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二維碼 21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高爐重力除塵器及熱風爐電梯

宏大、渺小,崢嶸、蕭瑟,靜寂、活力,歷史、記憶,榮光、責任,作為建筑師,從走入這座震人心魄的恢宏鋼鐵巨獸的那一刻起,就走入了一場宏大的更新劇目中。筆尖流淌的線條,如投光燈下輕盈的舞步,勾勒這場時空敘事娓娓道來的線索。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高爐

項目簡況

首鋼三高爐博物館位于園區西北,作為一個世紀前企業建設的起點,這里是園區煉鐵設備最密集、特征最鮮明、空間最震撼的區域,夏季奧運周期停產后的寂靜園區被冬奧會引爆喚醒,也讓曾經的功勛高爐迎來了鳳凰涅槃。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高爐

項目西接石景山和秀池,北依冬奧廣場,東側是首鋼大道和與之遙相呼應的一二號高爐。水下車庫31,380平方米,涉展總建筑面積18,425平方米,其中高爐本體6,647平方米,附屬建筑7,739平方米。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號高爐與冬奧廣場的關系

設計策略

設計核心策略為“封存舊、拆除余、織補新”。即謙恭對待工業遺存,保存專屬于土地的城市集體記憶;謹慎拆解不必要的構筑,打開工業與自然對話的通廊;塑造公共空間疊合不同場所,置入功能激發活力,成長為城市生活的嶄新組成部分。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改造過程

總體布局

三高爐西側的秀池是高爐冷卻水的儲水晾水池。設計因勢利導在池底植入近900輛泊位的車庫并恢復原有水域空間,解決工業遺存更新停車難問題的同時保持了自然肌理特征。結合車庫疏散設置的安全疏散環選取了二號高爐的60m直徑作為其尺度標尺,在宏觀空間內實現了以群明湖大街為軸線,一、三高爐實體鏡像及二高爐、疏散環虛實鏡像的對位關系,與既有工業遺存呈現了潛在的“虛實相生”的空間邏輯。疏散環內部的水下展廳和通向高爐的甬道兩側的臨時展廳是高爐展陳的特色補充。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座高爐與水下展廳的尺度關系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72m天車玻璃棧臺 ?王棟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高爐與水下疏散環的關系 ?王棟

高爐與秀池間布置ABC三個附屬館,功能由南而北分別為學術報告廳、臨時展廳、紀念品銷售和配套餐飲。秀池南道路西高東低令秀池東側駁岸呈現了“懸湖”特征,三個附屬館以丘陵式地景建筑的形態柔和縫合了東西駁岸的高差并創造了面湖的親水環道。附屬三館在高爐主體功能關閉時均可以獨立對外運營,為城市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活力支撐。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號、一號、二號高爐并置(近景為三號高爐) ?王棟

高爐本體西側設置D館序廳,承接主門廳、水下展廳交通轉換廳和接入9.7m展廳的重要銜接功能。高爐本體內則設置了常設展廳、臨時展廳和特色書店,此外9.7m出鐵廠平臺的半室內高爐秀場則是工業風滿滿的特色展示空間。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高爐附屬D館主入口 ?夏至

參觀動線

依循基地突出呈現的 “工業”與“自然”二元并置的風貌特征,設計采用了正負雙鸚鵡螺螺旋線的參觀流線。參觀者穿過附屬A館,通過保留的柳堤進入湖面縱深,拾級而下進入水下展廳,從水下靜水院眺望高爐,而后穿過水下甬道回到D館序廳,經樓梯電梯盤旋上升到達爐頂罩棚平臺回望湖光山色。參觀者以浸入的方式游走于自然與工業、靜謐和熱烈之間,達成眾多空間維度效果的反復關照和對偶。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剖面流線分析圖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六組裝置

結合進入水下展廳的疏散環,設計導入了第一組空間裝置——“首鋼功勛墻”。疏散環直壁一側采用粗糲的手工剔鑿縱向齒槽板,斜壁為光潔如綢緞般的清水混凝土,在細膩與粗獷的材質對比中,首鋼百年的重要事件嵌刻其間,令到訪者在進入展廳前的漫長環道內已經進入了首鋼的歷史敘事中。環內的光影勾勒和不經意間仰望視角中對高爐的驚鴻一瞥,都令純功能性的疏散環承擔起了展覽序廳的場所職能。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六組空間裝置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拾級而下進入湖中疏散環通道 ?夏至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水下環道內仰望視角 ?夏至

玉璧狀環形水下展廳圍合的靜水院上空,8米直徑的開口引入了萬神廟一般的空間神性。隔空仰望,三高爐正被納入圓形框景之內,靜謐與雄渾間的視覺對話正回應了身處“自然”之中對話“工業”本體的空間主題。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手稿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陽光穿過水下展廳圍合成的靜水院上空開口,營造出萬神廟般的空間神性 ?王棟

第二組空間裝置——“首鋼功生命之火”位于水院中央,直徑10米的靜水面的中心位置塑造了長明火焰,以原始聚落中“火塘”的概念展現首鋼生生不息的企業精神,也為“首鋼人”提供了一處溫暖的心靈慰藉。設計初期的天然氣火焰因安全問題調整為一組涌泉結合紅色泛光,以紅色涌動的水柱達成相似的空間表述。水面中央預留了60厘米直徑可開啟式“燭臺”裝置,為燃油筒形燈柱的置入提供了硬件條件。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圓形的天井位于水下展廳的中心,隔空仰望,高爐正被納入圓形框景之內 ?筑境設計

