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齊家網第四屆峰會論道未來:裝配式、被動房、設計師入口價值幾何?

 二維碼 41

10月28日,由齊家網主辦的“逆轉慣性 破舊立新——第四屆全國家裝行業峰會暨齊家網2021服務升級發布會”于上海虹橋綠地鉑瑞酒店舉辦。作為今年最大的一場家裝行業生態峰會,本次大會集結了資深行業專家、權威媒體、知名裝企創始人、優秀建材廠商、品牌商等千名行業專業人士,在后疫情時代的特殊時期,共同尋求行業突破增長有效路徑,推動逆轉慣性,破舊立新。


麥存研習社創始人沈銘慈作為主持人,與天風證券/輕工行業分析師劉佳昆、蕭氏設計首席執行官蕭愛華、上海T6國際設計裝飾董事長曾令偉、中匯能宜居總經理錢文森、品宅創始人向寵、圣伯雅總經理羅杰等幾位嘉賓共同參與了以“后疫情時代,家裝企業發展的未來路徑和機會點在哪里”為主題的圓桌論壇。




以下為圓桌論壇環節探討話題(略有刪減):


沈銘慈:大家下午好,本場論壇以“裝配式”為第一個話題。所謂裝配式,就像搭積木一樣裝修房子,根據設計圖,在工廠統一完成生產后再到現場安裝,相比較傳統裝修確實存在一些顛覆性的優勢:不依賴于人,工期縮短,交付標準化,質量可控。這一系列聽起來非常美好。在日本60%以上房子采用裝配式的裝修,但在中國普及率還不高。裝配式能不能快速進入家裝行業這個渠道?



曾令偉:裝配式這個產品,我們只能稱它為一個產品,是裝修界可能后期會使用的產品,目前在中國裝修市場來說,我個人認為裝配式前景很好,但是想落地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蕭愛華:我認為所謂裝配式實際上就是標準件,在未來的生活中,應該沒有多少人喜歡住在一模一樣的房子里,就像我們不喜歡和別人穿一樣的衣服,買一樣的家具一樣。現在裝配式還是有新鮮感,有科技含量的,但從長遠來說,我覺得它不利于人們生活的個性化發展。



沈銘慈:向總,您有地產行業背景,在裝配式行業也做得非常成功。過往專注于長租公寓這樣的工程項目,前兩年您自己開了一家采用裝配式技術的家裝公司,目前公司情況如何?


向寵:一談裝修就談裝配式,這個是不對的,但是不能否認裝配式在改變裝修這個行業,當然裝配式不能代表將來所有的裝修應用場景。我們公司自2015年成立之初,就專注于裝配式內裝的整體解決方案。去年我們內部孵化了一個公司,向C端市場提供產品解決方案。其實是一個嘗試,到今天來看還是挺成功的。客戶滿意度非常高,大約50%的客戶都會把我們的方案推薦給有裝修需求的親朋好友。



裝配式的施工期限,以一個100平方米左右的兩房或三房為例,舊房改造所需工期在30-40天。除了客戶滿意度高、工期縮短之外,在環保方面也有自己的優勢。因此在特定的家裝應用場景,裝配式裝修一定是給客戶創造了價值,只要解決客戶痛點,它在未來一定有市場需求。


大部分人一談裝配式就完全的標準化,其實并不然。我們形容裝配式就像是樂高積木拼搭,樂高能夠呈現出千姿百態,裝配式自然也能夠營造出不同感受和風格的生活場景。當然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可以解決一大部分主流裝修市場需求,和中高端裝修市場的需求。


沈銘慈:接下來想問一下做裝配式企業的羅總,你們沒有進入家裝領域,是不是因為沒有到時候?


羅杰:大家好,我是圣伯雅的羅杰,我們的公司定位是裝配式內裝布品布件供應商。我贊同向總的發言,大家不希望住一模一樣房子,但是標準化是裝配式的一個特點,或者說是其中的一個標準,裝配式不是一個產品,它只是一種工藝。我們是希望用裝配式方式去做裝修,讓裝修變得更簡單。這是我們做裝配式的一個愿景,而并不是說讓所有的人都住上千篇一律的房子,扼殺了設計師的創造力和客戶對于個性化的追求,這樣肯定是走不遠的。



沈銘慈:問一下券商分析師劉老師,你覺得裝配式能和當下的家裝快速結合嗎?這個時機有沒有到?


劉佳昆:大家好,我是天風證券研究所的輕工業分析師劉佳昆,很榮幸能和各位前輩或同行一起來進行交流學習。站在企業的角度來看,盈利一定是創造價值,為在社會中創造價值是第一要務。這其中包括效率的提升,輸出產出的提升。從動態的角度看這個事情,確實對于公司未來發展和業績增長有比較大的幫助。



從靜態的角度去看,我非常同意其他幾位的觀點,在兼顧企業效率,盈利能力的同時,一定是要最大程度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只有這樣消費者才最終為這個產品進行買單。怎么做到企業效率提升,又能夠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的同時,其實這個過程必然是充滿荊棘和挑戰的,需要整個產業里優秀的企業家,專業人士,以及這個平臺的運營商共同克服困難,并合力完成這件事情。


沈銘慈:今天的討論是讓大家多去關注裝配式產業,當下的中國市場確實還需要時間教育,但看到裝配式在日本的發展現狀,讓我們可以期待一個特別美好的未來,可能因為有裝配式這樣的技術存在,將來我們的行業才有可能產生千億、萬億級的企業。


