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廣東惠州市綠色建筑面積突破1億平方米

 二維碼 9

近年來,惠州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今年的《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著力打造綠色低碳之城,把節能降耗落實到產業發展、城市運行各個環節。建筑作為城市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景之一,能否高效實現節能減排降耗無疑是關鍵。


作為建筑節能的主要途徑,綠色建筑工作在惠州取得快速發展。據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當前,全市共計完成綠色建筑標識評價面積10170.2萬平方米,新增建成綠色建筑面積突破4500萬平方米。


“覆綠”面積迅速增加并不意味著城市綠色建筑節能工作的高質量發展。高星級標識項目不多、運行標識項目較少的困局仍在,如何破局?新版《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正式施行,該項工作迎來新契機。隨著全市綠色建筑行業規劃和全流程監管體系搭建,惠州建筑節能工作邁開了高質量發展的腳步。


綠色建筑超1億平方米運行標識項目僅53萬平方米


隨著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不斷發展,綠色低碳漸成社會各界共識。惠州提出打造綠色低碳之城,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和能耗“雙控”政策,把節能降耗落實到產業發展、城市運行各個環節。


在路徑的選擇上,惠州明確要求全面推行綠色建筑,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70%。對比這一建設目標,事實上,惠州綠色建筑工作已悄然走到了前頭。


這項工作的開展,惠州早于2012年左右便已起步,依托政府公用建筑和保障房等建筑的落地實施,在“十二五”期間共計完成綠色建筑211萬平方米。隨著2016年獲得一星標識評價權限,該項工作在“十三五”實現井噴,年完成綠色建筑面積規模呈現出幾何式增長。


據惠州市住建局科教科統計數據,在“十三五”期間,5年間全市年完成綠色建筑面積分別為270多萬平方米、690多萬平方米、1800多萬平方米、1550多萬平方米和4900多萬平方米,共計達9300萬平方米的規模。疊加今年一季度完成的3批次綠色建筑74項目691.6萬平方米,全市完成綠色建筑標識評價面積規模已超過1億平方米規模,達10170.2萬平方米。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新增綠色建筑面積突破4500萬平方米。其中,2020年全市城鎮新增竣工綠色建筑面積1828萬平方米,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82%,使得惠州新增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由“十二五”末的3.5%提高至82%。


對比《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任務目標,當前惠州綠色建筑工作的推進無疑處在高位良性的發展進程中,然而若結合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惠州綠色建筑運行項目不多、高星標識較少的局面,成為該項工作高質量發展最大的阻礙。


數據顯示,在當前全市取得綠色建筑標識建筑面積破1億平方米規模的背景下,當前全市高星級綠色建筑標識面積僅有702萬平方米,占比規模不足10%。另有華潤大學、龍光城商業中心等7個項目取得綠色建筑運行標識,共計面積為53萬平方米。


18個示范項目獲獎1011萬元樹標立桿引行業提質發展


“綠色建筑設計標識只是確保建筑樓體按要求實施,綠色效能要真正發揮,只有各項綠色設計真正落實運行才有意義。”惠州市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協會會長梁志華介紹,綠色建筑工作也處在不斷的優化完善過程中,“十三五”時期完成了擴面機制的建立,進入“十四五”,提質將成為工作核心。


梳理惠州綠色建筑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到,從最開始政府公用建筑助力完成綠建任務,到逐步完善行業規劃標準,建立起有序建筑竣工備案并聯驗收機制,再到取得綠色建筑標識評價權限,完成綠色建筑規劃、監管、認證整個體系的搭建,綠色建筑工作運行督促機制基本形成。


如何推動高星級和運行標識項目的增加?某行業知情人士直言,不同于入門級的一星標識納入項目設計審查和工程竣工驗收,高星標準有賴于企業的自主,而運行標識的取得同樣如此,開發企業完成銷售交易、建成交付后也將難以保障。


