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概況】
澄海區是廣東省汕頭市下轄區,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出海口,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西北界潮州市,西南毗鄰汕頭市龍湖區,東南與南澳縣隔海相望,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6°41′—116°54′,北緯23°23′—23°38′之間,東西寬22公里,南北長27.85公里 ,總面積378.35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澄海區轄8個鎮、3個街道,總人口751149人,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共43個,以壯族、苗族、布依族為多 。歷來是粵東、閩西南和贛南一帶的重要交通樞紐,素有“粵東門戶”之稱 。2011年,澄海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280.33億元,比2010年增長13.2%。
【行政區劃】
澄海區轄3個街道、8個鎮:
街道:鳳翔街道、澄華街道、廣益街道
鎮:東里鎮、鹽鴻鎮、蓮華鎮、溪南鎮、隆都鎮、蓮上鎮、蓮下鎮、上華鎮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澄海地域屬百越之地。秦漢時屬南海郡的揭陽縣。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澄海屬東官郡(后改義安郡)的海陽縣。隋、唐時屬海陽地域。宋宣和三年(1121年),因割海陽縣永寧、崇義、延德3鄉置揭陽縣,原澄海縣的蓬州、鱷浦、鮀江3都,為揭陽縣所轄;上、中、下外莆和蘇灣4都,仍屬海陽縣所轄。清康熙五年(1666年),澄海因朝廷靖邊海禁遷界而裁撤,這是澄海歷史上第一次撤縣。至康熙八年3月,澄海才恢復建制。民國元年(1912年),澄海縣成立澄海縣政府,隸屬廣東省都督府。
1949年10月25日,成立澄海縣人民政府,隸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1950年2月起屬潮汕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0月起屬潮汕專員公署。1952年,澄海縣隸屬廣東省粵東行政專員公署。1955年3月14日,澄海人民政府改為澄海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澄海縣隸屬汕頭專員公署。1958年9月12日,成立澄海縣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1959年1月24日,澄海縣建制撤銷,縣地并入汕頭市郊。同年11月13日,澄海縣恢復建制,復稱澄海縣人民委員會。“文化大革命”期間,1967年3月25日,成立澄海縣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4月5日,成立澄海縣革命委員會,先后隸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革命委員會。1980年1月1日起,屬汕頭地區行政公署管轄。同年12月21日,撤銷澄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澄海縣人民政府。1983年12月起實行市管縣,澄海縣歸汕頭市管轄。1994年4月18日,撤銷澄海縣建制,設立澄海市(縣級),由汕頭市委托代管;澄海縣人民政府改稱澄海市人民政府。2003年1月29日,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歸屬汕頭市管轄,原行政區域劃出新溪、外砂兩個鎮歸汕頭市龍湖區;澄海市人民政府改稱汕頭市澄海區人民政府。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底,澄海區戶籍總戶數184130戶,常住戶籍人口共751149人,其中男性371784人,占總人口的49.5%;女性379365人,占總人口50.5%。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共43個,以壯族、苗族、布依族為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澄海區位于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出海口,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西北界潮州市,西南毗鄰汕頭市龍湖區,東南與南澳縣隔海相望。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6°41′—116°54′,北緯23°23′—23°38′之間,東西寬22公里,南北長27.85公里,總面積378.3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澄海區地處韓江三角洲,海拔在10米以下的平原占總面積81.9%;海拔10米以上的丘陵臺地占8.5%;水域占9.6%,素有“一山一水八分地”之稱。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北部為蓮花山區,占地25平方公里,主峰高562米,為全區最高峰。除蓮花山外,還有龍船嶺、象山、三髻山、仙門山、觀音山、鳳山岡、管隴山、南峙山、大山、神山、許石山、西山、黃子佃山等13座丘陵,自東向南依次分布。境內平原被丘陵地帶和東里河、蓮陽河、外砂河分隔成蘇北、蘇溪、上華、隆都4大片,東部有六合灘、利豐沙和紅肉埕沙。澄海瀕臨海洋,海岸線長54.3公里,屬沙壩瀉湖海岸,海堤長46.25公里。南部有大萊蕪和小萊蕪兩座半島及屐桃嶼;東面海中有五嶼(西嶼、破嶼、尖擔嶼、大嶼及東嶼)和四礁(馬礁、東錨礁、礁仔及南錨碓)。
氣候 澄海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冬半年受極地冷高壓控制,盛行東北季風,天氣較為干冷。夏半年受副熱帶高壓和熱帶氣旋的影響,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天氣高溫多雨,呈現雨熱同季的特點。四季變化趨于緩和:春季氣溫回升早,夏季漫長,秋季降溫比較遲,冬季溫和。年平均氣溫21.2~21.7℃,7月最熱,1月最冷。近年最低溫度出現在1991年12月29日,為0.1℃;最高溫度出現在2002年7月4日,為39.8℃。年日照時數為1798~2623小時,平均2176小時。日照時數最多的是7月,高值時段在7~10月;日照時數最少是2~4月份。1979~2002年平均降雨量為1506毫米,降雨多集中在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1%。
【經濟概況】
2011年,澄海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80.33億元,較2010年增長13.2%。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9.5:58:32.5調整為9.24:59.46:31.3。一般預算收入13.16億元,增長22.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360元,較2010年增長12.6%。全年完成投資總額45.8億元,較2010年增長40.3%。工業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農村投資分別較2010年增長51.4%、55.5%和49.3%。 2011年,澄海區全年民生領域財政支出15.4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69.4%。
