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成就遼寧“十三五”建設發展

 二維碼 12

“十三五”時期,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應對新挑戰,搶抓機遇,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順利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遼寧振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

住房事業發展有新成就


以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為主要目標,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不斷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保持了全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十三五”期間,房地產開發投資1.25萬億元,銷售面積1.83億平方米,銷售額1.31萬億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32平方米。


一是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分類指導、一城一策,建立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指導各地全面落實城市主體責任、編制住房發展規劃。省政府組建全省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印發《關于推動構建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措施,開展房地產市場秩序整頓,建立“四房”網簽系統,加強預警監測,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


二是住房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建立由棚改安置房等產權型保障房和公租房等租賃型保障房構成的住房保障體系,多層次、多渠道滿足各類困難群體的住房需求,截至2019年年底,城鎮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23%。實施棚改32.59萬套,完成115個早期棚改小區維修改造。培育房屋租賃企業32家,經營租賃住房50136套。利用項目“超市”為各地停建或閑置項目和有意向的投資機構搭建對接平臺,盤活項目89個。歸集住房公積金3511億元,比“十二五”同期增長37%。


三是物業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修訂《遼寧省物業管理條例》,建立遼寧省物業管理服務平臺,編制《遼寧省住宅物業星級服務標準》,逐步推行采用電子認證、數字身份證、人臉識別、信用積分等方式,建立居民數字化檔案,建設智慧物業。提高物業管理小區覆蓋面,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成立業主委員會、選聘物業服務企業,實現老舊小區改造后物業管理全覆蓋。


四是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推進。以2000年前建成的住宅小區為重點,以改造提升為抓手,統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海綿城市建設等,切實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2019年計劃改造的459個小區已全部竣工,2020年計劃改造的894個小區已全部開工。成立工作專班,廳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帶隊,對已開工項目進行暗訪,推進問題解決,推動加快進度。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協議,推動開發性金融支持改造,對納入計劃的老舊小區,提供大額、中長期融資等專項貸款支持。


堅持助力脫貧攻堅

村鎮建設改造有新面貌


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歷史文化名鎮和村落保護,困難群眾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一是全面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2016年以來,累計改造農村危房13.99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18萬戶。成立了由廳領導帶隊的4個掛牌督戰組,對各市特別是有建檔立卡貧困戶改造任務的市,采取不打招呼、隨機入戶的方式開展了三輪實地督導,共實地指導23個縣74個村700余戶,推動全省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


二是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處置體系,共投入1.5億元支持各市鄉鎮垃圾中轉站和鄉鎮垃圾填埋場建設,提高垃圾中轉和處置能力。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8.6%行政村、96.7%自然村組,93%的行政村實施了生活垃圾分類,981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全部完成整治。


三是宜居示范鄉鎮工程和特色鄉鎮蓬勃發展。全省現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4個、中國傳統村落30個。100個宜居示范鄉、10000個宜居達標村、130個村鎮被評為特色名鎮、名村,有效保護了一大批傳統村落的鄉村風貌和鄉土人情。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建筑業發展有新成果


加快推進建筑業改革發展,堅持轉型為綱、項目為王,全力以赴抓項目穩投資增動能,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建筑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一是建筑業總產值穩步增長。全省建筑業總產值在“十二五”末基礎上每年增長7%左右,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增幅與全省GDP增速持平。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8萬億元,實現建筑業增加值9000億元,占GDP比重保持在6%以上。出臺《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推進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優化建筑業市場環境和營商環境、加強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強化隊伍建設、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提出促進遼寧省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具體舉措。


二是裝配式建筑不斷壯大。全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逐年提高,2018、2019、2020年,全省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分別達到10.5%、12.7%和17%。出臺《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遼寧省裝配式建筑中長期發展規劃(2019年~2025年)》。全省現有裝配式部品部件生產企業88家、生產線149條,沈陽、大連被評為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大連三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被評為國家裝配式建筑范例產業基地,沈陽兆寰現代建筑構件有限公司等37家企業被評為省裝配式建筑范例產業基地。


三是綠色建筑持續推進。頒布實施《遼寧省綠色建筑條例》,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83.6%,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達4073萬平方米,全省新建建筑設計和驗收階段執行建筑節能標準比例均達到100%。建立省級建設科技專家庫和項目庫,已入庫專家共涉及34個專業590人。加強“四新”技術推廣,“十三五”期間共推廣407家企業新技術新產品28類、586項。


四是建筑業企業健康發展。培養“高精尖”企業,積極幫助企業提升資質等級,增加資質內容,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全省現有建筑業企業1.3萬家,較“十二五”期間增加0.35萬家。其中特級13家、一級1000家。開辟企業“走出去”綠色通道,“十三五”期間遼寧省企業在省外完成建筑業產值3800億元,占全省建筑業總產值26%。開展全省清理規范工程建設領域保證金工作,共返還保證金17118萬元,其中清理違法違規收取保證金31萬元,清理逾期未返還和超額收取保留保證金17087萬元,對推動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城市建設管理有新成效


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質。


一是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供水、排水、供熱、供氣等管網改造1664公里,城市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比例達44.7%,累計建成并達到海綿城市標準80.9平方公里。莊河市被列入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并完成項目建設。


二是城市道路交通設施逐步完善。推進城市道路新建與改造,持續優化城市路網結構,與省公安廳、交通運輸廳聯合下發《關于加強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指導意見》,增強道路交通綜合承載能力。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人均道路面積達15平方米,沈陽、大連共投入軌道交通線路14條、運營總里程358.14公里。開展城市人行道和自行車道建設試點,完善城市步行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改善城市綠色出行環境。


