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斯闊米什?利瓦特文化中心:加拿大傳統原住民建筑的現代木結構演繹

 二維碼 80

在加拿大的原住文化中,斯闊米什族(Squamish)和利瓦特族(Lil'wat)自古以來互相尊重,與鄰共存。他們依靠海洋、河流和陸地的豐富資源興旺發達,并與周圍的世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如今,為了保存和展示他們獨特的文化遺產,人們建立了“斯闊米什?利瓦特文化中心(Squamish Lil'Wat Cultural Centre)”,它融合了斯闊米什族 “長屋”和利瓦特族“土屋”的建筑元素,并使用了現代建筑語言對這些元素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作為這片土地的最早擁有者,加拿大原住民一直是保護這片環境的先驅。因此,在項目委托之初,他們便順理成章的采用了綠色建筑標準,并使用了最先進的建筑環保理念及技術對其進行設計與建造。甚至建筑地點也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它坐落在森林邊緣,靠近惠斯勒溪,但又與森林保持一定距離,確保建造與運營對森林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同時,建筑本身從設計到施工,完全依照綠色節能建筑(leed?)項目的要求,并于2009年獲得其認證。建筑外和爐形自助餐廳的綠色屋頂被種植了大量本地物種;地面具有透水性的鋪裝(能促進本地水返回地面);地板熱輻射系統;Low-E玻璃和照明控制系統;這些都是有助于提升節能環保性能的多種元素之一。關鍵是,建筑中使用了花旗松、西部紅柏等木材,充分發揮了木材——天然可再生、低能耗,綠色可持續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木材的使用,正是傳承了原住民與土地的傳統聯系,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一切精神。



該建筑建在北部陡坡上,高約三層,平面呈放射狀。南側較低一層為鋼筋混凝土擋土結構,北側為玻璃墻面。當地的巖架石沿北側形成了窗戶墻下的基座,而預制的西部紅雪松側板則覆蓋了其他立面。彎曲的北立面突出的是一個爐形的自助餐廳,其拱形的綠色屋頂由傾斜的木柱支撐著。



雙層高的展示大廳是對傳統斯闊米什長屋結構的當代詮釋。由于采用了放射狀布局,建筑北側結構網格的間距為10英尺6英寸(約3.2米),9英尺2英寸(約2.8米)。在南側,成對的花旗松柱支撐著花旗松膠合木梁,膠合木梁反過來支撐著預制屋頂板,并在平面上呈現出逐漸收窄的布局。每個隔間都有兩個面板,單個約20英尺(約6米長)。由于屋頂板采用了預制方式,加快了施工進度,整個屋頂在一周內就被安裝完成。北面玻璃墻系統是對西部紅柏重疊覆蓋系統的獨特演繹,而這一方式傳統上被用于斯闊米什長屋的墻體、屋頂上。每塊玻璃安裝時,一個T形水平玻璃棒使其產生輕微的傾斜,使得每塊玻璃的底部伸出下面玻璃的頂部,呈現出層疊的效果。最終,整個組件懸掛在預先張緊的鋼索上,鋼索則依托在膠合木柱上。



項目中,使用膠合木柱來替代傳統的實木立柱,使得建筑外觀更輕盈,材料的使用效率更高。同時,也方便隱藏雨水龍頭和電氣管道等設施。膠合木柱用鋼制連接件連接,并用膠合木專用鉚釘牢固栓扣。考慮到1500磅/平方英尺(630 公斤/平方米)的雪荷載,中庭中采用33英尺(10米)柱子是能夠實現復合作用的唯一方式。


北墻的懸掛玻璃系統也帶來了技術挑戰。由于微量的收縮,懸掛系統不能懸掛在梁上,而是必須依托在膠合木柱上。不銹鋼桿需要在支架和混凝土板之間繃緊至拉力達到1500磅(680公斤),這樣當玻璃板的重量增加時,它們就不會抻松。同時,在玻璃系統不能固定在雙柱上的地方引入了弓形桁架。桁架的拱部抵抗水平荷載,而橢圓截面抵抗扭轉力。頂部的滑動接頭允許組件垂直移動。



預制屋頂板包含12英寸(300毫米)的木質工字梁,頂部采用膠合板,底部透氣膜,內部空隙填充泡沫絕緣材料。盡管跨度從9到20英尺(2.8到6米)不等,但所有面板的厚度都相同。這是通過改變工字梁結構的規格和間距來實現的。沿面板邊緣留有一個6英寸(150毫米)的空隙,以便直接釘在支撐梁上。向上的屋檐遮住了用來在屋頂上擋雪的欄桿。


根據加拿大國家建筑規范,該建筑被歸類為“A類 (裝配式建筑)”,允許使用重木結構建造。

來源:加拿大木業協會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