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市長協會副會長齊驥:實現建筑工業化是全面提升中國建造業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維碼
24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一系列國家大事和民生關切,讓這一年備受期待。回首過去70年來我國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時常讓我們感慨萬千。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整體人居環境和人們的生活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如同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生動鮮活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同時,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大城鄉建設者們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在今年的新年賀詞當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建造共同發力,繼續改變著中國的面貌。這是總書記對工程建設和建造者們的最高褒獎,也是我們從事工程建設人得到的最大精神鼓勵和激勵。 目前,我國有5500萬左右的建筑從業人員,2018年創造了23萬億元的總產值,從體量上看,中國無愧于“世界第一建造大國”。但從質量上來看,中國建筑業整體而言依舊停滯在相對落后的水平上。一些普通的建設項目,質量通病、質量缺陷還是屢見不鮮,這與“世界第一建造大國”的地位非常不相稱。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盡快從建造大國邁向建造強國。 新時代呼吁新的質量提升,那么如何提升我們的建筑水平?之前我們習慣性通過質量檢查加強監督,通過評比來促進建筑工程質量的提升。應該說,在此前的歷史階段,這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但這不是治本之策。隨著我國綜合工業化水平的提升,我們已經有能力將我們傳統的建造模式提升到工業化建造的水平。要想全方位提升中國建筑產品的質量,就應該走一條全新的改革道路。 具體的說,我們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今天談綠色建筑已經不僅僅是十幾年前所強調的“節能、節地、節水、環保”,其內涵早已超出了當時的定義。全方位的綠色建筑,應該從更高的層面上、更廣的緯度上來解讀。在實現的途徑上,綠色建筑應該走一條全新的工業化道路,通過工業的產品標準、工業化的建造模式,來實現建筑方式的根本性改革和創新,以從本質上提升建筑工程質量水平。 實現建筑工業化,是全面提升中國建造業水平的必由之路。大家目前仍然為是否推行裝配化建筑而持有不同的意見,事實上,裝配化只是實現工業化建筑的一種手段,建筑工業化才是目標。在我看來,裝配式建筑可以實現至少兩方面的更替:一是把現場操作搬進車間加工,勞動條件有極大的改善;二是原來用人來做的工作,用機器來代替,機器總比人在質量保證方面更可靠。此外,數字化科技成果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可能是下一步在全面提升建筑質量過程中應該關注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有一句話,大家一定要銘記在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堅信人民群眾對高品質住房的追求和需求不會停止,這是我們不斷提升建筑產品質量的不竭動力。中國建設報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所屬的主流媒體,長期以來一直秉承正確的政治辦報方向,宣傳和解讀建設主管部門的方針、政策,積極推進建筑領域的科技進步。這次論壇辦的很有意義,希望通過這次論壇能夠引起社會及專家、學者、企業對建筑質量更高層面的關心,讓我們共同攜手以促進中國建筑質量的不斷提升。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