比上年減少10.7%。小學招生1.98萬人,比上年增長7.4%;在校學生10.41萬人,比上年增長2.6%。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學前教育(含幼兒園)在校(園)人數5.56萬人,增長6.6%。
文化 2015年,信宜市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量13.82萬冊(件),同比增長11.5%。 全市現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4個,比上年增加2個;文化館1個,影劇院2家。全市現有廣播電視臺 1座,有線廣播電視總用戶數10.59萬戶,同比增長2.8%,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
衛生 2015年,信宜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衛生所、醫務室和村衛生室)1117個,其中,醫院12個,衛生院22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計劃生育服務機構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40個,村衛生室1035個。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005人,增長7.1%;其中,執業醫師1107人,執業助理醫師625人,注冊護士1278人,藥師(士)285人,技師(士)139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571人。擁有床位4466張,比上年增加312張,增長7.5%。其中醫院、衛生院擁有床位3908張,比上年增加223張,增長6.1%。
【交通運輸】
公路 宜市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市區到各鎮均有國道或省道直通,行政村通了水泥硬底化公路,形成了以國道為主軸,省、縣道為骨架,鄉村公路四放射,內聯外接、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市區建成了城北、城南、城東三大客運站,鄉鎮建成了貴子、鎮隆、懷鄉等客運站。
國道、省道 207國道由北向南貫穿全境,352省道線達北線、圣貴線、羅水線、仙松線、荔池線等6條共計253公里。369省道、370省道東西貫穿市,并已全部改造成一、二級公路,北接肇慶,直達廣州,南通茂名、湛江等港口城市。
高速 包茂高速公路信宜至電白段起于信宜市粵桂交界處的陳金頂,往南經信宜市6個鎮(朱砂鎮、池洞鎮、懷鄉鎮、東鎮街道、丁堡鎮、水口鎮),設有朱砂、信宜北、信宜、信宜南四個出入口。 羅信高速公路計劃2016年12月份動工建設控制性工程。2017年6月份全線實施全面動工。由于羅信高速公路沿線地區需要打通幾十公里的隧道,工程難道非常大。
鐵路 洛湛鐵路經過信宜市路段全長53公里,從廣西岑溪入經朱砂鎮、池洞、東鎮、丁堡、水口、鎮隆等6個鎮26個村委會,設有旺科、橫崗兩個會讓站和信宜一個中間站。
【風景名勝】
太華山 太華山海拔679米,位于東鎮街道莊垌村的南部,是東鎮街道與池垌鎮的界山。這里蒼松森森、重巒疊翠,群山連綿不斷,眾峰拱護著主峰。山上有一座太尉廟,所以當地人也稱這山為太尉堡。山上有三座廟殿,靈神異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寺廟南側有古井,水清質優,汨汨不絕,是鑒江的源頭之一。寺廟兩邊,兩座小山丘對峙,一座如鐘,一座似鼓。風景區管理處分別把這兩個地方有形態逼真的鐘山和鼓坪,鼓坪上放著“天下第一鼓”和“南國第一鐘”。
天馬山 天馬山生態旅游區將建設九大項目,包括服務中心、自然山水區、山泉浴場區、苗瑤山寨區、生態休閑度假區、萬壽宮區、世界名將區、草原游牧區、粵西鄉土文化生態博物館等游覽區,傾力打造廣東生態旅游的精品。到2009年已開發的有苗族山寨區、自然山水區及服務中心區三大區,而服務中心區是茂名地區最大的木建筑群。一條兩岸青山合圍而成的小溪貫穿整個景區,溪水清澈見底,一個個天然浴池遍布溪流上下,一個個天然瀑布蔚為奇觀。小溪中部突出一組大石,其中一石成了兩省、三縣(市)的交界石。山澗溪水蓄成的天湖,墨綠如鏡,青山倒影,沙鷗翔集,美不勝收。景區生長著許多珍稀的樹種,其中不乏珍貴的藥材,還棲息著許多鳥類和野獸,構成了一個生物資源的寶庫。同時有苗族迎賓歌舞、竹竿舞、踏腳舞,多耶舞、斗馬等娛樂項目。
西江溫泉 西江溫泉在唐初就是竇州古八景之一,名為“溫泉吐玉”,據傳楊玉環曾在此洗浴而凝脂。“泉如鼎沸,四時不竭,水煙如輕紗籠罩,人處其間,似居瓊樓玉宇。”是西江溫泉1000多年前的寫照。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優貢林湘源在《溫泉賦》中說:“思遺事于天寶兮,亦華清之屢易,療疾其若神兮,且蕩邪之莫比”說明了西江溫泉造福一方。西江溫泉依山旁水,且處在華南三大板塊的斷裂帶上,特殊的地理氣候、地質構造及水文條件,孕育了高品質的溫泉水。
【地方特產】
柴槍粉是廣東省信宜市民間傳統的地方風味小吃,其色、香、味、型俱佳,滑爽可口,遠近聞名。柴槍粉主要產于該市北界鎮溫泉(西江溫泉)村,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該村大部分農戶都制作柴槍粉。成品主要運往東鎮、鎮隆鎮、北界鎮等集銷售。柴槍粉與其他米粉比較,有其獨特的風味,其形薄、堅韌,質嫩,厚薄均勻,香味可口,既可作為充饑食品,又可作為餐桌上小吃,別有一番風味。
客家全狗是一道聞名國內外的名菜:將狗褪毛洗凈,懸于稻草火上烤燒至皮金黃色,再斬成小方塊,然后放入砂鍋,下花生油用猛火翻炒,炒至斷血水便下醬油、精鹽、蔥姜、八角、肉蔻、草果、白芷、砂仁、桂皮、陳皮、花椒、大面、小茴等佐料,舀入清水,猛火煮開后撈去面上浮泡,然后改用文火捂蓋燜一二小時,放入山里出產的狗豆,再捂蓋燜數小時。這樣煮出的狗肉,五味俱全,爛而不膩,鮮美可口。
“凼仔魚”又稱鯇魚,信宜“凼仔魚”具備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證書。農業部給予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是廣東省第一個被頒發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的水產品。當地的群眾在屋邊地頭挖一口小魚塘(廣東話叫“凼仔”),養殖,便叫作“凼仔魚”。由于山里水質清純,用山上芒葉野草、或木薯、番薯葉作飼料喂養,是純綠色環保食品,一般養殖二三年,這種魚肥而多肉,肉質堅韌嫩滑,刺大易剔,且久煮不爛,沒有腥味,宰殺后斬成塊狀,煮熟時放入醬油、黃酒、姜蔥、豉汁、陳皮、五香粉等佐料,濃香撲鼻,味道十分鮮美。
懷鄉雞為肉用雞種,肌肉豐滿、肉質嫩滑,具三黃雞(黃羽、黃皮、黃爪)特征,1985年被列入《廣東省家畜家禽品種志》,是廣東省名牌雞品種,具備國家原產地證明商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