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綠色建筑逾6500萬平方米,從單體向集群規模化轉型 二維碼
6
▲虹橋商務區。 以綠為主基調,上海由“淺綠”向“深綠”再向“全綠”,從“殼綠”到“芯綠”再到“魂綠”。根據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等部門聯合編撰的《上海綠色建筑發展報告2019》介紹,截至2019年底,上海綠色建筑總面積已達6538萬平方米。而在2018年,這一數字為5000萬平方米左右。 ▲虹橋商務區。 上海在綠色生態城區、綠色建筑、綠色設計、綠色施工、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等方面,均有長足發展。去年,上海繼續執行新建建筑100%達到綠色建筑相關標準,要求建筑項目在總體設計以及施工圖設計階段全面滿足綠色建筑設計要求,在建筑施工圖審圖中執行綠色建筑專項審核。綠色建筑施工圖審圖總體規模達到3747萬平方米,審圖項目總數量為897項。 ▲浦東前灘商務區。 此外,上海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去年已創建或梳理儲備的綠色生態城區共計27個,總用地規模約為82平方公里。其中,虹橋商務區核心區獲得全國首個“綠色生態城區實施運管三星級標識認證”,桃浦智創城、寶山新顧城、浦東前灘已成為本市首批獲得“上海綠色生態城區試點”稱號的綠色生態城區。 “綠色”不是新建建筑的專利,既有建筑也在不斷向新理念靠攏。 ▲黃浦江濱江岸線。 黃浦區在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建設中,提出“百幢樓宇能效提升”工程,研究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一期工程針對25棟大型公共建筑樓宇,能效提升后,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同比下降2%左右。今年啟動二期工程,覆蓋50項以上重點改造項目,從設備節能、管理節能、智慧節能三大類、15個方面展開。 醫院全年24小時不間斷運行,有沒有節能減排的空間呢?答案是肯定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繼2018年初步搭建了基于BIM的智慧運維管理平臺后,從2019年開始,利用已積累的重要設備監測數據、醫院全院報修數據、回路用電數據、設施設備保養紀錄等醫院后勤大數據,結合BIM中記錄的建筑靜態信息,搭建后勤大數據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海量設備、能耗及運維監測數據進行智能分析,以此為依據安排主動式巡檢、評估外包工作質量、安排節能管理措施等,通過數據分析結果指導醫院運營決策,保障舒適、安全的醫療環境,進一步推進智能醫院的建設進程。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