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效問題并存 仍需改革創新——BIM應用情況調研報告 二維碼
7
為深入了解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應用和發展情況,進一步助推建筑業轉型升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青年理論學習小組組成調研組,赴湖南省開展BIM應用和發展調研。調研采用“進車間、進工地、進會場,訪工人、訪專家、訪干部”的形式,先后赴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以及相關單位和項目進行調研。 BIM應用和發展成效 政府:多措并舉,當好“裁判員”和“服務員” 開展施工圖BIM審查試點。堅持標準先行,針對不同市場主體印發湖南省建筑信息模型審查系統模型交付標準、技術標準、數字化交付數據標準等多項標準規范。在全國首創數據兼容、可追溯的BIM智能化審查功能,建立基于規范條文拆解的計算機語言條文規則庫。明確審查上線、審查試點、審查流程、審查組織保障措施,全方位鼓勵企業參與審查試點。目前共有43家企業申請試點,試點工作穩步推進。 研發全國首個省級智能建造平臺。依托BIM等信息化、數字化技術,建設全省統一的“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智能建造管理和綜合服務平臺”,為打通裝配式建筑項目全流程BIM應用提供堅實基礎。 建立“行業協會學會+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人才培養機制。授牌湖南建工、中機國際等7個“湖南省BIM培訓基地”,并舉辦湖南省設計企業技術負責人培訓班等繼續教育,培訓企業BIM人才。對接全省土木建筑類院校,促進院校接軌行業發展動態,適應人才市場需求,改革課程體系,開展BIM學校教育。 謀劃“十四五”BIM技術發展藍圖。推進BIM正向設計、智能化審查、報建審批,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建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I)、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圍繞“AI設計與審查”等共性課題開展合作攻關,突破技術瓶頸。加快成果轉化應用,推進BIM技術與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工程總承包的融合發展。 企業:立足自身優勢,做好“運動員” 做好“BIM+新技術”,形成技術集成,發揮1+1>2的作用。如湖南建工依托“BIM+物聯網技術”,自主研發AOPS數字化交付與運維管理平臺,實現建筑資產數字化移交和建筑能耗、設備維護保養等智能化管控。 做好“BIM+應用場景”,以供給拓展需求,以需求激發供給。如某企業基于BIM平臺研發裝配式建筑設計軟件PCMakerI,在三維模式下實現模型創建、構件設計、裝配式檢查等功能,為設計、生產、施工、運維等提供準確信息;某企業除民用建筑領域外,不斷開拓工業建筑、市政基礎設施等領域BIM應用場景,取得積極進展。 組織、參與BIM交流活動。企業積極組織各類BIM講座、行業沙龍,聯合舉辦湖南省BIM高峰論壇,邀請資深專家開展專題演講,為加強企業和從業人員之間的技術交流合作,傳播BIM技術應用前沿動態提供重要平臺。積極參加歷屆湖南省裝配式建筑與工程技術博覽會,并連續同期舉辦BIM技術應用與建筑工業化論壇,展示BIM最新成果,助推BIM創新發展。 開展技能比武,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積極參加湖南省BIM技術應用大賽和BIM技能競賽,切磋技藝、交流經驗,獲獎優秀項目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激發學習應用BIM技術的熱情,BIM應用水平不斷提高。 BIM應用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BIM本身缺少“軟實力” 目前BIM軟件設計深度與我國現行施工圖出圖深度、出圖習慣及相關圖形表達方式存在較大差異,設計人員工作量因此明顯增加。BIM軟件及相關二次開發軟件種類繁多,不同軟件之間存在數據壁壘,限制交互協同轉換,產生應用障礙,造成資源浪費。 BIM發展缺少“硬支撐” BIM取費困難,BIM取費未列入造價科目,導致部分項目,尤其是國有投資項目的BIM應用費用無出處。BIM模型未實現法定化,以BIM模型進行交付、備案、存檔缺少上位政策支持。BIM配套標準跟不上,BIM三維模型的制圖標準不完善,出圖效率和質量受限,審查標準不完善,智能化審查規范條文拆解工作量大。 BIM應用主體有“心結” 建設單位應用BIM的積極性不高。當前BIM技術仍是新生事物,未形成規模化應用,建設單位短時間內難以獲取相關技術在提升工程質量、節省工程總投資等方面的優勢。 