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國一:搭乘新基建發展“快車”讓傳統基建產業動能向高質量升級 二維碼
17
兩會閉幕,全國人民熱議氣氛不減,“新基建”已然成為經濟熱詞。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新基建”承擔著疫情后經濟復蘇的使命,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但釋放大量利好訊息的同時,也為以“鐵公機”為代表的傳統基建行業帶來巨大挑戰——如何在滾滾洪流中不失“前浪”英姿,又能助力“后浪”奔騰?落后就要挨打,是任何時代都適用的硬道理,傳統基建要發展,就要趁勢搭上“新基建”的“快車”,在互為裨補中贏得自我變革的先機。 從崢嶸歲月到新時代,中交一公局三公司(以下簡稱“三公司”)充分享受了工業經濟“三駕馬車”帶來的紅利。當前,正處于自我調整與革新期。面對“新基建”帶來的新環境和新方向,我們對戰略策劃有著不可多得的優勢,更有信心為創造基建行業的“新舊”共贏提供范式。 “新基建”呈現了轉型發展的全新空間,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主流角色,帶動若干產業隨之變革甚至重塑。就傳統基建而言,要在“新基建”做大做強的趨勢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圍繞“新基建”做文章。以往賴以生存的公、鐵、橋、隧等大興土木的招式技能,已遠遠不能滿足“新基建”精細化、數字化、智能化的需求,如果固步自封,就難以承接到對工程管理和施工管控要求更高的“新基建”項目。 “智慧工地”建設正是當前向“新基建”市場邁出的第一步。產業工人培訓基地和信息化指揮中心作為工地數字化、信息化的具體嘗試,為提高建設效率、提升工程質量作出了一定貢獻。在三公司承建的諸多城市軌道交通工程中,也正在使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對復雜的地下空間布局進行模擬建構,完成資源整合協調和進度可視化,實現工程施工智能管理。智慧工地的建設是循序漸進的,要在傳統基建工程中實踐好“智慧工地”,用深用好大數據云計算的精細化成果,逐步向建設工序更精密、科技應用更豐富的工程轉移,為后續“新基建”施工打好基礎。 環保是與“新基建”息息相關的另一個話題,無論是“新基建”本身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拳頭力量,還是“新基建”所包含的生態環境新型環境基礎設施,這場變革肩負建設美麗中國的偉大使命,將帶動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生態系統保護等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傳統基建拉升產業動能的重要端點。近年來,三公司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承接了諸如污水管廠、道路環境提升、垃圾焚燒發電廠及水利工程等環保工程,尤其是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曹妃甸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占地100畝、建成后能夠實現垃圾日吞吐量500噸、發電24萬瓦,體現了“新基建”與環保的有機融合。 當然,環保不僅僅是結果,更是體現在項目的全過程當中。三公司承建了多座跨江跨河的大型橋梁工程、多個毗鄰居民區和中心商業區的市政工程、青藏高原生態脆弱區的基建工程等,注重對周邊自然環境的保護,通過多種環保舉措降低污染與擾動,只有把環保理念內蘊于心、細化于行,才能真心實意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建好環境保護工程。 “新”與“舊”從來都不是對立關系,“新基建”以雄厚的傳統基建基礎為溫床,帶動傳統基建突破瓶頸、轉型發展。傳統基建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這種不可替代性是行業的、而非企業的,傳統基建企業必須明確定位,以持續夯實施工品質為基礎、持續提升基建服務質量為抓手,把握好新基建帶來的發展機遇,完成一次歷史性的自我蛻變,才能在這場“新舊”融合中實現共贏。當下,企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日益迫切,“新基建”的“快車道”,也是傳統基建的風向標,信號已發出,我們將乘勢而上,翻開傳統基建的新篇章。 來源:中國建設報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