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視野下的綠色數字人居建設 二維碼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指出,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功能,推進老舊樓宇改造,積極擴建新建停車場、充電樁。 “十四五”規劃指出,堅持節能優先方針,深化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推動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中心等新興領域能效提升,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實施能量系統優化、節能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加快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擴大內需和發展數字經濟戰略決策部署,加快發展數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質,改善人居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印發《關于加快發展數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質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鼓勵設置健康、舒適、節能類智能家居產品,鼓勵既有住宅參照新建住宅設置智能產品,鼓勵既有社區參照新建社區設置基本智能產品,并對養老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等。 和新基建、城市更新不謀而合的正是綠色數字人居建設,即用數字化手段引領或推動人居大系統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在此,筆者通過實踐經驗和總結思考分享一些心得。 科技為杠桿 探索舊改新模式 從全球來看,建筑行業貢獻了碳排放總量的40%,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根據《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的數據,2018年,中國建筑建造和運行相關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社會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約為42%,其中建筑建造占比為22%,建筑運行占比為20%。由于中國仍處于城鎮化推進時期,建筑的建造和運行能耗排放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筑的碳排放占全社會的比例高于全球整體水平。 傳統住宅建筑消耗了大量資源能源,如何借助新一輪老舊小區更新的契機,通過數字新基建手段,在提升居民居住水平的同時,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進而對能源節約產生更高的價值,這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可持續住區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清華大學CSC”)一直以來研究的課題,清華大學CSC在多年的摸索實踐中整理出了一套“以舊養舊”的雙循環都市更新模式。 所謂“以舊養舊”,是指將舊房屋進行維護和改造,在舊有空間內實現居住水平提升,是相對“拆舊蓋新”而言更高效、更節約的舊改思路,也是清華大學CSC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有關部門合作進行舊城和老舊小區改造的探索成果。該模式以新基建小循環、快循環為引導,帶動舊城基礎設施改造實現大循環、慢循環。其中,小循環、快循環因科技杠桿的加持,擁有精準數據分析降低誤判成本、數據可視化減少溝通障礙、長期動態數據采集降低人力成本、微改造迅速到位降低投資成本、人工智能算法降低能源成本等優勢。 該模式通過空間孿生、數據標注、空間織補、投資改造、空間運營5個步驟,覆蓋舊城更新的前期頂層設計、中期落地實施和后期維護運營,有序實現舊城更新的總體目標。重要的是,其不僅是一套切實可行的更新模式,也是借助科技杠桿實現能源集約的高效路徑。 例如,在數據標注階段,可將新基建數字系統廣泛部署在老舊小區的門禁對講場景中,通過對室內時空行為數據的感知和應用,使能源消耗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得到平衡和節約。以我國北方傳統社區的供暖方式為例,室內會因距離熱源遠近不同造成不同樓棟、不同樓層的溫度差異,且由于無法精準識別空間內人員狀態,使得能源消耗處于粗放狀態。而數字系統則可自動通過云端控制智能采暖控制閥,在不改造建筑物的情況下,實現高達30%的節能效果,讓居民和物業服務企業從采暖費上實實在在獲得收益,也可使能源的調度和分配更加精準。 目前,多家國企攜手清華大學CSC,采用“以舊養舊”的雙循環模式,開啟了老舊小區更新的新實踐。 實踐出真知 老胡同延續新生命 使用新技術絕非炫技,而是讓科技真正為生活服務。好的設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當、適用,將有限的成本和精力集中用來解決最關鍵的問題,這點在“以舊養舊”的城市更新解決方案中得到充分體現。 以清華大學CSC牽頭的北京雨兒胡同6號院老城胡同改造為例,這是北京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的典型案例,是開展老城風貌保護和胡同四合院居民生活條件改善的一次代表性實踐。 如何既能保護歷史文化底蘊,又能改善居住環境,讓老胡同的居民過上安全、健康、舒適的現代生活,一直是需要持續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在進行了反復調研和多次研討后,專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房屋“開間更新”、院落“違建置換”的老城微更新設計模式。一方面,將更新視角從街區、院落、房屋縮微到“開間”這一最基本的老城建筑單元和產權單元內,以應答產權碎片化背景下的留住居民的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對院內違建的有機柔性拆除實現保障民生和理清產權的目標。 改造過程中,模塊化的產品設計和裝配式裝修方式體現出優越性,在院落內嚴苛的施工條件和緊張的工期要求下,得以靈活應對不同建筑條件;施工速度快、無噪音、對鄰里影響小;具有低成本、快速、批量生產和推廣的可能性。 雨兒胡同改造中持續運用科技手段和數字技術給房子賦予新的價值。據統計,通過對室內環境管理系統和節能安防系統的智能操控,可對空間實現最高達50%的節能,且可大幅提升室內空間的環境質量。 經過設計改造和對空間復合利用,居住家庭戶內使用面積提升了約20%,人均使用面積增加約2平方米。同時,通過對房屋建筑立面、景觀和舊物利用等方面巧妙運用,既使北京的傳統院落文化得以延續,又賦予了老舊院落新的生命。 基于實踐帶來的思考,筆者認為,要通過科技、政策、投資、宣傳4大杠桿實現存量空間增值以引導群眾,增量空間價值以覆蓋成本,空間服務收益以沖抵利息,增量空間升值以實現收益。以舊城空間的價值挖掘和提升來實現舊城的更新和發展,達到“以舊養舊”的動態平衡。要通過研發數字系統,包括數字孿生運營系統、智能安防節能系統、空間服務運營系統、室內環境管理系統等,實現人、建筑與設備的數據時空互聯,助力新基建在建筑領域的快速部署和規模實施;通過從空間維度、社群維度、財務維度和政策維度等多角度對老舊小區的現狀進行分析,在數字新基建的引導下融合建筑、規劃、景觀等多學科,對現狀條件進行梳理;通過空間復合利用、盤活閑置空間、挖掘空間增容余量等手段,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創造增量價值;通過提高空間標準增加存量價值;通過時空共享的方式引導多方參與,從而實現老舊小區“以舊養舊”更新目標和節能目標。 作者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可持續住區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建設報 作者:孔 鵬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