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快速建設下的裝配式建筑 - 深圳市坪山區錦龍學校

 二維碼 25



 錦龍學校 吳清山

背景:時間緊,任務重

深圳,作為一線城市和高科技之都,伴隨著城市高速發展與人口的膨脹之間的沖突所帶來的壓力,其中就包括公立學校資源短缺。與另一個擁有1,500萬人口的廣州(擁有961所小學)相比,深圳只有344所小學。[1]

▼項目位置 Crossboundaries

深圳坪山區位于“廣深科技創新走廊”最東端,是深圳“東進戰略”重要支點,承擔著連接深汕特別合作區、輻射粵東經濟圈樞紐的作用。2017年設立伊始,城市人口凈流入突增,2018年秋季學位供應極度緊張,為早日緩解片區就學壓力,區政府2018年火速立項,要用一年時間為本區新增一批學校。

2018年7月,Crossboundaries受中建科技有限公司邀請,在約1.6萬平米的場地上,共同設計一所規模為36個班的公立小學。

▼錦龍學校 吳清山

建筑師們面臨的,首先是功能多的巨大挑戰,在實際場地面積僅約1.6萬平方米的場地內,容積率接近于2.5 (一般學校建筑容積率為1左右)。校園設計必須滿足教學、宿舍、活動等各種功能;同時,又有著緊迫的時間壓力,從立項到交付學校,設計、建造周期僅僅13個月。要知道,就一般教育類建筑而言,一所高品質學校從設計到竣工,通常需要2-3年時間完成。

▼鳥瞰 吳清山

▼功能軸測 Crossboundaries

▼時間軸

狗尾草:高密度下的冉冉生機

“時間有限,預算有限,場地更加緊張” Crossboundaries的聯合創始人董灝說:“考慮到孩子將在這里度過六年的童年時光,我們希望能創建一所人性化、以人為本的學校,我們希望為在未來快速擴張的城市提供一種解決方案。”

Crossboundaries的建筑師們, 通過立體花園、多層通廊、趣味色彩等方式,破解著由于高密度帶來的重復和壓迫感,一片片的狗尾草,象征著高密度下,建筑師對生活要充滿冉冉生機的堅持。

▼建筑外觀 楊超英

立體花園:山谷幽蘭 暗藏玄機

有別于傳統校園布局——通常將體育場推到外圍區域。在這里,建筑師為同學們創造了一個“高-低-高”的起伏山谷。

▼功能剖面圖 Crossboundaries

▼校園一角 吳清山

體育場位于教學樓與宿舍樓之間,這不僅是在位置上進行功能劃分,更是在樓群中心位置形成立體連接,這里既是交通樞紐,又呈現“中心舞臺”感。

為解決場地面積有限與功能多之間的沖突,建筑師將位于教學區和宿舍樓之間的體育場抬至3層高度,成為一個立體花園,在不同高度上,處處可見狗尾草和花朵。立體花園下面安排有對日照要求不高的體育館、劇場和食堂等功能。

▼抬升空間 吳清山

▼中心區域籃球場 吳清山

運動場跑道貫穿了整個校園,連接教學樓及宿舍,方便行人自由移動和交流。位于3層的運動場離不同樓層的教室更近,下課10分鐘,孩子們最多上下2層,便可到達運動場進行休閑活動。體育上下的空間更優化了流線,公共走廊可便捷連接教學樓和宿舍樓。

▼優化的流線 吳清山

三棟教學樓的中位于中間的一棟被簡單的折疊了一下,使得建筑之間的開放空間變得不規則而獨特,它們之間的院子形狀現在被定義為有趣的多邊形,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正方形。

▼教學樓之間內院 吳清山

層層通廊:巧思設計,處處“南北變通途”

三棟教學樓中位于中間的一棟不僅在形體上被折疊,而且走廊也呈“S”形折線,以便與旁邊另外兩個教學區進行交流。

▼教學樓動圖 Crossboundaries

為了更順暢地連接這三棟建筑里的行人,每棟樓的走廊都與主運動場的相鄰場地相連,形成一個更大范圍的通道網絡,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室里有更多的自由活動也增加了他們的互動。

▼中心區域大樓梯和宿舍大樓梯 吳清山

▼中心區域大樓梯 吳清山

走廊將教學樓在不同層次上相互連接,也與相鄰的高架運動場的相鄰區域相連。它們形成了更大范圍的網絡,促進行人的自由活動和學生在不同教室之間的積極互動。

▼交通空間 楊超英

▼宿舍樓大樓梯 吳清山

趣味色彩:黃藍對比色運用

為增加學校設計的趣味性,建筑師用歡快的黃藍對比色,作為功能區域的顯著識別標志。藍色表示路徑與走廊,黃色表示停留與社交。

▼總體規劃 Crossboundaries

▼教學樓走廊楊超英

斜陽西下:南北通透的自然條件,蜜色陽光:穿過樓群,灑向操場,徐徐晚來風,孩童在其間嬉戲奔跑,輕拂過孩童臉龐。在各種色塊的襯托下,運動活動中心色彩斑斕,宛如巴比倫空中花園一般自然綻放。

