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對比傳統建筑,暢談裝配式建筑現狀及優勢

 二維碼 93



裝配式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美洲移民時期,而其真正的高速發展則是在18世紀~19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人口急速增長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急迫的災后重建需求,使裝配式建筑快速普及,經歷了幾十年至上百年的發展,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的裝配式建筑占比目前已經達到80%以上,而國內的裝配式則是剛剛起步。

  如何定義裝配式

  裝配式是指一種在工廠預制構件、在現場連接安裝的建造方式,區別于傳統建筑模式,裝配式大大減少了人工作業和現場濕法作業,且融合了大量數字化技術,符合建筑業產業現代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根據主體結構的不同,裝配式建筑可以分為鋼結構、混凝土結構、木結構及其他三種。

  裝配式建筑目前滲透率較低,商品房為主要應用領域。2019年全國新增裝配式建筑面積4.2億平,較2018年增長45%,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約為13.4%,近4年復合增速為55%。

分類型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2.7億平,占比65.4%,主要應用于住宅、辦公樓、教學樓、醫院等,是目前滲透率最高的一種裝配式結構,鋼結構建筑1.3億平,占比30.4%,主要用于大跨度廠房、體育館、超高層辦公樓等,木結構及其他僅占5%左右。從應用領域來看,裝配式主要用于商品住房、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占比各為41%、22%、13%。


image.png

  除了主體結構,裝配式產業鏈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裝修,根據住建部,裝配式裝修是指“采用干式工法、將工廠生產的內裝部品在現場進行組合安裝的裝修方式”,按模塊來分,通常包括內墻/地面/吊頂系統、管線集成、設備設施以及整體部品等,其施工方法同樣為干法施工,全部構件均為工廠預制、現場組裝。2019年全國裝配化裝修建筑面積為4529萬平,僅占裝配式建筑面積的10.8%。

image.png

  裝配式的優勢何在?

  相較于傳統建筑,裝配式建筑在建筑品質、施工工期、節能環保等方面都具有難以比擬的優勢,而目前推廣上的最大難點之一—建設成本—也有望在產業鏈形成系統化、規模化生產后順利解決。

  以預制率35%的30層住宅項目為例,PC裝配式建筑較傳統建筑可節約工期20~45%、減少能源消耗20~40%,現場施工人數、建筑粉塵分別降低60~75%、20~30%。

  1)品質:傳統建造方式對人工的依賴性較高,品質監控難度大,而工業化生產的材質和裝配式的建造方式更容易形成一套規范化系統,確保產品品質;

  2)工期:裝配式建筑的大部分構件均在工廠完成,水電安裝與主體安裝可同步進行,整體交付比傳統建筑快30%~50%;

  3)節能環保:傳統建筑材料浪費現象嚴重,建造過程還伴有粉塵、噪音、建筑垃圾等,而裝配式建筑現場以干法作業為主,可有效減少能源消耗以及環境污染;另外,裝配式建筑由于其可拆除的特性還可以實現重復利用;

  4)建造成本:由于產業配套不完善、相關技術不成熟等問題,目前裝配式的建造成本,尤其是鋼結構,依然明顯高于傳統建筑,但在人工成本高攀的背景下,其建造成本的下降空間遠高于傳統建筑,加之后期運維費用更低,故從建筑全生命周期角度來看,裝配式未來將具有更大的成本優勢。


image.png


  裝配式模式下有望涌現更多優秀民營設計、加工企業。按照產業鏈,裝配式可以簡單劃分為上游設計研發、中游構件生產、下游施工運維三個環節。考慮到EPC模式受到政策大力推廣、以及建筑央企、國企較強的接單能力,我們認為總承包依然是趨勢,但裝配式模式下各環節的專業界線更加清晰,設計、加工環節的地位提升,盈利天花板更高,有望涌現更多優秀的民營企業。

而裝配式裝修方面,由于其與傳統全裝修的技術類似,且主要壁壘仍為管理,除了已經深耕多年的裝配式裝修企業,如青島海驪,我們認為行業的主要玩家仍將以傳統裝飾企業為主,但受益于更加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流程,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龍頭的市場空間可能被進一步打開。

image.png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國內裝配式曾迎來一段短暫的浪潮,但由于技術、材料有限,房屋質量堪憂,唐山大地震使不少預制混凝土結構毀壞。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旨在“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

  直到《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這一具體目標,之后幾年內,相關部門又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施工、檢測、評價等標準類文件,政策助力下,裝配式已初具規模,近期住建部等多部門再次聯合發文支持建筑業轉型升級。

image.png

  傳統建筑主要有總包和分包兩種形式,區別主要在于分包方是直接與發包方簽訂合同還是與總承包商簽訂合同,裝配式建筑則是由設計管控全流程,企業在拿單之后可以通過完善設計環節、結合BIM等信息化技術進行準確的成本預算、材料購買、構件加工、現場堆放及安裝,極大地減少了材料浪費、實現規模效應,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總結了傳統建筑與裝配式建筑的四點差異:

  差異一:設計環節地位提升,管控全流程,有望突破傳統建筑的盈利天花板;

  差異二:商業屬性改變,實現了建筑行業服務業到制造業的升級,增強規模效應;

  差異三:交付模式變化,裝配式建筑可以靈活調節“生產”與“銷售”環節的先后順序,項目周期大大縮短,企業現金流有望出現明顯好轉;

  差異四:原材料采購集中化,節省成本,規范流程。

  傳統建筑的研究體系更偏重自上而下,一般是以政策跟蹤為起點,以企業訂單為跟蹤結果,但由訂單到業績落實這一環節則缺乏有效的研究指標。

  對于裝配式而言,同樣存在總包和分包兩種企業,其中總包企業的研究方法與傳統建筑企業類似,由于目前專注裝配式總包的企業較少,這一部分我們減少贅述;裝配式分包,最常見的就是構件加工制造,對于這一類企業,量價跟蹤是我們進行研究時最重要的環節之一。

  量的方面主要取決與需求,研究方法一樣是自上而下,即“政策—區域—項目”,后兩個環節分別考驗的是企業的產能布局以及拿單能力。價格跟蹤這一環節則更加具有時效性,首先,成本端,水泥、鋼材、人工等價格都十分透明、較易跟蹤。而下游的市場定價通常由供需關系、議價能力等多方博弈形成。但由于裝配式建筑的上游客戶通常為房企或總包商,故企業議價能力相對較弱,一般會由供求關系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價格水平,同樣是可跟蹤研究的數據。

  來源:BIM推廣中心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