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岳清瑞:推動鋼結構從“數量”到“質量”跨越發展

 二維碼 8



image.png

  岳清瑞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結構協會會長

  “我國是產鋼大國,但不是鋼結構應用強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鋼結構協會會長岳清瑞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去幾年,沖規模是鋼結構行業“主賽道”,然而,規模效應的另一面,卻是行業面臨的“體虛”問題。他認為,實現從“大”到“強”的提升,不僅要清楚地認識到“大而不強”的根源,更要在發展中尋找市場需求,在大局中緊抓發展機遇。

  究根源:大而不強面臨短板

  “十三五”初期,我國鋼結構加工總量僅有4000多萬噸/年,2020年已增長到接近9000多萬噸/年,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粗鋼產量還要高。然而,目前我國鋼結構建筑面積占比僅為5%~7%,距離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30%~40%的比例差距很大,尤其在學校、醫院、高層住宅等重點建筑和市政公路橋梁等重要基礎設施中的占比更是不足1%。

  岳清瑞坦言,鋼結構應用占比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對鋼結構全壽命周期成本及鋼鐵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儲備的認識不足,并且鋼結構一次性建造成本較混凝土結構偏高。隨著國家和社會對環保的重視及“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實現,鋼結構占比會逐步提高。

  岳清瑞還透露,目前,我國鋼結構用鋼的主力還是Q235和Q355,強度偏低,基本占到80%的比例,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鋼結構普遍已經采用高強鋼材,主要以軋制型鋼、高強鋼等高效能和高性能鋼材為主,應用率在50%以上,而我國應用率僅15%左右。

  究其原因,他認為,一方面鋼鐵生產企業與建筑行業信息溝通不暢,無法有效協同工作,導致產品供應和市場需求銜接不通暢;另一方面則是鋼鐵企業的鋼材產品標準和鋼結構標準規范協同不夠,導致生產的高效能、高性能鋼材無法直接應用到工程中。

  “鋼結構專業人才短缺,也是造成‘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岳清瑞強調,部分建筑設計師對鋼結構建筑特點缺乏認識,不能充分發揮鋼結構的各種優勢,往往在方案設計階段就將鋼結構方案否決掉;部分結構設計師鋼結構專業能力和素養不足,更愿意設計傳統混凝土結構;監理單位及質量監管部門缺乏熟悉鋼結構建造專業的監督人才;同時,鋼結構加工廠缺乏大量的技術熟練的焊工、工地安裝現場缺乏熟練的安裝工。

  找需求: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

  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為當前和今后建筑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國家“十四五”規劃也明確提出,要發展智能建造,推廣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住宅,建設低碳城市。

  新型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建造推動建筑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而鋼結構具備工業化建造和智能建造先天優勢。岳清瑞認為,鋼結構更適合建筑業智能建造發展需求,因此,要進一步推動鋼結構智能建造。

  他表示,要完成這項工作,需要加強鋼結構標準化工作。“標準化工作是實現智能建造的基礎,是推動鋼結構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是實現鋼結構建筑商品化和規模化供應、降低建造成本的必要條件。”岳清瑞建議,相關部門應依據我國建筑氣候分區,根據地域、氣候和用途的不同,將鋼結構的部品部件和結構體系進行標準化。同時,要積極推動鋼結構制造全流程數字化和關鍵工序智能化的工作,如鋼板切割下料、構件組對、焊接等應積極推進智能化。

  此外,還要積極推廣高性能與高效能鋼材。高性能鋼材包括高強鋼、耐火鋼、耐候鋼、抗震鋼等具備高性能的鋼材。高效能鋼材指的是從鋼廠里直接軋制,無需再在鋼結構加工廠進行鋼板拼接焊接,僅需要簡單的除銹打孔等工作的成品,如熱軋H型鋼、方鋼管、矩形管、圓管等。積極推廣高性能與高效能鋼材,有助于快速提高鋼結構制造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動鋼結構快速發展。

  抓機遇: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15日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時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鋼結構建筑作為一種低能耗、低排放的建筑形式,與傳統混凝土建筑相比,其全生命周期的能耗減少10%~20%,而碳排放可以減少約30%。在國家高度重視碳排放要求的新形勢下,發展應用鋼結構勢在必行。

  “鋼結構發展潛力無限,積極推廣鋼結構,是實現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體現。應該說,綠色可持續發展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理念。”岳清瑞告訴記者。

  他分析,從產業發展角度來講,鋼結構未來必然要實現智能建造,甚至智慧建造。特別是“十四五”期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成歷史性交匯,“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及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進行重塑的重大歷史時期,鋼結構產業必須要緊緊抓住重大戰略機遇,努力實現從鋼結構大國向鋼結構強國的轉變。

  從技術研究角度來講,鋼結構將圍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在鋼結構綠色制造與信息化技術、鋼結構住宅產業化關鍵技術、高性能和高效能鋼材應用技術、鋼結構標準體系修訂和完善等方面作出突破,促進鋼結構技術的蓬勃發展。

  從工程應用角度來講,鋼結構將在房建、橋梁、軍工、能源、石化等領域進一步推廣應用,充分發揮其輕質高強、抗震性能優越、易于工業化生產的優勢,積極培育、開拓和壯大國內外鋼結構市場,尤其要重視鋼結構住宅和中小橋梁市場,不斷提高城鄉建設中鋼結構使用比例,完成中國鋼結構行業由大變強的目標。

  “鋼結構作為裝備制造業和土木建筑業交叉的產業,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跨越發展,這項任務緊迫而艱巨。”岳清瑞如是說。

  來源:中國建設報建筑半月談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