▼運動場看向北側 吳清山

▼歡快的黃藍對比 吳清山

樂高學校:裝配式下的趣味組合

“裝配式,給人重復、無趣的刻板印象,我們的目標正是打破同一類型的刻板重復。”

Crossboundaries的聯合創始人藍冰可 (Binke Lenhardt) 說:“我們看到了創造一種微妙但卻有節奏感的立面的可能性,來對抗原本完全平坦的立面,我們通過利用多樣的開窗方案、預制面板厚度和色彩搭配來實現。使用預制板,決不意味著一定要無趣!”

最終,在整個學校項目里,約75%的建筑面積是以裝配式建設的,這極大地減少了現場建筑垃圾、勞動力投入,且所用工期僅為常規施工的1/2,節省了預算和時間。

在采用裝配式結構的同時,Crossboundaries的建筑師們強調了最大的靈活性和美學性,同時又為高密度項目提供了巧妙的解決方案。這一大膽的設計,不僅是試圖最大程度地發揮裝配式建筑的潛力,并且為實現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項目做出貢獻的機會。

▼項目中約75%的建筑面積是以裝配式建設的 楊超英

宿舍樓 – 讓標準化不再呆板

宿舍樓——面朝錦龍大道。錦龍大道是通往學校的主要街道之一,從遠處可以清晰地看到宿舍樓標志性的立面。建筑師采用了三種不同厚度和色調的預制面板組成了立面,最厚的面板為淺灰,中厚度的面板為中灰,最薄的面板為深灰。三種面板通過參數化設計,被分布于建筑的立面。

▼宿舍樓外觀 楊超英

作為校園宿舍樓不同層次的空間,建筑師在不同高度嵌入了大尺度的黃色公共空間活動區域,為住宿師生提供了交流和聚會的空間。它們打破了大量標準化宿舍單元的重復性所引起的擁擠和統一感。

▼宿舍樓動圖

教學樓:趣味組合的外立面

教學樓的窗洞,構成了節奏變化的立面。身處工業區,廠房與大片集裝箱單調冰冷,在靈動開窗映襯下,學校凸顯特別又毫無違和感。

▼節奏變化的立面 楊超英

image.png

在三棟教學樓中,建筑師共采用了六種不同寬度的預制板,通過預制板錯位排布,窗戶大小尺寸交替變化,使教學樓立面產生了變化, 一些選定的窗戶開口周圍還設置了帶有黃色突出金屬框作為裝飾,凸顯視覺上的趣味性。

▼一些選定的窗戶開口以黃色突出金屬框作為裝飾 楊超英

image.png

朝向走廊一側,設計考慮到了深圳當地的亞熱帶氣候。許多學校大樓的公共區域保持開放狀態,為了實現最佳的外觀效果及空氣流通,將由穿孔金屬板構成的輕質外墻應用于教學建筑,這除了具有功能優勢外,還賦予了其更多的視覺效果,并揭示了背后的色彩和師生的活動,也對空調室外機起到了隱藏作用。

▼穿孔金屬板構成的輕質外墻 楊超英

image.png

▼穿孔板外墻整體 楊超英

image.png

小結:對公立學校發展局限性的創造性

Crossboundaries已經不是第一次設計一所預算和土地使用都有限制的公立學校。依托以往專業積累,打破了固有思維模式,Crossboundaries大膽運用了預制+裝配式設計,達到縮短建造周期、降低建設成本的目的。

▼夕陽下的校園 楊超英

image.png

作為主流教育機構,公立學校服務于社會中的大多數的家庭,因此覆蓋了更廣泛的學生群體。Crossboundaries 所設計的錦龍學校不僅引入了最大化的交流與互動空間,也提出了一個應對未來快速擴張的特大城市的遠見。

▼整體鳥瞰 楊超英

image.png

▼場地航拍 吳清山

image.png

引注:1) 數據摘自網絡,為2018年數據。

▼一層平面圖 Crossboundaries

image.png

▼剖面圖 Crossboundaries

image.png

項目名稱:深圳市坪山區錦龍學校

地址: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

客戶:深圳市坪山區建筑工務局

場地面積:16,172 m2

建筑面積:54,465 m2

學生總數:1,620人 (預測2025年學生數)

設計周期:2018年7月-11月

建設周期:2018年11月-2019年8月

建成時間:2020年1月

設計方:Crossboundaries, 中國,北京

項目負責人:藍冰可 (Binke Lenhardt),董灝

設計團隊:高旸,甘力,侯京慧,David Eng,Silvia Campi,Eric Chen, 王旭東

合作設計方/施工方:中建科技有限公司

攝影/攝像:吳清山、楊超英

來源:谷德設計網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