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紹興市市場監管局以“三強”融合發展 推動“四大質量”全面提升 二維碼
5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市局高度重視質量工作,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質量提升行動,通過質量、標準、品牌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服務業、建筑業、生態環境全面提升,為打造“重要窗口”紹興風景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深耕質量,提升供給側質量水平 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聚焦產品、服務、工程、環境四大領域,不斷提升紹興的產品品質、服務品質、建筑品質和環境品質。 一是制造業質量穩中有升。圍繞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兩手抓,全面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形成了協調互補、良性發展的新格局。2020年,紹興規上工業增加值超1500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7.1%,規上工業總產值超7200億元,“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6.8%。全市數字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排名兩年“連升四位”,產業數字化指數兩年“連跳八級”,分別居全省第六和第二。上市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60家提高到2020年的83家,居全國同級別地級市第3位,“十三五”以來累計升規企業3044家。加快建設紹興科創大走廊、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研發飛地等創新平臺“矩陣”,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166.5億元,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2.54%,位居全省第四。 二是服務業質量持續提升。圍繞品質發展、融合發展、開放發展,大力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出臺《加快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推進服務業“畝均論英雄”改革,全面推進區、縣(市)服務業企業“畝產效益”綜合評價,開展服務業重點行業畝均領跑者遴選;推進國家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國家級和省級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試點、省級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等改革試點工作。“十三五”以來,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7%,服務業增加值規模2020年達到3070億元,位列全省第四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1.2%,較2015年提升7個百分點,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推動力量。服務業成為全市主要稅收來源,2020年全市服務業稅收收入達428億元,占總稅收比重達55.6%,比2015年提高10.5個百分點。服務業勞動生產率從2015年的15.9萬元/人提高到22.6萬元/人。 三是建筑業質量繼續領跑。圍繞“智慧化、數字化、綠色化、工業化”的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十三五”期間,建筑業累計實現產值達31584.12億元,占全省的25.9%左右,較“十二五”期間增加15.5%,累計實現稅收收入599.83億元。到2020年,全市擁有建筑企業2063家,其中特級資質企業20家,一級資質企業147家,行業規模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前茅。全市建成現代化產業基地36家,累計完成裝配式建筑3000余萬方,全裝修住宅1824萬方,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24.7%,已初步形成完整的建筑產業現代化產業鏈,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首批“國家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四是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圍繞治水、治氣、清廢,開展“五水共治”“五氣合治”“無廢城市”創建等工作,“十三五”期間紹興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均為優秀,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得分“六連升”,躍居全省第四位。2020年,紹興城市PM2.5濃度28微克/立方米,比“十二五”期末下降50%,AQI優良天數比例達90.7%,比“十二五”期末增加16.2個百分點;全市7個國考、21個省考、128個市考斷面Ⅰ~Ⅲ類水比例和達標率提升至100%,并成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二、厚植標準,激發“標準化+”效應 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有效發揮標準化在質量提升過程中的基礎性、引領性、戰略性作用, 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標準支撐。 一是聚焦產業發展。不斷優化標準供給體系,積極鼓勵企業將新產品、新技術轉化為標準,搶占標準新高地,全市累計參與制訂國際標準40項、國家標準1059項、行業標準902項,獲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13項,被認定為國家、省級企業標準“領跑者”15項。推動政府質量獎企業、行業龍頭企業、行業“隱形”冠軍企業制訂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品字標浙江制造”標準,全市已累計主導制訂“品字標浙江制造”標準185項。以“全國百城千業萬企對標達標提升專項行動”為抓手,鼓勵引導企業轉化先進適用國際標準,制定、實施先進技術標準,累計658家企業參與此項對標活動,制訂技術方案54個,發布對標結果1049項。 二是聚焦基層治理。全面夯實政務服務標準化基礎,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打造“最多跑一次”示范版,制訂出臺《關于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方案》,在全省率先發布《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工作規范》,完成市、縣、鄉鎮三級“一章受理、受辦分離”改革,基本實現服務標準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推進社會穩定“三色”預警管理服務標準化,提高平安維穩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優化人民調解標準化體系建設,累計制定各類標準315項,逐步呈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三是聚焦生態保護。在全省率先構建具有紹興特色的河(湖)長制省級標準化體系,累計制定河長制、湖長制、V類水驗收等標準147項,有力推動紹興地區剿滅劣V類水,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河(湖)長制工作提供 “紹興樣板”。 三、細作品牌,賦能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品牌戰略,以品牌建設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迭代升級,引領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是推動各級質量獎創建。作為全省最早設立“市長質量獎”和實現各區、縣(市)及開發區政府質量獎全覆蓋的城市,紹興市共有4家企業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居全省第一位;6家企業獲省政府質量獎,居全省第二位,紹興市政府榮獲省政府質量獎首屆“組織獎”;45家企業獲“紹興市市長質量獎”、237家企業獲縣級政府質量獎。 二是推動質量創優奪杯。到2020年止,紹興市累計獲得“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等國家級優質工程獎項12個,“錢江杯”、“白玉蘭杯”等省級優質工程獎項195個,實現“騰籠換鳥”八連冠,擁有省級雄鷹企業11家,省級隱形冠軍企業17家,隱形冠軍培育企業36家,專精特新企業1240家,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連續五年奪得“五水共治”“大禹鼎”。 三是打造“品字標”品牌。不斷加強“品字標”品牌建設工作,以“浙江制造”品牌產品,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全市累計有122家企業的195項產品獲得“品字標”授權。此外,扎實推進“品字標”貼標亮標工作,采用分類管理分步推進的方式,深入企業摸排,根據產業及產品特點制定企業個性化貼標亮標計劃,已基本實現“品字標”企業貼標亮標全覆蓋。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