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設計之美-鋼結構建筑賞析 二維碼
23
這樣的算式能搞成啥名堂? 許多建筑人都對結構這個如影隨形的伙伴又愛又恨,其實精彩的結構設計完全可以是這樣噠也是因為有了好的結構支撐,才出現了許多美妙有趣的空間和造型 以參數化設計聞名世界的扎哈·哈迪德在中國的兩個作品:銀河SOHO、廣州大劇院。結構與造型合二為一。 既然結構是一個繞不過的坎,那為什么不把它利用到極致呢?就讓結構直接上位成為“顏值擔當好了”!在紐約的世貿中心,就有這樣一個車站設計建造了12年,前后花費了近40個億,不管從哪方面看,它身上的光環都特別耀眼。 這真的就是一個車站!全身白色的鋼結構,整齊有序地組合在一起。乍一看像是一只,長著白色翅膀的大鳥。不用懷疑自己的想象。車站的設計師——Santiago Calatrava, 就是從一幅兒童放飛和平鴿的圖畫中,獲得的車站設計靈感。 車站建在911襲擊中倒塌的世貿中心的舊址之上,其實原本只是想建一個普通的新車站代替一下。但正是因為這個特殊的地方,不少人覺得這里的建筑應該是911之后的建筑,僅僅是一個好看的車站還不夠。 Santiago Calatrava帶領設計這個意義非凡的車站。其實早在設計這個車站之前,他已經在歐洲設計了很多車站作品,里斯本東方車站、里昂機場鐵路客運站 、蘇黎世施塔特霍芬火車站…… Santiago Calatrava 里斯本東方車站 Santiago Calatrava的設計想法很簡單,就是一只飛翔的白鴿。想到戰爭,聯想到和平鴿,雖然小城君覺得沒什么特別的,不過這個想法用在這個敏感的地方,人們心中復雜的感情讓這個方案最后實施。 不過想要在高樓林立的紐約市中心,建造一個車站,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車站周圍高樓多得數不過來, 火柴盒一樣“堆”在一起。 世貿大廈1號、2號、3號、4號樓,幾乎把這個小小的車站團團圍住。 地鐵一號線從車站地下進過,建造時還要保證地鐵的正常運行。 2004年Santiago Calatrava老爺子就拿出了設計方案,不過車站所處的這個特別位置,在這樣一塊曾經的廢墟之上新建一個建筑,本身地基就是一個問題。 在接下來的18月里,后來老爺子在之前的基礎之上又再次修改。考慮到炸彈襲擊的問題,為了安全起見,車站鋼鐵的用量一直在增加。 車站主體架構用鋼鐵搭建,地下的基礎用鋼鐵依次排開。 車站外部結構也是如此,鋼鐵的結構按照空間的秩序搭建。 最后車站“骨架”的基礎之上,加上鋼鐵的“翅膀”。 老爺子喜歡大自然中天空飛翔的小鳥,喜歡骨骼排列的秩序,所以在老爺子的手上,他設計的建筑,有一種平衡、對稱、機械秩序的美。 歸結于這樣獨特的結構設計,車站內部中間沒有一根柱子,兩邊獨立的鋼結構,支撐起整個空間。 輕靈有序的結構重復,在車站主體結構完成時,就已經有一種獨特的審美氣質。 高難度的建筑難題,對安全的充分考慮,再加上2012年百年不遇的桑迪颶風對工程的破壞,老爺子的工程從最初的22億美元的預算,蹭蹭一下子飆到39億美元。 有人說這個車站是“華麗的水漂”,有人說這個車站是“最昂貴的走廊”,還有人說它是“可笑的丑八怪”……在車站建造的這12年里,總是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 今年3月份車站對外開放,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The Oculus,大眼睛的意思。站在中庭抬頭往上看,就是一個面朝天空的眼睛。 屋頂的中間有一排天窗,陽光可以筆直的從這里,照射在車站內潔白的空間上。 除了白色的鋼結構,空余的部分用玻璃連接,車站有著迷人的光影。一直不斷重復的白色鋼結構,有種秩序的美感,像是進入一個神圣的空間。 車站內除了白色的鋼結構,它的屋頂、地面、墻面,都是以白色為主。 當乘客走在開闊宏大的空間里,立刻變得渺小。也難怪,來到車站的人,都會忍不住掏出手機拍下來。 樞紐會替代坍塌的PATH鐵路系統,連接紐約的11條地鐵線路、Battery Park碼頭,世貿中心址,世貿中1、2、3、4塔樓,世界金融中心和冬季花園。 樞紐站自帶2萬4千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同時連接周邊建筑接近9萬平米的商業空間。 這個從廢墟里建起來的車站,人們第一次走到站內,會不自覺的放慢腳步,走走看看。 “感覺不像是這個世界上的建筑” 卡拉特拉瓦的一系列作品,就是技術撐起顏值的典范之一! 里斯本東方車站 站臺內部 瓦倫西亞藝術科學城 瓦倫西亞藝術科學城,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師卡拉特拉瓦設計,包括一個植物園、一個天文館、一個水族館以及一個劇院。 藝術科學城設計,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其中的仿生結構,這些裸露的結構帶著天然的美感,已無需額外修飾。 藝術科學城里隱藏了一條魚、一只眼睛、一把豎琴和一段動物脊骨,都找到了嗎? 動物骨架,藝術科學城建筑,以及“開膛破肚”的建筑模型,三者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文館模仿眼睛的結構設計,可以利用結構節點自然開合。 藝術科學城的建筑都采用仿生結構,和參數化模型不同的是,這些結構本身就來自大自然的造物,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系統。 藝術科學城的建筑內部:和壯觀的建筑外觀一樣,內部也采用的仿生結構,“表里如一”使建筑風格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并且在結構力學方面具有相當的可靠性。 密爾沃基美術館 密爾沃基除了雄鹿隊,還有美術館。 同樣是可活動的結構,這一次的模仿對象則是翱翔的鳥。“翅膀”的部分主要承擔著調節室內采光的功能。 窗戶和遮陽百葉系統分離,遮陽百葉形成了獨立的結構,純粹又輕盈的外形也增強了建筑的美感。 與鳥類翅膀如出一轍的頂棚開合部分,連每一片羽毛的結構都栩栩如生。 和藝術科學城一樣,建筑的內部環境也運用仿生結構。 仿生結構之外,把生活中常見的小結構放大,也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下面這個來自隈研吾的作品: GC口腔博物館 這是依靠ちどり系統支撐起來的一座建筑,每一個節點都可以實現咬合,無需粘結劑或釘子等拼裝工具。 一直延伸到內部的ちどり結構,獨立承擔了從外立面、結構支撐到內部裝飾的所有功能。可見好的結構不是造型的累贅,而是好空間的催化劑。 來源:鋼結構世界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