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湖北十堰:生態管廊為城市鑄心

 二維碼 7

十堰管廊綜合倉內部 楊仁義攝


十堰管廊綜合倉內部 楊仁義攝


十堰管廊綜合倉內部 楊仁義攝



八百里武當拱衛荊襄,三千里漢江穿境而過。除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之外,湖北十堰的另一張“名片”越發亮眼:管廊。


作為全國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之一,十堰市于2015年底正式啟動綜合管廊建設,2018年9月全面建成運營。該項目累計總投資約50億元,建設管廊干線22條總長度53.3公里,其“橫貫東西、輻射南北”,服務區域約72平方公里,服務人口約72萬。該項目建設中形成的“山地城市集約化建設、生態敏感區綠色開發等模式,可為全國同類地區管廓建設提供借鑒、復制與推廣。


錢從哪里來


2015年4月,十堰市成功入選全國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約50億元,平均1公里近1億元投資。


這筆龐大的資金到底從哪兒來?成為橫亙在十堰管廊建設道路上的第一個“攔路虎”。


為此,十堰市政府和中建三局以PPP模式展開合作,組建中建十堰管廊公司,注冊資本金9億元,其中十堰市出資3億元, 中建三局出資6億元,使十堰管廊建設有了啟動資金。


3年試點,中央財政每年補貼3億, 3年累計9億元,這筆國家補貼的足額及時到位,也極大地緩解了十堰管廊建設資金壓力。在此基礎上,十堰還積極拓展融資渠道,通過多家銀行授信等方式,很好地解決了管廊建設融資難題。


同時,項目創新融資模式,于2019年12月20日通過上交所成功發行了全國第一單管廊PPP資產證券,規模達到23.16億元、期限不超過29年、利率3.88%,一舉創下“全國最先、發行期限最長、發行利率最低”三項全國“之最”。


為回報投資建設方,十堰市授予中建十堰管廊公司30年特許經營權,形成“投資、建設、運營、收益”閉環體系。


為解決后期運營難題,十堰市經多方調研,已相繼出臺《關于印發十堰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的通知》、《關于加強十堰市地下管線及綜合管廊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強十堰市地下管線及綜合管廊管理工作的通知》、《十堰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指南》、《十堰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營維護實施細則(試行)》等政策文件,重點明確了入廊要求、有償使用和各方管理職責。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收取入廊費、日常維護費、可行性缺口補貼來保障項目運營。后期,我們將持續對運營機制進行探索和完善,對服務品質進行改進和提升,以專業運營和優質服務,助力形成地下管線應入盡入和有償使用全面落地”,中建十堰管廊公司運營總監劉小鑫說。


項目運營一年半來,十堰市政府連續3次按期支付可行性缺口補貼, 有效保障了管廊公司正常運行及現場運維管理。截至目前,中建十堰管廊公司已與全市電力、通信、廣電、供水等16家管線使用單位簽訂入廊協議,累計入廊管線里程約158公里。


管廊創新建


“這段管廊我們采用的是先進的盾構技術!”在中建十堰管廊公司管廊建設展示大廳,公司的運營總監劉小鑫指著地圖上熊家灣轉盤至夏家店路段的管廊介紹說,“我們通過盾構機在地下‘打洞’,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對地面的‘干擾’”。


記者了解到,在開展該路段管廊建設前,曾有人建議全部采取爆破方式,以提高管廊工程建設速度。但考慮到該路段周邊居民較多,同時又臨近神定河,實施爆破作業對周邊居民與環境會造成較大影響,最終他們創新技術工藝,果斷采取對環境“干擾”較小的管廊盾構技術。


作為中西部山地城市管廊建設試點,沒有成功經驗可循,如何在提高工程建設進度的同時避免“大動手術”?中建三局聚集技術骨干、施工專家積極探索研究和大膽現場實踐,將拼裝技術應用于管廊隧道建設之中大獲成功,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管廊建設領域的技術空白。十堰通過這種“搭積木”方式,推動全市近10公里路段高效完成管廊隧道建設。這一創新技術的應用,使該路段管廊隧道建設周期降低約60%,減少建筑垃圾約70-80%,還在十堰催生出華中地區最大的管廊預制廠。


為保護丹江口水庫“一庫清水”永續北送,項目將覆蓋范圍內的14公里污水管廊規劃入廊,并巧借地勢,利用現狀地形縱坡,使污水在市政管網與入廊管道之間借助重力自由切換輸送。


十堰是一個山地城市,累計建設管廊長度53.3公里,該項目不少地段穿山遁地、過街跨河,有的還要跨越鐵路,項目施工難度很大。面對諸多困難,建設者迎難而上,在實施過程中,積極采取現澆、預制、鋼模臺車、盾構、管廊橋、管廊隧道等多種施工方案,累計創新投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30余項,其中有16項創新性技術取得國家專利。


這些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的投運,更加精準地實現了施工誤差控制,保障了施工質量,同時又成功實現了降耗提效和節能減排,為山地硬巖環境施工積累了豐富經驗。


監管智慧化


“看!這里是綜合艙,紅色管道是污水管網,黑色管道是給水管網!”當日下午16時許,記者走進十堰火箭路管廊控制中心監控平臺,控制中心負責人鄒天緣指著一個大屏幕介紹說,如果管廊內出現異常,平臺會立即報警提醒。


據鄒天緣介紹,中建十堰管廊公司已經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湖北省內首個智慧管廊運維管理平臺,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GIS、BIM等技術為支撐,在國內首次將《城市綜合管廊監控與報警系統》應用于實踐,借助視頻監控系統、火災報警系統、電子巡檢系統、防入侵系統、人員定位系統等,全天候監測管廊、管線“身體健康”,發現“身體不適”,系統立即“呼救”,管理人員“靶向定位”進行“醫治”,將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該系統開創國內管廊平臺化管理先河,獲國家軟件著作權。


隨后,記者來到火箭路地下管廊示范段。在該管廊示范段電力艙,鄒天緣指著左右側兩排橋架介紹說:“右邊我們安裝的是10千伏高壓電纜,左邊將用來安裝超高壓電纜!”


在電力艙,但見其艙頂監控攝像頭、傳感器、滅火器等各種大小設施遍布。鄒天緣說,電力艙對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我們安裝有溫濕度傳感器、氣體濃度傳感器、液位傳感器、感溫光纖、感煙探測器等各類環境監測設備,只要廊內有任何數據異常,都會反饋至智慧平臺,工作人員第一時間采取措施確認情況并排除異常險情,保障管廊與管線運行安全。


記者了解到,十堰已建成干線管廊22條,規劃入廊管線有給水、雨水、污水、中水、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燃氣、熱力、直飲水和真空垃圾等11類,根據不同屬性,這些管線安裝于管廊的綜合艙、電力艙、蒸汽艙、燃氣艙中。


為實現管廊、管線的智慧化管理,十堰累計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管廊智慧運維管理平臺4個,每個平臺監管一個行政區,各平臺均安裝有視頻監控系統、環境監測系統、通風系統、排水系統、消防系統、照明系統、標示標牌七大系統,其中安裝攝像頭3000余個。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