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徐征:堅定數字化轉型戰略 在突破中實現新成長

 二維碼 20

輝煌“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藍圖即將展開。在“十四五”期間,建筑業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落到實處,關系著5000余萬建筑人的福祉,更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質量。開門問策、集思廣益,為做好“十四五”規劃貢獻智慧,是科學描繪未來發展藍圖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在國家提出加快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全面向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眾多建筑業企業的核心戰略。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建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征認為,隨著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驅動、綠色智能建筑巨大市場需求的驅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內在需要的驅動,人們更加期待建筑變成一個可感知、可閱讀的智慧空間。今后一個時期,數字化將深刻改變建筑業這個傳統產業。徐征表示,建筑業向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不僅僅需要有持續的技術開發與應用,還有幾個重要內涵。

  數字化轉型要重構管理流程

  徐征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通過數字化技術來統一管控標準,打通各種數據互聯互通接口,對獲取的基礎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和利用,從而優化流程、提高效率。從縱向看,需要從頂層設計打破數據圍墻,實現集團公司與子公司、工程公司、項目部的各類數據的流動;從橫向看,需要打造統一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務平臺。

  上海建工自2018年開始系統推進“i.SCG信息化工程”以來,在集團層面形成了“四個一”的建設格局:一朵云(云數據中心)、一對抓手(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和項目管理平臺)、一套技術標準(主數據管理系統、ESB企業服務總線、統一身份認證)、一系列功能性平臺(投資管理、業財稅一體化管理、核算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電商等)。在項目層面形成了以BIM模型為數據載體的精益建造協同管理平臺,涵蓋進度、質量、安全、技術、商務等,讓數據共享到業主和總包、專業分包、監理機構,極大提升了管理效率。

  數字化轉型要創新業務模式

  徐征認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來自業務需求。一方面是滿足業務需求,根據需求尋找技術成本與數據分析價值最佳結合點,滿足工程建造需要;另一方面是創造業務需求,為業主提供附加值服務,與業主共創經濟和社會價值。

  比如,針對醫院建筑專業機電系統繁多、運維難度大的現狀,根據上海市東方醫院需求,上海建工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基于BIM的智慧運維系統,實現在線報修服務管理,在醫院智慧運維領域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目前這套系統已為多家醫院提供運維服務。

  針對上海音樂廳文物建筑保護需求,上海建工在一年的修繕中,自主研發了國內首個基于5G+BIM的歷史建筑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平臺,對這座建于1930年的音樂廳進行了實景逆向建模,為歷史建筑健康安全監測、智慧運維管理等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在行業內尚屬首次,拓展了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等城市更新業務的發展空間。

  數字化轉型要革新企業文化

  徐征認為,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是提升工程師隊伍專注、跨界、包容的能力,打造一種以創新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的文化,把上海建工打造成一流的行業專家品牌形象。這種能力、文化和品牌形象越強,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能力就越強。

  在企業文化建設上,上海建工提出塑造獨特的“工程師氣質”,做到“實踐經驗與理論思維并重、能力深度和知識廣度并行、嚴謹謙虛與創新思變并舉”。上海建工鼓勵工程師在已有研發成果基礎上,以開放心態積極擁抱數字化技術,在國內率先啟動基于BIM和AI(人工智能)的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研發與應用。目前,上海建工這支參與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研發的隊伍有30多人,全部來自985高校,平均年齡28歲,有建筑信息技術、云計算等專業的博士,有CAE(計算機輔助工程)軟件設計開發、自動化、土木工程、軟件工程等專業的碩士,還有一批機電工程、機械工程、工程管理、美工設計等專業的學士,年輕的他們積極探索和深化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以跨界思維創新推進建筑業數字化轉型。

  建筑產業是個復雜系統,數字化轉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上海建工有國家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政策,有極為龐大和豐富的項目應用場景,有良好的數字化技術發展生態環境,因此,在數字化轉型中有信心和決心,也有耐心。”徐征表示。對于實施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徐征也提出了幾點想法。

  要堅定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徐征認為,數字化技術將是下一個“通用技術”。上海建工將在戰略上保持定力,做好人力、物力、財力長期持續投入的準備,持續提升數字化管理能級;在戰術上腳踏實地,打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服務平臺,在建筑產業鏈細分領域的數字化轉型上做到領先、有競爭力。

  要堅定推進建筑工業化。徐征認為,工業化和數字化協同、融合發展是基礎。上海建工將在已有的探索和實踐上,從3個維度持續推進:一是大力發展EPC(設計+采購+施工)、EPCO(設計+采購+施工+運維)模式,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和運維服務的價值最大化;二是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以數字技術推進預制構件、模塊化集成結構的智能生產,打通設計、施工現場,提高建造效率;三是大力研發和應用企業級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目前上海建工搭建了基礎數據采集平臺層、云基礎設施平臺層、大數據基礎智能分析和預測平臺層、應用平臺層4個層面的工業互聯網構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和應用雖然還處于初級階段,但研發的人工算法已申請30多項發明專利(授權10項)。

  要堅定打造共生的數字化轉型商業生態圈。徐征認為,當前以分工為特征的工業化時代,又在進入一個以共生為特征的數字化時代。單個建筑業企業不可能獨自包攬數字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需要業務驅動、技術支撐、產業協同、政策支持、企業家意志5個關鍵因素的支撐,共同構成共生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商業生態圈,實現投資商、承包商、分包商、設備和材料供應商、信息技術提供商在生態圈內共創、共贏,使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上的所有參與者一起成長,成為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增長共同體。

  要堅定培養數字化創新型復合人才。徐征認為,建筑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潛力巨大,能夠將建筑設計施工運維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型復合人才缺口很大,培養跨界人才迫在眉睫。目前,上海建工通過引進建筑信息技術、工業軟件設計等多個相關領域的高端人才,安排在項目一線開展工程數字化技術研究與實踐,并不斷探索多種培養機制,提升專業技術與項目現場場景應用相結合能力。

  要堅定培育建筑服務商文化。徐征說:“如果把建筑視為產品,那么它就存在需求分析、產品設計、產品制造、質量檢驗、交付使用、維修保養、更新升級等不同階段,要從‘血戰的紅海’中突出重圍,就要從‘賣產品’轉向‘賣服務’。數字化轉型為提升建筑產品服務指明了方向,誰的服務價值高、服務能力強,誰才能進入‘廣闊的藍海’。因此,培育服務文化尤為重要。”徐征表示,上海建工近年來積極從“工程承包商”向“建造服務商”轉型,積極培育以服務創造新市場、以服務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以服務提升品牌高度的服務商文化。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等建筑運維市場中,開發數字化的設施設備智慧運維服務平臺,在西湖大學等重大工程、在上海桃浦603地塊土壤修復等環境工程新業務市場中,打造數字化的智慧工地,在新的市場空間中,獲得了新發展。

  來源:中國建設報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