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筋常見質量問題防治技術 二維碼
7
鋼筋工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質量問題易導致施工事故發生。因此,要確保鋼筋質量、提高施工技術水平。下面介紹幾種鋼筋常見質量問題防治技術,供大家參考。 柱外伸鋼筋錯位 【現象】 下柱外伸鋼筋甩出柱頂,由于設計要求的位置偏離過大,導致其與上柱鋼筋無法 搭接。 【預防措施】 (1)鋼筋安裝時應采用定位件固定鋼 筋的位置,在柱外伸部分至少設 1 道定位箍筋,在混凝土澆筑前復查1次。 (2)注意在澆筑操作過程中,盡量不碰撞鋼筋;澆搗過程中派專人隨時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校核改正。 板鋼筋位移 【現象】 上部鋼筋網片向構件中部下沉(或下落),保護層厚度未達到規范要求。 【預防措施】 (1)制作鋼筋支架,當板面受力筋和分布筋 的直徑不小于10mm 時應采用馬凳作支架,支架應與被支撐的鋼筋綁扎牢固,支架間距滿足要求,且馬凳底部應有防銹措施。 (2)使用定型預制保護層墊塊,墊塊厚度、強度和設置間距必須滿足要求。 (3)通過在陽臺、雨篷等現澆板的負彎矩筋下設置間距不大于300 mm鋼筋保護層墊塊或支撐,保證鋼筋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發生位移。 (4)澆筑板面混凝土時,應架設跳板供施工人員行走,避免因踩踏造成上部鋼筋網片下沉。 梁、柱核心區箍筋不符合要求 【現象】 箍筋數量不足,間距過大。 【預防措施】 (1)根據構件圖紙(標準圖集)配筋要求,預先計算好箍筋實際分布間距,在綁扎鋼筋時作為控制鋼筋數量和間距的依據。 (2)在綁扎加密區箍筋時,可從梁柱中心線向兩端劃線,第1道箍筋距構件邊緣的起始距離宜為 50 mm。 (3)如鋼筋綁扎成鋼筋骨架后安裝,對核芯區箍筋間距和數量進行復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以滿足核心區箍筋設置要求。 機械連接方式不符合要求 【現象】 受力鋼筋接頭位置錯誤,鋼筋軸線不垂直于鋼筋切口端面,端頭撓曲或呈馬蹄形,接頭外觀質量差。 【預防措施】 (1)鋼筋接頭宜在受力較小處設置,設置在同一構件內的受力鋼筋接 頭宜相互錯開。接頭末端至鋼筋彎起點距離不得小于10 倍鋼筋直徑;同一連接區段內,縱向受力鋼筋的接頭面積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 (2)加工鋼筋的操作人員應經專業培訓后上崗,施工前須進行工藝檢驗,應對有效的型式檢驗報告進行檢查。 (3)鋼筋端部應先調直后下料,切勿用刀片式切割機或氧氣切割,宜采用砂輪切割機。鋼筋切口斷面與鋼筋軸線應相互垂直,端頭不得撓曲或呈馬蹄形。 (4)鋼筋套絲后絲扣要及時帶上保護套,以防碰傷和生銹;鋼套筒應 用塑料蓋封口,以保持內部潔凈、干燥、無銹蝕。 (5)采用帶肋鋼筋套筒徑向擠壓連接時,在插入鋼筋套筒前要做好標注,以防壓空,確保接頭長度;被連接鋼筋的軸心與套筒軸心應保持同一軸線,防止偏心和彎折。 (6)安裝螺紋接頭后,應使用專用扭矩扳手校核擰緊扭力矩,并抽查 擰緊扭矩值,對接頭應全數進行外觀質量檢查,接頭絲扣完整,絲扣外露2~3 扣。 來源:施工技術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