2011年,澄海區實現農業增加值25.9億元,較2010年增長5.1%。糧食播種面積20.65萬畝,糧食產量8.76萬噸。生豬出欄量21.49萬頭。投入2125萬元改造中低產田2萬畝,完成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新增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補貼飼養戶414戶;投入255萬元扶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發放種糧直補等補貼資金4774萬元。全區建成鹽鴻、蓮華2個省級生態示范鎮、云英村等9個省級和菊池村等21個市級生態示范村,后浦村等14個區級生態文明村。
2011年,澄海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60.99億元,較2010年增長17.1%。玩具禮品業產值239億元,毛織服裝業產值106億元,分別較2010年增長15%和13%。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9家,產值462.45億元,較2010年增長21.9%,利稅總額28億元,較2010年增長14%。全區年上繳稅收超千萬元的企業有26家,年上繳稅收14.52億元。全區售電量30.26億千瓦時,較2010年增長6.75%。
2011年,澄海區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87.74億元,較2010年增長9.4%。客運量、旅客周轉量分別較2010年增長2%和5.01%。郵電業務收入較2010年增長6.7%。旅游接待人數167萬人次,較2010年增長10.3%,旅游總收入9.6億元,較2010年增長11.6%。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295.5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7.2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6.7%和25.3%。批零銷售額和住宿餐飲營業額216.9億元,較2010年增長16.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1.84億元。商品房銷售額18.72億元,較2010年增長6%。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澄海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18.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6%。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通過省督導驗收,區實驗高中通過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終期督導驗收。澄海職業技術學校晉級省重點中職學校。投入4457萬元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和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規范化建設,職教中心、實驗高中、鳳翔中學、澄華中學的教學樓和宿舍樓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東里中學教學樓竣工交付使用。
文化 2011年,新擴建9個鎮級文化服務中心,區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區文化館晉升為國家二級館。建立澄海版畫基地,舉辦首屆澄海“星光杯”少兒版畫創作大賽。潮劇《紅頭船》獲省第十一屆藝術節優秀劇目獎,雙人舞《紅頭船之戀》獲省第五屆群眾音樂舞蹈花會銀獎。
基礎設施 2011年,澄海區建成鹽鴻、蓮華2個省級生態示范鎮、云英村等9個省級和菊池村等21個市級生態示范村,后浦村等14個區級生態文明村。新增公交線路3條,實現行政村100%通公共汽車。
【交通運輸】
截至2011年,澄海區主要交通包含:國省道里程42.15公里,其中,國道324線澄海鹽鴻九溪橋至龍湖區下埔小橋28.257公里,省道335線澄海樟林至潮州界6.266公里,縣道063線7.026公里和062線1.2公里。
【風景名勝】
蓮華鄉村旅游區 蓮華鄉村旅游區位于蓮華鎮,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也是全省首個全鎮域4A級旅游景區,主要景點有蓮花山溫泉度假村、大自然休閑農莊、蓮花古寺和百草園等。
萊蕪旅游度假區 萊蕪旅游度假區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位于澄海區東部海濱,面積1.42平方公里。萊蕪島宛如神女臥波,雙峰似乳,素有“向天美人”之稱。“萊蕪旭日”為澄海古八景之一。建于清康熙時的炮臺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山旅游風景區 塔山旅游風景區位于南峙山麓,占地面積2000畝。塔山古寺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有元代石觀音坐像、明代窯瓷及歷代摩崖石刻碑記。
陳慈黌故居旅游區 陳慈黌故居旅游區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隆都鎮前美村,為汕頭新八景之一。陳慈黌故居是省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末,占地面積2.5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5萬平方米,有“嶺南第一僑宅”之稱。
科隆千樹園 科隆千樹園位于廣益街道官湖社區,占地面積300畝,集休閑度假、園藝觀賞、科技教育于一體。園區旁“龜山西漢建筑遺址”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鄭皇故里風景區 鄭皇故里風景區位于廣益街道華富社區,占地面積562畝。鄭皇即鄭信,為公元1767年創建泰國吞武里皇朝的達信大帝。華富社區為鄭皇故里,清乾隆年間,鄭信親人從泰國回到故鄉興建鄭皇衣冠冢。泰國皇室、政要及旅泰華僑華人經常前來觀光祭拜。
神山風景區 神山風景區位于澄華街道冠山社區,古庵成群,曲徑相通,“冠山環翠”是“澄海古八景”之一。冠山書院建于明隆慶年間,為澄海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洋岡古村落風景區 程洋岡古村落風景區位于蓮下鎮虎丘山下。程洋岡村為首批“廣東省古村落”,歷史文化遺跡有南宋丞相陸秀夫行跡、抗元義軍陳吊眼營寨遺址及丹砂古寺。丹砂古寺建于明成化年間,為儒、釋、道3教合一之寺觀。
樟林古港遺址 樟林古港遺址位于東里鎮東南面,為澄海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著名的“僑文化”旅游區。古港為清初粵東海上貿易和出洋移民的主要口岸,新興街貨棧、碼頭、天后宮、風伯廟、水仙寺、西塘庭園等遺址猶存,清末民初由旅外僑胞興建的典型潮汕民宅建筑群共14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