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世博會上的幾個結構經典

 二維碼 13



01

1851年倫敦世博會--水晶宮(crystal palace)


歷史背景:


1851年第一屆萬國工業博覽會(世博會的前身)在英國開幕,十九世紀的英國可謂是世界的霸主(工業文明的發展遙遙領先他國)。為了在萬博會上“大秀肌肉”,彰顯工業文明的先進設備和機械,籌劃委員會可謂是絞盡腦汁:希望展廳是一座巨大的建筑能容納這次參展的展商和游客(會后統計共600萬人次參與),同時還提出了工期短,采光好,可拆除,造價低等要求(條件實在是苛刻)。


建筑風格:


十九世紀中期的英國正處于維多利亞建筑風格,融合了洛可可式、哥特式、意大利式、安妮女王式等許多的建筑風格。一個融合了如此之多風格的建筑時代,卻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經典建筑作品。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用世博會的收益建起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筑)


方案比選:


籌委會一共收到了245份方案,其中所有的方案都是磚結構(包括籌委會自己的方案也是磚結構,可想而知當時的建筑風格是多么的固步自封)。


這時有一位天才少年花匠-皇家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的作品橫空出世,這就是后來歷史上經典建筑作品 “水晶宮”。設計師創造性地將溫室的設計方式運用到大型公建項目之中,建筑材料由30多萬塊玻璃(玻璃幕墻用木框鑲嵌)、鐵柱和鋼梁鉚接(焊接技術始于十九世紀末期)而成的,并采用了標準預制件來加快建造的速度(標準構件的設計思想也延續至今)


水晶宮設計過程


作品落地:


水晶宮建筑面積七萬四千平方米,寬度約為138米,長度約64米,建筑高度約33米,中央十字走道寬22米,高33米,建造周期僅用時十個月(這種體量的公建用磚結構的話小編估計需要2年以上)。


水晶宮軸側圖


中間穹頂通道高33米,巨大的輕鋼架全被玻璃覆蓋,顯得通透輝煌。


水晶宮剖面圖


海德公園的大樹


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鋼結構和玻璃幕墻結合的大型公共建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為隨后而來的工業藝術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由于超越了現代主義建筑風格近70年(20世紀20年代),水晶宮的建筑風格是獨樹一幟的。


氣勢宏偉的水晶宮


不同的聲音:


水晶宮的設計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但人們在維多利亞風格的影響下,認為建筑應該是用紅磚建造的帶著尖尖角的,不認可水晶宮是屬于全新建筑風格的作品,而是認為是一座巨型的 “工業機器”(在當時的工業文明發展中,工業技術與藝術已嚴重分割,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小編寫到這里感悟到 “劃時代意義”賦予給這座建筑當之無愧)


時代結束:


世博會結束后,水晶宮也被拆除,之后挪址重建-從海德公園挪到塞登哈姆(Sydenham)。然而不幸的是1936年被付之一炬。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表示它的燒毀是“一個時代的終點”,不知丘吉爾緬懷的是維多利亞時代還是大英帝國工業革命的時代。


被燒毀后的水晶宮


02

1929年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


設計理念: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提出了著名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筑設計理念。在德國館的設計中,這條設計理念也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建筑風格:


在新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當時的學院派風格也屬于其中)的浪潮中,密斯的設計風格(當時也屬于包豪斯風格)與之形成了強烈反差。他的原作只存在了8個多月,直到被拆除后的20年后,隨著密斯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和Group R的推崇才又被世人拾起,奉為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火種,引領了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


復建經典:


通過當時留存的數十張黑白照片和遺留圖紙,1986年巴塞羅那政府安排三位建筑師在原址進行復建的設計。如今大家能看到是復建后的巴塞羅那館。


1929年的德國館由于工期緊張并沒有施工完成,而復建后的巴塞羅那館由于密斯的逝世只能盡可能完整的表達出當時的設計理念。


巴塞羅那館總平面


作品欣賞:


展館平面樸實,形似一個矩形, 但卻是經典的模數化設計。


分割簡單,僅僅有四片墻體,但是達到的空間流動性和連續性的效果。


流線簡單,但是移步換景,在轉角處都有不同的觀感。


在密斯的設計中我讀出了四個字:大道至簡。


巴塞羅那館“懸浮”的屋面板


德國館除了一座雕塑和幾件專門設計的巴塞羅那椅之外,展館內沒有任何展品。這樣一來展館內外沒有明確的界限。


巴塞羅那椅(密斯設計)



結構分析:


1929年的德國館,基礎為了加快工期,使用了巴塞羅那傳統的 “加泰羅尼亞拱”(磚塊形成的拱)然后用砂漿和水泥找平,形成平整的首層樓面。


1986年復建的巴塞羅那館由于沒有工期的壓力,同時為了更好的達到建筑的效果則增加了一層地下室。


復建后的巴塞羅那館剖面圖


復建的巴塞羅那館也繼承了密斯的設計理念,將墻端部的石墻也作為結構屋面的支座。小編認為現在很多的建筑小品也都借鑒了這種細柱加實墻支座以達到屋蓋懸浮的觀感(很多文章寫的支座只是8根十字鍍鉻鋼柱,其實不然)


紅色的實心石墻也作為屋面的支座


1929年德國館的縞瑪瑙墻中藏匿的一個支座


03

1992年西班牙世博會塞維利亞--阿拉米羅橋(Alamillo Bridge)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的設計的第一個橋梁作品阿拉米羅橋,創新的設計被奉為結構和藝術的經典結合。這是世界上第一座斜塔無背索斜拉橋。阿拉米羅橋形似一把豎琴,屹立在Guadalquivir 河上。


夕陽下的阿拉米羅橋之美


阿拉米羅橋用一個以58度傾斜、142米高的塔架來平衡200米跨度的橋板,讓整個建筑達到自平衡。利用塔架上的13對平行斜纜斜拉著橋面。塔架的自重形成的彎矩與橋面自重形成的彎矩達到平衡,因此沒有使用后拉索。


力系平衡之美


橋面為六邊形箱型鋼梁,從鋼梁兩側懸挑出翼緣作為車道,鋼梁上方為人行步道。


橋身剖面詳圖(軸對稱)


人行道比車道高出1.6米


結束語:


小編在查資料過程中也初步了解各種建筑風格的時間線,感慨建筑從古至今的發展是在不斷的革新與反復推敲中進步。作為一名結構攻城獅也著迷其中不可自拔,文章如有不足之處歡迎撥冗斧正。


給大家介紹的是小編喜歡的建筑,當然還有類似于埃菲爾鐵塔、原子塔、東方車站、中華藝術宮等著名的建筑等,由于篇幅原因無法一一介紹。

來源:非解構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