部分設計單位對應用BIM存在抵觸情緒。現階段設計單位使用BIM設計時,需分別出具二維圖紙和三維模型,工作量相應增加,但設計周期及費用未作增加,設計單位積極性受影響。 從業人員仍在適應BIM。BIM是較為復雜的新型信息技術,從業人員中部分老員工使用新技術意愿不足,新員工學習能力強但專業能力和經驗不足,培訓難度大。 BIM在研發與應用中存在“山頭主義” BIM應用全生命周期未打通。設計、施工、運維相互分離,不同階段BIM應用程度不同,模型關注點不同,建模方式不同,模型精度不同,命名規則和表達方式不同,影響全過程集成,降低應用效能。 研發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全產業鏈企業多憑借自身優勢各自建立技術研發體系,企業之間難以在共有平臺實現數據共享。 推進BIM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的建議 以創新為驅動,吹響關鍵技術研發的“沖鋒號” 加快引導BIM設計軟件研發。提升軟件設計深度與我國現行施工圖出圖深度、出圖習慣及相關圖形表達方式的匹配度。結合規劃建設管理需求,實現BIM數字化報建審批。 建立行業統一的BIM數據編碼和交換標準。打通不同企業之間、企業不同項目之間、項目不同建設階段之間BIM數據共享的“中梗阻”,增強數據互聯互通和專業協同,推進BIM技術的一體化集成應用。 擴充基于BIM的標準化部品部件庫。推進建筑部品集成化和構件、部品部件的認證工作,進一步實現以構件、部品為基礎的全產業鏈信息互聯互通和交互共享。 積極與高新科技企業合作,探索AI拆解、識別規范條文及區塊鏈應用,有效解決智能化審查規范條文拆解工作量大等問題。 以改革為保障,鋪設技術發展的“新階梯” 將BIM取費列入造價科目。在國有資金投資等項目中設立BIM應用專項經費,解決工作量增加報價不增加、報價增加無依據等問題。加強BIM標準制定工作。出臺更加精細的制圖、審圖、交付標準及相關技術文件編制深度要點。明確BIM模型法定性。盡快制定出臺相關政策,為BIM模型的交付、應用、備案、歸檔提供法律依據。 以應用為引領,擴大新技術的“用武之地” 引導“BIM+新技術”的研發及成果轉化應用。推進BIM和各類新技術綜合集成,使BIM獲得更強生命力和應用價值。推動BIM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以裝配式建筑為抓手,發揮全流程一體化、精細化優勢,推進新技術應用。增加BIM應用場景。除民用建筑領域外,不斷在工業建筑、市政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廣BIM應用,使新技術應用的生態環境更多元。拓展BIM的城市范疇應用。將BIM與地理信息系統(GIS)集成,形成更大范圍的CIM,使BIM成為數字城市中的基礎數據支撐,實現城市的智慧管理和運行。 以市場為主體,演奏政企共譜的“交響曲” 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作用,激發企業家積極性,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組成創新聯合體。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BIM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重大產品集成創新和示范應用,發揮重點項目示范作用,拓寬各類技術應用范圍,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推動建立BIM技術研發應用基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以“裝配式建筑全產業鏈智能建造管理和綜合服務平臺”為范例,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合作創新,定期梳理、推廣成熟技術。 以綜合為導向,念好技術發展的“人才經” 提高專業人才培育水平,建立人才培養和發展長效機制,打造多種形式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鼓勵骨干企業和科研單位依托重大科研項目和示范應用工程,培養一批BIM領軍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加大產業工人培育力度,從生產到施工,從車間到工地,培育適應BIM的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和儲備,鼓勵企業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為BIM創新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青年理論學習小組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