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加快建筑工業化升級 房地產業將會插上騰飛翅膀

 二維碼 8

導言


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建筑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建筑業的生產方式依舊有巨大的改進空間。傳統的建筑施工方式存在安全風險大、生產效率低、建設成本高以及作業環境危險、繁重、臟亂等缺點,建筑業對年輕一代的吸引力越來越弱,“招工難”和“用工荒”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更是給傳統建筑業企業的開工生產帶來巨大困難和壓力。


如今,中國房地產業、建筑業變革迎來新突破點。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取得顯著進展,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業整體優勢明顯增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建筑工業化全面實現,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


在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方面,各地如何實踐、市場如何發力?目前還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待解……本報緊跟政策熱點,立足發展現狀,聚焦行業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探索實踐,助力健康發展。


著名哲學家杜威說,人類和科學最偉大的進步是由嶄新大膽的想象力帶來的。


1990年,比爾·蓋茨開始建造一棟未來之屋。歷時7年,這棟占地6600平方米、精心打造的湖濱別墅終于落成:浴缸自動放水調溫、24小時自動灌溉植被、廁所內設醫療系統……曾經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情景變成現實。現在,這棟未來之屋的部分智能化應用情景已在我國一些科技智能項目中成為標配,即便是存量住宅,也可以通過改造實現智能化家居應用。


在加快建筑工業化升級方面,《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動建立以標準部品為基礎的專業化、規模化、信息化生產體系。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建筑工業化技術協同發展,在建造全過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集成與創新應用。


緊跟行業趨勢,多個地方和市場主體已經行動起來。


01

發展裝配式建筑:社會所向 行業所趨


近年來,我國積極探索發展裝配式建筑,2016年9月發布的《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指出,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第一批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產業基地名單,將裝配式建筑推向“快車道”。


就在日前,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開展了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平臺試運行工作,實現企業側平臺設計、生產、施工各階段的數據共享和傳遞。


聚焦房地產行業,自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萬科、碧桂園等195個企業為第一批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開始,隨著裝配式建筑政策的持續利好,指標更加細分,產業配套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積極布局,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筑技術在開發項目中的應用。


以碧桂園為例,在全國14個裝配式建筑重點推進城市之一的珠海,作為該市第一個在土地劃撥出讓中即明確要求采用裝配式技術的建筑項目,碧桂園金灣平沙項目采用了預制凸窗、預制疊合樓板、預制陽臺、預制內墻板、預制樓梯等,建筑單體預制率約20%,裝配率達40%,在珠三角地區位居前列。


在集團2019年年度會議上,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對碧桂園提出了新的定位——“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的高科技綜合性企業”。作為裝配式建筑推廣實踐的探路者,碧桂園始終堅持節能、環保、綠色的建筑理念。


在政府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政策背景下,碧桂園積極助力廣東省乃至全國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早在2015年,碧桂園已成立專門從事建筑產業化的研發、設計、咨詢團隊,在產業現代化及裝配式建筑發展之路上加力前行。截至2018年年底,碧桂園集團裝配式建筑項目數量已超150個,在建和設計面積超1200萬平方米。


隨著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長沙等地在土地招拍掛階段就明確裝配式建筑要求,倒逼房企不能再囿于快周轉模式,而是要從系統層面對產品開發與運營能力進行把控與完善。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裝配式建筑未來有著萬億元的巨大規模,但在享受裝配式建筑的紅利前,房企需要邁過工程量規模、技術熟悉度兩大門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劉東衛表示,目前,諸多企業在發展裝配式建筑方面仍然力不從心,行業及部分企業面臨著成本高、盈利難等問題。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如果按照傳統方法,裝配式建筑的成本仍然較高。建筑的地點不同、規模不同、技術手段不同,成本是有所差異的。發展裝配式建筑絕不能用傳統觀念來衡量和評價,要以建造出性能、品質更好的建筑為樣本,因此不能過分糾結成本問題,品質與性能才是核心。


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北方區域本部首席執行官、北京公司總經理劉肖表示,作為傳統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業的有機結合,裝配式建筑對于提高工程質量、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發展裝配式建筑是社會所向,也是行業趨勢,這需要整個房地產行業和相關行業企業的共同努力。


但他同時認為,裝配式建筑的現實推廣并沒有想象中容易,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的裝配式建筑盡管已經研究出自有專利技術,但在推廣上仍存在規范標準、產業鏈、社會認知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當前最重要的問題是,裝配式建筑的標準規范、技術規章仍然沒能得到完善和統一。另外,我國當前尚未形成和裝配式建造相匹配的產業鏈和配套能力,導致裝配式建筑當前成本仍然過高,從而影響推廣。在設計能力上,裝配式建筑仍存在不足之處,相關的客戶體驗沒有明顯提高,大眾對裝配式建筑的認知不足。