從“生命之火”指向高爐方向,設計導入了第三組空間裝置——“首鋼功勛柱和鐵水光帶”。鐵水光帶從水院出發,火紅的燈光劈開地面一路奔涌流淌向東,抵達紅色穿孔板包裹的功勛柱,柱內LED環幕上以滾動呈現的首鋼員工花名冊向每一位用雙手塑造了企業輝煌的個體表達深沉的敬意。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鐵水”光帶 ?夏至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鐵水光帶從靜水院中心出發 ?夏至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鐵水光帶流向首鋼功勛柱 ?夏至

D館序廳中的“折尺長梯”是第四組空間裝置。附著于高爐本體西側的巨大的空腹鋼桁架中縱貫漂浮于地面上的游龍般長梯,引導視線和人流從主門廳蜿蜒到達9.7米主展廳。長梯下鋪砌的材料選擇了高爐煉鐵礦石和水渣混搭的材料,結合桁架、梯臺營造了礦山礦床與巷道的意向。漸變孔距的長圓形西向穿孔遮陽板在梯臺上留下退暈狀的光影,拉長了空間的距離感,也令向上的攀爬充滿了期待感。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D館序廳中的“折尺長梯” ?夏至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D館序廳中的“折尺長梯” ?夏至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D館序廳中的“折尺長梯” ?夏至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D館序廳中的“折尺長梯” ?林半野

高爐9.7米平臺是主要展陳空間,作為生產周期內最重要的工藝平臺——出鐵廠平臺匯聚了大量工藝遺存。在這里,“高爐和三組出鐵擺動溜槽”成為第五組也是最具震撼力的一組空間裝置。高爐完整保持了爐體高大雄渾的工業特征,各種觀察風口、進水點、熱風、噴煤、氧氣、氮氣、水冷管路和檢修橋架平臺呈現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工業復雜巨系統景象。三座擺動溜槽均完整保留,而除塵罩則呈現了完整保留、保留一半和全部拆除的狀態,除塵罩的平剖面、縱剖面和完整三種狀態也呈現出了一種戲劇化的并置效果。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高爐內部9.7m平臺 ?王棟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高爐罩棚內部 ?筑境設計

13.6米參觀環橋下西側設置了新月形展示空間,主要展陳及后場功能均布局于此。該空間西向銜接D館序廳,東向采用全通透落地玻璃面向高爐,令展陳空間和博物館最重要的核心展品——高爐本體擁有了緊密的視覺聯系。東部環橋下未設室內展陳空間,而選擇了以開放可進的“工業考古”方式帶參觀者零距離對話工業遺存的滄桑與厚重。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更新后的熱風爐和檢修電梯 ?筑境設計

乘坐電梯到達72米標高,高爐東側天車梁一端被置入玻璃棧臺,營造了第六組、也是最高的一組空間裝置。除登高攬勝的工業旅游之外,未來也必將成為首都一處最炫酷的空中秀場。在這里,自高爐回望秀池、石景山則成就了“工業”與“自然”的又一隔空對話。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72米天車玻璃棧臺 ?筑境設計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三高爐 ?王棟

“時間有無數序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復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這個賽博朋克的時光機中,時空或可逆流成河,或折疊穿越,而原點,永遠來自工業精靈帶給心靈的深深觸動……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手繪草圖

項目圖紙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總平面圖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平面合圖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二層平面圖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秀池地下車庫及水下展廳設計研究草圖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高爐本體平面研究草圖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水下展廳機電管線綜合研究草圖

北京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第一組空間裝置首鋼功勛墻草圖

項目信息

建筑師:筑境設計、首鋼筑境、首鋼國際工程公司

項目名稱:首鋼三高爐博物館

地點:首鋼廠區北區,石景山,北京,中國

項目年份:2017

用地面積:6.5 公頃

建筑面積:4.98萬平方米 (地上 1.16萬平方米,地下 3.82萬平方米)

主創建筑師:薄宏濤

設計團隊完整名單:薄宏濤、劉鵬飛、蔣珂、范丹丹、康琪、王增、周明旭 、鄭智雪

業主:北京首鋼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結構設計:侯俊達、袁文兵、陳罡、寧志剛、殷永剛 、吉永平、張秀震、陳喜雷 、李洪飛、于立峰

結構機電(筑境設計): 郭法成、崔學宇、王超、王向榮、王萌、胡翠娟、鄭浩;周樂、孫岳、蔣志勇、張麗新、宿文靜、李云根、于明松

景觀設計(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朱育帆、姚玉君、田錦、孫宇彤、于淼、呂回、佟思明、易文靜

三高爐和秀池景觀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張昕工作室,同原(北京)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張昕、韓曉偉、趙曉波、宋栢宜、王丹、周軒宇、牛本田、陶龍軍

室內設計:

(筑境設計):薄宏濤、劉鵬飛、蔣珂、范丹丹、康琪、周明旭

(蘑菇云設計工作室):徐迅君、楊育青、崔強松、陳汝瑋、徐貞

( 北京清尚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于雷、李鵬、劉晨、李昱曉、姚青龍

照明設計(優米照明設計):龐磊、李暢、張俊

施工現場服務:薄宏濤、趙嘉康、張洋、高巍、張志聰、張瑩、朱雪云、康琪、周明旭、趙蒙蒙、倪子禹、龐太龍、譚晰睿、李可惠、王思惟、謝小麗

攝影師:筑境設計,夏至,王棟,林半野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