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司公布的一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4.2億m2,較2018年增長45%,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13.4%。裝配式建筑取得大規模發展的同時,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也越來越得到廣泛認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市火神山、雷神山醫院能在短時間內建成交付,更是離不開裝配式建筑技術的應用,通過大幅減少現場作業工作量,為搶救患者生命爭取了寶貴時間。
圍繞裝配式建筑諸多話題,美的置業集團總裁助理兼產業發展事業部總經理林冬娜接受中國建設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裝配式建筑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多元集成性,疫情期間,其品質與速度優勢非常明顯。目前,裝配式建筑產業呈現出“舞臺空間大、獨舞節目多、觀眾不踴躍、投資公司與演出公司效益不佳”等特點,未來應更好地完善“劇本”,組織更多不同領域、不同量級的參與者進行協同“表演”,讓“演員”與“觀眾”實現更好地互動,使裝配式建筑真正“物美價廉”。建筑工業化是美的置業“一主兩翼”戰略的“兩翼之一”,美的置業成立睿住科技有限公司統籌發展智能產業、裝配式產業和整體衛浴等產業。“期待若干具備實力的領頭企業能夠整合配套企業,組成多個緊密的、技術性的、全產業鏈的、共享的服務聯盟,更好助力裝配式建筑產業做大做強。”
中國建設報:疫情期間很多地方都利用裝配式建筑技術搶建了傳染病醫院,在您看來,這種技術有哪些比較優勢?實踐中還需進行哪些改進?
林冬娜:發展裝配式建筑有利于節約資源能源、減少施工污染、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疫情期間的很多鮮活案例充分證明,包括主體技術、部品部件、設備安裝、設計管理、工程管理集成應用等在內的裝配式建筑技術,品質與速度優勢都非常明顯。
不過,裝配式建筑產業也存在一些問題,配套不緊密,系統性、集成性不足等仍較為突出。面對這些問題,睿住科技的思考是通過“五化”——跨體系的標準化、內外裝一體化、建筑部品化、全流程信息化、產業鏈集成化,實現系統化研發、自動化管理、生態化發展。簡單理解,即搭建全專業、全職能標準化體系,開展內外裝一體化的裝配式設計研究,從技術上建設集設計、成本、招采、生產、施工、運維的BIM全流程系統管理平臺;在業態上打造產業鏈協同生態平臺和共生機制,通過自建或投資、合作的模式,整合設計、材料、設備、生產、施工、運營、信息化技術等資源,形成集成化服務,進而為市場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中國建設報:美的置業在業內較早提出要發展裝配式建筑,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考慮?如何理解睿住科技“綠色與智慧生活全景方案供應商”這一定位?
林冬娜:美的置業發展裝配式建筑首先是基于對建筑品質提升的考慮。從產品質量保障體系來看,工廠型的產品質量會比現場手工作業質量更高且更為可控,同時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發對于消費升級和產品升級也起到關鍵支撐作用。其次也是順勢而為。公司積極布局多元化產業,有助于發揮深度協同效應和系統化優勢,未來反哺主業并為公司長遠發展帶來強勁增長動力。最后,美的置業作為一家千億級房企,發展裝配式產業、關注建筑安全、提升建筑質量、促進環境保護是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應有之義。
睿住科技“綠色與智慧生活全景方案供應商”這一定位,源自美的置業在2019年初正式提出的“一主兩翼”戰略,即圍繞房地產主業,發展智能產業化與建筑工業化,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實現產業協同發展。睿住科技作為“一主兩翼”戰略的主要載體之一,擁有具備自主研發能力的智慧生活研究院和產業產品研究院,并構建了以美家智能科技公司為主體的智慧生活產業和以聯城住工科技公司、睿住優卡科技公司為主體的綠色裝配式產業,實現了智慧綠色產業生態全景布局。此外,還通過天元設計院、代建公司、產城公司融合兩大產業功能,形成了研發、設計、生產、施工、運維及產城開發運營的全鏈條復合能力,可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一體化服務。
中國建設報:結合此次疫情帶給行業的影響,該如何科學認識裝配式建筑的優勢?裝配式建筑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林冬娜:此次疫情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建筑的產品與功能屬性,建筑工地復工背后的復雜與困難程度也讓我們更堅定了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的決心。我認為,裝配式建筑有以下4個方面優勢:一是具有很強的領先性。裝配式建筑擁有的工業屬性賦予了它工業基因,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快速、高質量建設再次驗證了裝配式技術的品質與速度優勢。二是擁有很強的系統性。工業屬性加上“裝配”特點,注定了裝配式建筑具有足夠的系統性與微觀度。三是具有多元集成性。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很長,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產業鏈中企業的產品不一、組織不一、行動不一,需要一些高量級的企業或組織進行引導、集成。四是可以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系統性大產業。
就趨勢而言,未來政策層面應該會更加鼓勵多種技術融合發展,引導裝配式建筑行業技術標準調整、規范,不同企業的不同產品、部件兼容性會自覺改善,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合作與整合進一步加強,EPC(工程總承包)、方案設計(初步設計)+DB(設計—建造)的建筑實現方式需求會越來越強烈,政策環境、產品思維也將具有更強的行業驅動力。在明確的、不同的技術體系主導下,我們期待由若干具備實力的領頭企業整合配套企業,組成多個緊密的、技術性的、全產業鏈的、共享的服務聯盟,更好地為市場提供綠色裝配式整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