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中國建筑業協會副會長吳慧娟:補短板鍛長板筑底板 鞏固提升建筑業支柱地位

 二維碼 4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構筑新發展格局中起著重要作用。

  “作為支柱產業,建筑業有支柱性產業的貢獻,但支柱性產業的地位不高。這就需要補短板鍛長板筑底板,不斷增強行業競爭力,提振行業信心。”中國建筑業協會副會長吳慧娟說。

  配好“硬件”優化“軟件”

  促進建筑品質提升

  建筑業是傳統產業,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長期處于主導地位,至今仍難以擺脫“勞動密集型”的標簽。近年來,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強化建筑業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鞏固支柱產業地位、打造‘中國建造’品牌含金量的關鍵在于配好‘硬件’、優化‘軟件’。”吳慧娟所說的“硬件”是指生產的建造技術和生產的方式方法,“軟件”則是指管理模式與監管方式。在吳慧娟看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國擘畫了發展新圖景,也對建筑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期間,要構建發展新格局、提升建筑品質,一是要加快生產建造的變革,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推進數字技術與建筑業融合發展。二是加快管理方式變革,改變粗放型發展模式,實現項目管理精細化、企業管理集約化,走“以品質創造品牌、以管理獲取利潤”的發展道路。三是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一方面要培養懂管理、懂業務、懂技術的專業與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解決建筑農民工身份歸屬問題,加快產業工人隊伍建設。

  “我們的目標是建造高品質工程,只要能實現這個目標就是好的方式。”吳慧娟強調,當前建筑業管理的模式可以更開放。在她看來,從施工總承包到工程總承包,其意義不僅僅在于項目組織實施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通過管理集成效率的變革,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質量和效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工程總承包也有不同的模式,不能強求千篇一律。不管是何種模式,能實現提質增效的就是好模式。”

  以核心競爭力

  構筑競爭壁壘

  資質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通行證”。此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大幅壓減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并加強監管。

  “只有政府簡政放權,才能釋放企業活力。”吳慧娟坦言,目前,政府對某些領域依然管得過多、過細。這種管理模式,不僅加大了市場交易成本,導致產業創新不足,而且管理效果并不明顯,存在事中事后監管乏力的現象。比如政府將資質作為管理手段,本意是為公共安全、公眾利益設置的市場基本準入門檻,但在現實中,資質過多過繁,形成政府為企業背書的怪象,沒有很好地發揮出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出臺,逐步取消不必要的資質認定,可以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使有實力、有能力、有信用的企業,突破限制,進入良性競爭,從而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營造更好的環境。

  “實行審批承諾制提高審批效率、加快完善信用體系等相關配套制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等,這些舉措都有助于企業從圍著政府資質轉,轉向圍著市場、信譽、技術、質量轉。”吳慧娟表示,資質不是企業的壁壘,要打造和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最有效的競爭壁壘。她強調,資質橫向打通后,行業競爭將更為激烈,企業要減少同質化競爭,跳出低成本競爭的誤區。“這將是一個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的過程。企業需要找準自身定位,制定發展戰略。”

  從“農民工兄弟”

  到“產業工人”

  中國建筑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顯示,今年上半年建筑業從業人數為4120.90萬人,比上年同期的4309.83萬人減少了188.93萬人。近200萬名建筑業從業人員的“出走”,使得“用工荒”問題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展現出建筑業人才發展的困境。 

  “當前,我國建筑業一線從業人員老齡化、用工短缺等問題依舊突出,這與建筑業邁向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步伐極不匹配,無法滿足建筑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需求。”吳慧娟表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將建筑工人從“農民工兄弟”變為高素質的“專業產業工人”,打造技術精湛的產業工人群體。此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指導意見》,為建設一支新時代高素質建筑產業工人隊伍規劃了路徑。吳慧娟表示,中國建筑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的力度,進一步實現精細化管理,更需要有大量訓練有素的技術型產業工人。

  “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建筑工人來制造,要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保障工人權益,提升工人地位。”吳慧娟表示,政策支撐下,落地才是關鍵。“農民工兄弟”變為高素質的“專業產業工人”,重點在于技能培訓。當前很多工人不知道學什么、去哪學。建筑業企業則是不敢投入、不敢培訓,擔心留不住。這就需要創新機制,讓大部分不能歸屬大型企業的農民工納入小微作業公司、專業公司,解決這些人的身份認同、培訓等一系列問題。打通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將產業工人的技能等級與收入掛鉤,建立技能導向的激勵機制,使符合條件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夠融入企業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行列。同時農民工權益應得到合法保障,全面推行建筑工人實名制、推行工程款支付擔保制度、落實勞動合同制度等,為建筑產業工人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撐。

  關于未來,吳慧娟表示,科技創新和人才將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大的企業更大更優更強,專業的企業更細更精更實。她期望建筑業企業能夠形成良好的生態而不是陷于同質化競爭,央企國企能夠加大與其他企業的合作力度,帶動中小企業共同發展。

  作者:馮路佳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