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二維碼 131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Plug-In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塔 Tower

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南方,激烈好斗的客家文化催生了大型內向式土制建筑(土樓)的出現。日漸擴增的大家族修建了厚土墻來達到集體防御的目的,并利用建筑中庭,為農耕活動提供了一個共享的開放空間。在傳統的土樓中,每一戶獨立家庭的房間豎向分布,每個房間都可以通向共用的走廊和陽臺。因此,土樓中的大量個體空間和集體空間之間建立了一種獨特的聯系。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土樓點綴在連綿的景觀之中,它們之間的新關系也由此建立。盡管土樓已經成為農村集體居住的一種傳統形式,但人們開始在土樓中引入不同的空間功能:譬如用以進行宗教活動,或是作為市集及學校。它們體現了一種“原始都市”的狀態——集體空間不僅為私人所用,甚至也為公共機構提供場所。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如今,土樓常常于密集且雜亂的構筑物之間被發現。居民們想要建造私人住宅的強烈意愿使得土樓外部、土樓與土樓之間的空間被遍布中國大地、大同小異的混凝土和磚結構房屋所填滿。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土樓展現了在傳統農村中零星出現的城市建筑,到新城市背景下的舊有農村建筑的矛盾性轉變。盡管保存了僅剩的中間庭院作為開放空間,土樓仍無法全部滿足當代的居住需求。許多土樓正在經歷個體化改造或是被逐漸廢棄。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否定了土樓的概念。

由于居住在土樓里的最大局限是無法滿足居民適應或者擴建單獨的房屋的需求,人們采取了非常極端的方式來擴建他們的傳統住宅。例如從土樓的墻外直接插入現代房屋,或是從截面方向上以各自的風格和樣式重建土樓。但這些改造都保留著原有的集體居住足跡。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設計策略

為了適應個人與集體,農村與城市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城村架構提出一系列可能的干預措施,通過項目上,結構上和空間上的轉變,在當下的人地關系中,尋找集體生活的新理由。

我們的目的是賦予土樓新生命,使其再次成為集體生活的新中心。

為了將用于集體居住的舊房屋轉變成創造集體體驗的新居所,我們針對不同的土樓設計了不同的原型;墻體,地面,樓梯,拐角,塔,屋頂,入口,橋梁,窗戶。為適應房屋的不同部分,每個原型分別在形狀,比例,開口,密度和高度方面挑戰土樓的概念。目前已建成的其中兩種策略是:位于墻體外部的插件和位于庭院內部的塔。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模型示意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模型示意

插件Plug-In

“插件Plug-In”重新審視了以小型開口為傳統特征的厚防御用墻,通過翻轉土樓內外關系,將土樓面向新的外部環境敞開。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模型示意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當地政府已經將這個土樓改建為一個兒童學校,并且對其進行了一些個體層面的改造,例如加入了新建的廁所。我們的這個原型將現有的一扇小窗轉變為一個新的入口空間,從而將一個新的公共圖書館引入了這所土樓學校。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形態生成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模型

橫向漏斗形的樓梯插在擴建后的窗口中,從而引導人們在陰涼處坐下,閱讀和休息,同時它還可以作為露天劇場,方便人們在外部的庭院活動。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Plug-In”是由兩個全木結構的主要構件和五層結構部件組成的,它們依據特定的空間層次共同構造而成。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固定的外框架由傳統的圓柱和接點構成。它形成了一個可供漏斗形的樓梯懸掛其上的腳手架。樓梯則由一系列更輕的木結構組成。從外部可以看到薄的垂直和水平構件,而包裹樓梯的鋪面板則放在內部。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可以從內部形成框景效果的盒狀空間,同時也能在人們走出新的閱覽室時,將視線引向光線來處。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塔 Tower

“塔”的設計通過將傳統的集體庭院空間抬升,并以通天式的螺旋樓梯連接原有樓層,對土樓的公共空間進行了重新思考。新的公共功能由此被引入。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變化的臺階節奏引導人們在樓梯上坐下,閱讀,甚至喝茶。一座橋與土樓的上層外廊相連,由此形成了一個公共閱讀室,而塔頂則成為觀賞風景的地方。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塔’模型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擁有500年歷史的土樓外廊結構的重要性則體現在這座新的高12米的木塔上。新舊結構之間的連續木欄桿由環繞著一根中央立柱的螺旋樓梯連接起來,每層土樓則由一系列橋梁與樓面相連。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與“插件Plug-In”一樣,該結構也同時面向外部空間。鋪面板沿著臺階放置在欄桿的內部,而最后一級臺階與內部屋頂的屋檐維持同一水平高度,從而形成了一個可以供人們端坐在土樓寧靜且受遮蔽的庭院內觀賞土樓外地平線風景的平臺。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共同建造

作為賽馬會-香港大學城村設計項目的一部分,城村架構對插件和塔的方案進行設計,并邀請學生和木匠在中國福建的藍田村合作進行了建造。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來自香港大學和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學生們,與木匠一起學習傳統木工藝,并和當地村民探討土樓面對城市化時所面臨的挑戰。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集體”的新形式不僅通過有形的土樓改造體現,也同時在不同人群和機構交換不同類型知識的共同努力中展現出來。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項目圖紙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場地平面圖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平面圖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剖面圖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模型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插件’模型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塔’場地平面圖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塔’平面圖

福建土樓改造設計,傳統建筑的新生

‘塔’剖面圖

項目信息

建筑師:城村架構 Rural Urban Framework (RUF)

地址:藍田村,新羅區,龍巖市,福建,中國

項目年份:2019

總造價:390,000 人民幣

主創建筑師:林君翰,Joshua Bolchover (城村架構, 香港大學)

項目團隊:Chiara Oggioni, 劉寶怡, 孫壹

協助單位:香港大學,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施工單位:云南劉氏園林工程公司

圖片來源:Rural Urban Framework (RUF)

資助: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政府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