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江蘇省通報2019年度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驗收情況

 二維碼 10

關于2019年度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驗收情況的通報


各設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建委):


根據《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省財政廳關于組織申報2019年度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的通知》(蘇建質安〔2018〕943號)、《關于組織開展2019年度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驗收的通知》(蘇建函質安〔2020〕61號)等文件要求,我廳于2020年4月份組織4個專家組對全省107個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進行了驗收,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在各設區市主管部門初步審核的基礎上,我廳對全省107個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進行逐一驗收,重點查驗了項目的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的標準化情況、信息化和智能化情況以及綠色化(綠色施工)情況。共有7個項目因外部環境及自身原因,未達到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驗收要求,主動申請放棄獎補資金;有5個項目經專家驗收評定為不合格,最終共有95項目通過驗收,總體通過率88.79%。


(一)企業推動轉型發展的積極性增加。隨著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的實施,部分施工企業逐漸認識到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已不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迫切需要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管理模式,對施工全過程實施信息化、智能化、精細化管理。一些施工企業以爭創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為切入點,配套增加了質量管理、成本控制等信息化方面投入。據問卷調查統計,此次綠色智慧示范工地獎補資金項目帶動了企業端增加智慧工地投入平均超百萬元,獎補資金帶動效應明顯。其中,華新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和江蘇南通三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相繼開發了企業級智慧工地管理平臺,從企業層面加大對智慧工地投入,推動項目管理轉型升級,向智慧化、信息化、集約化方向深入發展。


(二)智慧工地建設取得有益探索。在財政獎補資金的帶動下,部分企業結合實際工作需要,開展了有特色的建設實踐。在智慧工地人員安全動態管理方面,有的企業采取安全教育與個人免費使用Wi-Fi,答題積分、查找隱患與經濟獎勵掛鉤等方式,有效激發個人主動接受安全教育、開展群眾性安全隱患排查的積極性;在危大工程管理方面,部分工地實現了塔吊吊鉤可視化,使操作人員能夠看清吊物吊裝過程的運行周邊環境和軌跡,避免事故發生;在推動智慧工地平臺應用方面,有的企業制定了配套使用管理辦法及考核細則,強力推動系統平臺應用;在智慧工地平臺建設模式上,有的企業利用工人流量市場價值,與電信企業合作開發系統平臺,有效降低系統平臺的運維成本。這些實踐探索對我省智慧工地建設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項目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通過建設智慧工地建設構建智能防范控制體系,有效地彌補傳統監管方式的不足,實現對人員、機械、材料、環境的全方位實時監控,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控”,有效提升建筑施工本質安全水平。一是實現數據實時動態查看和風險動態監測。結合項目基礎數據及視頻、傳感器等實時數據等,實時查看人員動態信息,重點環節、重點施工部位的施工信息,同時實現對危險部位、危險環節進行實時監測,實現預警管理。二是實現人員動態安全管理。通過工地現場實名制進出管理、基于安全帽的人員定位管理、人員安全教育及獎懲信息管理信息等,實現對工人的動態安全管理。三是實現項目安全管理標準化、規范化。明確智慧工地平臺功能和使用規則,利用平臺實現施工安全風險隱患排查、隱患隨手拍、移動巡檢等功能,完善風險隱患排查治理體系,有效落實安管人員責任,確保隱患及時發現并實現閉環管理。


(四)綠色建造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綠色建造”,走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之一。我廳也明確提出獎補資金申報項目要達到綠色施工優良等次條件,并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從驗收的相關資料和施工照片看,各企業項目部在開工前就根據項目特點,積極貫徹國家、省相關行業技術經濟政策和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制定綠色施工方案,落實“五節一環?!钡墓芾砝砟詈凸さ負P塵治理“六個百分之百”有關要求,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并減少工程建設過程中建筑垃圾的產生、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部分企業在實現綠色智慧示范工地過程中,積極實施“綠色建筑+”工程,在現有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評價體系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建筑預制裝配技術、BIM技術、超低能耗、智慧建筑、健康建筑等技術措施的融合,對現有的綠色施工體系進行再深化、再創新。