三是冬季城市供暖大幅增強。2017至今共拆除20噸以下燃煤供暖小鍋爐894臺,全省縣級以上建成區10噸及以下燃煤供熱鍋爐已全部淘汰(拆除)。積極推進智慧供熱監管體系建設,沈陽市投入1600萬元打造供熱智慧監管平臺,實現了對122家供熱企業、201座熱源廠、2466座換熱站運行參數和1700多戶“臨邊”“臨頂”以及末端區域用戶室溫的在線監測,為全省推進智慧監管樹立了標桿。


四是城鎮污水處理及市政排水管網全面發力。編制《遼寧省貫徹落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委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重點任務》,開展全省污水處理廠考核工作。2016年以來,共新增縣級以上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23座,新增排水管網2200公里。累計完成56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6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達標改造。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8.17%,遼寧省7個缺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20%以上。


五是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效果明顯。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全面加強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全省70條城市黑臭水體已全部通過省級檢驗評估,50條已實現長治久清,獲得國家資金支持13億元。


六是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扎實開展。近2.5萬個居民小區、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已開展垃圾分類,地級市、縣城區實現公共機構分類全覆蓋。全省建成并運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7個,日處理能力1.11萬噸;在建項目13個,計劃投資87.09億元,建成后日處理能力1.57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6.94%,沈陽、大連居民垃圾分類覆蓋率分別達到88.69%、94.41%,沈陽、大連、盤錦完成垃圾分類地方立法。


七是園林綠化建設品質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1665公頃(建成區),新增公園綠地面積1650公頃,新增城市公園124個。到2019年,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8.3%、11.98平方米,鞍山、盤錦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八是“廁所革命”全面推進。以省政府名義出臺《遼寧省推進“廁所革命”實施方案(2018~2020年)》,組織開發“找廁所”平臺,已錄入11737座公廁和內廁開放信息,完成城市新建改造公廁2389座、新增內廁開放3965座,實現建成區每平方公里4.1座公廁,解決百姓“如廁難”問題。


九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繼續推進。弘揚歷史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優化整合旅游環境資源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全省現有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已批復歷史文化街區14條,公布歷史建筑372處(592棟),為遼寧歷史文脈傳承奠定了基礎。遼陽市于2020年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連、朝陽全面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省級及以上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申報工作和設市城市歷史建筑公布工作均實現了100%全覆蓋,城市歷史遺存和傳統文化保護得到持續改善。


十是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按照“強基礎、轉作風、樹形象”有關要求,加強各地城市管理執法部門黨的建設、隊伍能力建設、法治建設和作風紀律建設,規范執法行為,不斷提高城管執法人員能力素質和管理服務水平。完善數字城管平臺功能建設,提升城管執法工作智慧化、精細化水平,推進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對市級平臺聯網工作的技術指導和工作調度,沈陽、大連等7個市已完成與國家平臺的聯網工作。


堅持優化營商環境

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改革有新突破


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將壓減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落到實處,補齊政策短板,市場化、法制化、便利化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再造政務服務流程,推行“容缺辦理”“告知承諾”;加快推進“一網通辦”,政務事項全部進廳,審批事項全程網辦,推廣使用電子證照,提升供水供氣供熱和公積金便民服務水平,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便捷高效;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共取消和下放行政職權32項,行政審批事項減少45%,建筑業資質審批時間壓縮至20天,進一步縮短了企業辦事時限;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行政執法實現“三項制度”全覆蓋;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法治氛圍。


二是推進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指導各市進一步厘清工作職責,理順管理體制,完善執法裝備保障。印發《城市管理執法裝備配備指導標準(試行)》的通知,推進完善執法裝備配備保障。同時,就完善執法方式、明確職責范圍、下移執法重心、改善協管人員待遇等方面與各市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進行溝通協調。


三是抓好消防設計審查承接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管理暫行管理規定》,按月統計全省消防設計審查驗收工作情況。組織編制并發布實施《遼寧省特殊建設工程施工圖消防設計審查要點(暫行)》,進一步明確了審查內容,統一了審查標準。通過云系統組織省、市、縣三級開展線上《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驗收工作細則》和《建設工程消防設計審查、消防驗收、備案和抽查文書》業務培訓,消防設計審查驗收工作運行平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迅速部署、高位推動,主要領導帶頭,多次赴一線調研指導,統籌抓好廳機關、全系統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推進復工復產。


一是全面發動,組織全系統參與疫情防控。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67家公共供水企業、1364家燃氣企業、591家供熱企業積極參與疫情防控服務保障工作,對醫療機構、隔離區等地重點部署、加強監督調度,有效保障全省城市生命線穩定正常運行。


二是強化服務,助力全社會抗擊疫情。在年初供暖期,群眾通過“8890供暖直通車”反映供暖問題43404件,較去年同期下降56.08%。全省各級供暖部門回復群眾訴求43379件,反饋率99.94%,群眾滿意率97.44%。鞍山、撫順、鐵嶺市分別延長供暖期6天、14天、7天,圓滿完成供暖運行保障工作。同時全省10萬名環衛工人投身疫情防控工作,日均清運城市生活垃圾2.5萬噸,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建成并運行生活垃圾焚燒廠7座,疫情防控期間累計焚燒處理生活源廢棄口罩64.4噸。9518家物業服務企業23.6萬名員工積極履行工作職責,筑牢疫情防控“安全網”。


三是制定扶持政策,促進企業復工復產。相繼制定40條措施,支持企業在確保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的前提下,盡快實現開復工。為3540家企業辦理住房公積金緩繳業務,涉及繳存職工40萬人,累計緩繳金額16億元,4.5萬筆個人住房貸款、涉及本金1.2億元不作逾期處理,有效落實階段性公積金支持政策。對與疫情防控有關的建設項目,在辦理施工許可手續時,堅持特事特辦,實行“容缺辦理”。(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廳長 魏舉峰)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