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配式深化設計需注意的施工因素及方式 二維碼
35
起重設備 起重設備主要是塔吊(圖2-5)和汽車吊兩種。高層一般采用塔吊進行吊裝,塔吊影響PC構建設計主要通過兩個因素: 構建拆分 構建的拆分影響構件重量、塔吊布置,構件拆分與塔吊布置相互影響。根據構件初步拆分及現場平面布置確定塔吊型號及位置。根據確定的塔吊型號及位置。根據確定的塔吊型號及位置,復核塔吊覆蓋范圍內相應位置構件是否滿足起吊要求,尤其注意距塔吊最遠端構件重量是否滿足起吊要求。構件拆分滿足拆分原則的前提下講構件輕量化。對于無法拆分的構件,PC深化設計時需要考慮對構件進行減重處理,如增加輕質材料等(圖2-6)。若施工方因特殊原因或成本上考慮需調整塔吊位置或修改塔吊型號必須經過PC深化設計單位確認構件是否可以重新拆分,且滿足塔吊起吊要求。 塔吊附著 根據塔吊型號、位置確定附著位置及高度。對該位置的墻板進行二次設計。 吊裝順序 PC構件設計時應考慮吊裝順序。例如:施工過程中為避讓梁底筋相互干涉影響構件吊裝,設計時會根據項目情況進行底筋彎折,并標示出吊裝順序。標示可通過在梁編號后增加后綴體現,后綴內容為“-英文字母+數字”,其同一英文字母代表梁高同一預制高度的梁,其“A”的梁高大于“B”,“B”的梁高大于“C”,依此類推;數字代表優先等級,其“1”的有限級別大于“2”,“2”的優先級別大于“3”,依此類推。若梁高且優先等級相同,可以使用相同后綴。其他構件設計時,同樣需要考慮吊裝順序因素,但內容根據構件不同而不同。
綜上所述,吊裝順序按底筋在下的先吊裝或根據上文所說的構件“后綴”判斷。以上梁底筋避讓形式并非全部形式,設計中存在很多種情況。 支撐固定方式 模板體系 裝配式建筑,現場澆筑部分施工此案有的模板體系一般有鋁模板、大模板、傳統木模板、鋼模板四種體系。比較常用的一般有鋁模板和大模板,大模板是專門針對裝配式建筑施工開發的一種模板體系。PC深化設計時,不同的模板體系對同一個預制構件有不同的設計要求。模板通過對拉螺桿固定在PC構件上的方式主要體現為兩種: 預埋套筒 預埋套筒主要用于外墻板,套筒規格及位置根據構件、模板體系及實際情況設計,如圖2-17~圖2-22所示。 (1)預埋套筒根據不同構件采用不同型號,套筒位置注意避開鋼筋(包含剪力墻豎向鋼筋)或水電預埋; (2)L1不小于100mm,且不大于300mm,具體數值配合模板設計; (3)L根據模板不同類型計算,具體數值配合模板設計; (4)套筒沿墻高度方向的間距根據模板類型的不同進行計算,具體數值配合模板設計。 預埋對穿孔 預埋對穿孔主要用于內墻,對穿孔的大小及位置根據模板體系及實際情況設計(圖2-23和圖2-24)。 (1)對穿孔可采用方孔或圓孔,注意避開鋼筋或水電預埋; (2)L1宜取100mm,具體數值配合模板設計; (3)L根據模板不同類型計算; (4)對穿孔沿墻高度方向的間距根據模板類型的不同進行計算,具體數值配合模板設計。 (1)對穿孔可采用方孔或圓孔,注意避開鋼筋或水電預埋; (2)L1宜取200mm。具體數值配合模板設計; (3)L2宜取100mm,具體數值配合模板設計; (4)L根據模板類型的不同進行計算; (5)對穿孔沿墻高度方向的間距根據模板類型的不同進行計算,具體數值配合模板設計; (6)轉角處X向與Y向相鄰構件沿墻高度方向應相互錯開。 外圍護設施 采用哪種外圍護施工方案與PC構件緊密相關,需要考慮在PC構件上預埋固定件。外圍護具體方式如下: 外掛式操作架 綜上所述,PC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套筒型號一般采用M16雙桿套筒,且兩個套筒為一組; (2)套筒定位應避開其他(如連接鋼筋、吊具、水電預留預埋)干涉(圖2-27); (3)預埋套筒應保證局部具有足夠強度; (4)掛點應按外掛架要求布置,點位與外掛架應保持足夠空間。 懸挑腳手架 落地式腳手架 其他 外防護還包含液壓提升架、門式腳手架、夾具式防護(圖2-29)、三腳架防護等。在裝配式建筑施工中,夾具防護具有推廣性。外防護的不同主要影響外墻預留固定方式及位置的不同。PC深化設計時需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預留固定方式及位置避開水電預留及鋼筋; (2)不影響外墻構造防水; (3)不影響構建使用; (4)預留固定方式應可靠,且有足夠空間。 裝配式建筑施工項目,外圍護設施需提前考慮采取哪種方案或直接按PC設計方案實施,PC構建生產后,很難修改其方案。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