二、存在問題


(一)“智慧工地”面臨行業發展不夠成熟問題。雖然目前部分省市已出臺推動智慧工地建設發展的相關政策,但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智慧工地建設的軟硬件設施及相關技術標準等還不完善,智慧工地市場目前還處于培育階段,市場容量不大,部分存在服務、報價不規范現象。今年初,我廳已下發《關于推進智慧工地建設的指導意見》(蘇建質安〔2020〕78號),明確智慧工地建設標準、未來方向和階段性目標。但從本次驗收看,一些施工企業和軟件集成服務商對智慧工地業務理解不深、站位不高,軟件實用性較差,有的設備技術達不到企業監管需求,有的集成服務商能力水平難以滿足用戶需求等。


(二)少數企業存在“重形式”“輕實質”現象。智慧工地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借助物聯網、互聯網、云平臺、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減少項目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效能。但在驗收過程中發現,少數項目未能建立完善相關制度,未能將智慧工地平臺運用和傳統工作方式有機結合,兩者處于并行或交錯實施狀態,不僅未能發揮智慧工地集成監管、自動采集、決策分析的作用,還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部分項目局限于數據的簡單存儲和數據的大屏展示,未能深度挖掘數據的潛在價值;有的地方采以實名制管理系統替代人員動態管理系統,系統的集成程度不高;有的項目更多注重的是開發相關功能滿足驗收要求,未能切實利用平臺提高工作效能等,離“物聯網數據采集、互聯網信息集成、云平臺管理分析、大數據輔助決策”的目標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三)綠色施工評價標準體系掌握不清。驗收過程中發現,盡管國家和地方層面相繼出臺了綠色施工的標準和導則,但仍存在部分企業對綠色施工評價體系中,所需實施的條款及達到的標準定性、定量認知不清。同時,一些綠色施工關鍵環節,提供佐證資料不盡詳實,有的只能提供針對性不強的圖片,缺乏影視資料,導致對綠色施工關鍵環節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難以核查。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加大綠色智慧示范工地推廣力度。各地要提高思想認識,將推動智慧工地建設作為推動建筑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及時總結智慧工地建設經驗,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和技術標準,加大推廣使用力度,將智慧工地市場容量不斷做大,降低智慧工地投入成本,提升集成服務水平,提高企業管理效益,提升企業社會形象,把智慧工地建設成為企業愿意用、管理人員深入用、全體員工積極用的好工具。


(二)加快完善綠色智慧工地相關建設標準及考核評價方式。各地要按照《智慧工地建設指導意見》中隨附的《智慧工地(安全部分)實施指南》,結合《江蘇省建設工程智慧安監技術標準》《江蘇省建筑業綠色施工評價標準》出臺后進一步明確的總體框架、技術標準、數據對接要求等,加強建筑智慧工地和綠色施工技術研究和應用,完善綠色施工評價標準體系,將綠色施工過程評價納入信息化管理,提升綠色施工評價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不斷提升綠色建造和施工標準化、信息化、智慧化能力和水平。


(三)做好2020年度省建筑工程綠色智慧示范片區申報工作。各地要按照我廳《關于組織申報2020年度江蘇省建筑工程綠色智慧示范片區、建筑工人實名制管理專項資金獎補項目的通知》(蘇建質安〔2020〕87號)要求,合理選擇建設規模合適的省級建筑工程綠色智慧示范片,積極組織開展申報工作,并承擔屬地管理的職責。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努力在全省范圍內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綠色智慧示范片區。


對于此次驗收通過的項目,各地要按照省標準化三星級工地標準給予相應信用分記分(已獲得省標準化三星級工地稱號的不重復計分)。對于未通過驗收的項目,獎補資金未到賬的,取消發放獎補資金;對于獎補資金已經到賬或部分到賬的,向當地財政部門退還獎補資金。


附件下載:2019年度省級綠色智慧示范工地驗收通過和未通過項目名單.doc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