作為第一批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企業,萬科在推廣裝配式建筑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與經驗。


據了解,萬科于2003年開始發展裝配式建筑,成立了萬科工廠化中心,致力于預制裝配式體系的研究。從2007年開始,逐步在全國推廣裝配式建筑,確立萬科裝配式體系。僅北京萬科,已累計擁有6項相關發明專利和8項實用新型專利,實現關鍵技術產品國產化生產。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越來越多城市針對裝配式建筑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從財稅、土地、容積率、預售時間提前等方面給予采用裝配式建筑的開發商以優惠,間接使消費者獲益。這也使得更多房企開始積極布局裝配式建筑。


比如,保利、融創、綠地、招商蛇口、世茂等房企選擇與裝配式建筑企業合作,推進裝配式建筑技術在開發項目中的應用。


但不可忽視的是,由于行業內新進入者眾多,不少企業都是剛從傳統建筑領域轉向建筑工業化這一全新的領域,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低、專業化協作水平低、專業人才匱乏、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導致產品設計能力不足,技術含量不高,設計與生產脫節,生產與施工脫節。


某頭部房企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會面臨不同困難,早些年的困難可能更多來自于要建立健全行業標準、來自于市場,后續當政策、市場的認知度提高之后,困難更多就來自于對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包括提升產能產效、提高質量以及系統性的能力建設等方面。


02

推廣BIM技術: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建筑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在現代科技推動下,正經歷一場快速發展的信息化變革。BIM技術作為這場變革的關鍵支撐,引起了國家和行業的高度重視。近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繼出臺《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指導性文件;201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維全過程的集成應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在國家政策和行業支持下,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我國BIM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與快速發展。


中國建筑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錦章說,“從‘中國建造’走向‘中國智造’是我國建筑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數字化轉型是推動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在地方實踐中,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王玉志圍繞著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綠色智慧住區建設等話題建言獻策時提出,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方面,緊扣綠色智慧住區產業發展需求,支持實施一批技術含量高、拉動作用強、彌補產業短板的科技創新項目。在綠色智慧住區信息平臺、BIM設計、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領域,開發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在規劃設計、建設開發、軟硬件集成、技術咨詢、運營管理、機制創新等領域的科研攻關,強化技術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BIM技術的應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亦得到高度重視。


作為人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空間,建筑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戰場”,在此過程中,探討短期疫情防控措施和公共衛生長效應對機制成為業內熱點話題。


其中,就BIM應用方面,中國建設科技集團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綠色設計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劉鵬認為,“人們使用電子產品還會有說明書,但是包括上下水、中水、采暖空調以及各種強弱電在內,實際使用、維護更為復雜的房子卻沒有使用說明書,這不應該。”破除運維短板首先要在建筑空間使用、設備系統運行、建筑維護保養等方面建立使用說明制度,制訂完善運維相關標準以及應急預案,再發展完善以BIM、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引領的智能運維體系,把包含衛生管理在內的物業管理落到實處,快速提升運維水平,補足短板。


我國BIM技術應用雖剛起步,交叉學科領域研究較少,多以施工階段應用為主,但由于其發展迅速,大多數企業都逐漸重視BIM技術在工程各階段的應用價值。BIM技術在建筑行業的作用逐步上升,有些領域已經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有觀點認為,BIM技術的出現將引發工程建設領域的第二次數字革命。BIM不僅帶來現有技術的進步和更新換代,也會影響生產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并將推動人們思維模式的轉變。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文兵曾表示,BIM技術改變了工程建設行業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消費方式,不僅是建筑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鏈整合發展和行業管理提升的重要基礎,更是形成城市大數據的重要支撐。以BIM技術為基礎,集成GIS(地理信息系統)、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數字城市,為智慧城市提供大數據支撐。


在房地產行業,部分房企也嗅到了BIM技術的價值。2019年,金地集團成立了BIM專門工作小組制訂發展規劃、拓展合作資源,在全集團項目中全面推進應用,已在10余個試點項目中進行設計出圖、成本算量、工程建造等應用實踐,初步建立了BIM平臺協同作業能力。


金地集團表示,2020年,公司將不斷加強BIM系統的應用推廣,完善BIM技術標準、構件庫及協同平臺,強化基于BIM的協同設計平臺,提升產品研發能力,推進建筑主體的PC化與精裝修的裝配化。


但不可否認的是,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舊引領著整體方向。相比之下,我國智能建造技術仍存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


“目前BIM技術由于軟件不同,設計、施工、運維各階段數據不銜接,沒有實現建設過程各階段數據的真正融合與共享,不能發揮BIM技術的真正價值,由此影響了建筑行業走向綠色與智能的進程。”文兵表示。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