“無論是高星標識還是運行標識,對于建設單位而言都意味著建設成本和投入的增加。”該知情人士表示,這就是當前工作所面臨的困局,從商業市場的邏輯來看,企業投資開發是如何用更少的投入獲取更多的利潤、更好的回報。


梁志華坦言,讓企業投入更多的成本建售價同樣的房子,讓企業在建成銷售完畢后再讓投入資金進行運行,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


如何助力工作提質發展?記者注意到,惠州逐步完成搭建的行業嘉獎機制是有益的探索。


2020年8月,惠州2020年度省、市兩級綠色建筑專項資金獎勵示范項目名單公布。全市5個項目入選2020年度廣東省綠色循環與節能降耗資金獎勵示范項目,3項目入選2020年度惠州市綠色建筑示范項目名單,共計安排535萬元資金進行嘉獎。另據統計,自2017年開始實施嘉獎以來,全市已共有18個綠色建筑項目獲得省、市兩級專項資金獎勵1011萬元。


“一方面是通過嘉獎刺激企業的參與熱情,另一方面則是樹桿立標,為行業樹立標桿,引導行業向上向好發展。”市住建局科技教育科科長練曉旋介紹,綠色建筑是發展的趨勢,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做好嘉獎,樹立模范,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切實讓綠色建筑發揮綠色效能,優化市民的居住體驗。


全流程監管促綠色標準落到實處優化居住體驗引導市場用腳投票


隨著《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綠色建筑工作要求,惠州綠色建筑提質運行面臨著有利的契機。


記者注意到,隨著國家住建部2019年3月印發的新一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于2019年8月1日實施,廣東各省市細化標準迅速落實。經過一年多的時間,自2021年1月1日起,《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正式施行。


對比既有條例標準,當前實施的行業指導標準最大的變化集中于評價標識體系的改變。根據新的條例標準要求,未來綠色建筑將不再有設計標識和運行標識的區分,綠色建筑評價在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后進行,聚焦綠色建筑的運行,確保建筑項目綠色效能的有效發揮。


“今年幾批次的綠色建筑設計標識評價都是去年完成入庫的申請項目,完成以后就只有運行標識評價了。”市勘察設計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對于這項工作的實施影響重大,對于綠色建筑的真正提質發展無疑意義非凡。


該負責人坦言,企業往往會選擇最便捷的路,但現在只有按規則這條路了,能督促企業將綠色建筑運行納入到開發成本測算體系中。“綠色建筑工作短期壓力顯然會增大,但行業習慣了這一標準就好了。”


聚焦到落地層面,惠州市住建局陸續發布《關于貫徹落實〈廣東省綠色建筑條例〉》的通知》《關于嚴格開展綠色建筑建設工作的通知》,明確綠色建筑從設計到銷售的全流程管控。從項目設計單位、施工圖設計審查、施工、監理、竣工驗收,以及房屋銷售和物業服務等每一個環節均作出細化要求,確保綠色建筑按照規劃約定要求標準實施。


延伸到各縣區,實施環節則進一步細化指引。以惠陽為例,該區住建部門當前下發《關于推進我區綠色建筑發展的通知》,細化和重申全市要求,針對《惠州市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約定的區域內各鎮街建筑標準,明確各指引區的建設要求。如在惠州南站新城(綠色生態城區引導區)要求新建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達30%。


“結合相關標準嚴格監管流程,推動既定的設計標準落地,確保真正發揮綠色功能,優化城市生活。”惠州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謝偉藝介紹,建筑項目的最終目的是與人類活動相融合,綠色建筑更是如此。有效發揮綠色效能,節能減排,讓市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切實感受到舒適,更加愉悅和更有獲得感才是綠色建筑的真諦。


謝偉藝同時指出,綠色建筑要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政策引導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市場的認可。他表示,接下來將探索多渠道優化和展示綠色建筑對于居住體驗感的營造,讓市民切實感知綠色建筑帶來的改變和美好,選擇高品質的綠色建筑產品,真正實現從市場層面推動企業開發水平的提高,助力惠州建設更加幸福的國內一流城市。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