羅杰:我們進入家裝領域的原因,是因為現在裝配式往往是運用于公裝領域,我們為什么從墻面去入手,這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從我們的裝企來說,他們的接受度是怎么樣的,如果他們都不能接受的話,那C端能接受的可能性更低。


沈銘慈:感謝羅總的補充。當下大家覺得裝配式還沒有成熟的情況下,向總自己開了裝飾公司,這也是非常大膽的嘗試。第二個我們要討論的產品名字叫“被動房”,它通過排風設置,不論室外溫度是多少,在屋內不采用任何設備的情況下,室內溫度保持在21度,能耗只是傳統能耗的1/4。它和裝配式在公裝領域的應用都非常廣泛。被動房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下面請被動房專家錢總來分享一下。


錢文森:大家下午好,我來自北京中匯能宜居的錢文森,專門做被動房。簡單說,被動房是傳統的被動式的建筑,是通過被動房的設計理念,采用被動房的構造技術和專業化施工就能滿足室內的環境條件,比如溫度,濕度,空間的潔凈度,噪音指數,空氣質量等等,而這些恰恰都是家裝的痛點。通過這種設計改造之后的建筑不需要主動供熱等設備,就能滿足這些條件,這是我理解的被動房的定義。



沈銘慈:今天推“被動房”這個產品原因,第一是它符合目前國家的政策方向,第二是它作為一個新產品,有很高的利潤空間。裝企如果覺得當前的營收利潤不夠,可以嘗試這個產品。第三個問題想問一下在場的各位,你們覺得它跟家裝市場有沒有可能融合?


蕭愛華:上海世博會期間建了很多被動房,我是世博會的顧問團成員之一。中國人講究“風水”,也就是空間運動物理學。早在中國古代,已經開始做被動房設計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故宮,以及蘇州的拙政園。但是隨著文化的斷層之后,他們已經被漸漸淡忘了。它現在被冠以“被動房”這個名字,原理是空間運動物理學。這個房子今后在中國一定會非常盛行。


沈銘慈:感謝各位的分享,下面開始第三個話題,是關于設計師的問題,我想問問T6的曾總,對于T6的設計師來講,更看重銷售能力,還是設計能力,還是未來整裝快落地了,不需要設計能力了,研發的團隊才是真正做設計的。


曾令偉:說實話,整裝公司鮮有真正的設計。我相信所有的整裝公司一定會朝設計方向走。如果裝配式進入家裝公司,我建議先從電視背景墻、玄關等單品切入,這樣就有設計的元素在。三句話離不開設計,我們T6國際也是一個以設計個性化為主的裝企,我們對設計師的要求是很高的。目前大多數的設計師職能60%偏銷售,40%偏設計。目前來講,設計師一定要具備設計能力,也要具備營銷能力。


沈銘慈:因為每家企業的定位不一樣,對于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講,還是偏愛高性價比的產品,。


蕭愛華:大家一定要了解設計,設計能夠創造價值。真正的設計不是用材料堆砌而成的,該用最好的材料就一定會用最好的,不該多花錢的時候一定不會浪費,所以真正的設計師體現于“設計創造價值”。


沈銘慈:向總您之前也做設計,對于蕭老師這個說法,您有什么觀點?


向寵:我之前作為建筑設計師,在房地產公司做了十幾年的設計管理和產品管理的工作,我對設計的價值深有體會。今天談的范疇里面有兩個概念,第一,我們把裝修這個事怎么產品化,產業化。第二,裝修是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兩者可以結合的。


我最近去一些室內設計公司進行交流,感觸頗深。如何讓臺下更多年輕的朋友買得起設計大師的設計作品?這大概就是裝配式在未來能夠創造的價值,它只是實現裝修效果的技術手段,但產品設計中所蘊含的設計價值是永遠存在的。


沈銘慈:今天各位嘉賓各抒己見,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最后還有四分鐘,有請六位嘉賓圍繞后疫情下行業的發展,表達一下你們的觀點。從羅總開始。


羅杰:今年是一個特別的一年,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一年,在這一年里面,大家有更多的時間去靜下心來了解自己,細品人生。此時我們發現家是很重要的,也激發了對家居環境改善的想法。今年家裝企業疫后恢復的速度很快,在這期間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所以說后疫情時代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更多的是機遇。


向寵:我認為未來主流家裝市場應該是屬于老百姓的家裝市場。隨著工業化、數字化的進一步發展,給客戶提供的是便捷的、高性價比的個性化服務,客戶體驗感也會提升,未來可期。


錢文森:后疫情時代,會涌現出更多新材料和新技術。我覺得建筑還是以人為本,不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大概有90%的時間居住在建筑中。建筑不僅追求外在美,更要注重內在美的搭建,我覺得給客戶帶來雙美的價值才是最合適的價值。


曾令偉:對于裝企來說,疫情也是一個契機。疫情之后,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人們的消費理念都發生了改變。為了能夠更好服務客戶,我們要聚焦人才,提高服務專業度,把握發展先機,才能滿足后疫情時代客戶的真正需求。


蕭愛華:設計無處不在,我們無處不在,請關注齊家網與美國設計師聯盟戰略合作的齊家設享會,我們在那等你!


劉佳昆:總結為四個字:“分化”、“賦能”。前幾年隨著地產進入白銀時代,存量房空間非常大,因此不少小企業也嘗到了甜頭。但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小企業帶來了現金流等方面的巨大壓力,加速了行業分化。未來小企業需要抱團發展,甚至需要去依靠平臺或大企業進行賦能,以彌補自身在管理和生產方面的不足。




沈銘慈:感謝六位嘉賓的精彩發言,此次論壇到此就結束了,謝謝大家!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