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數字化轉型:路徑逐漸清晰,成果不斷涌現

 二維碼 12



  近年來,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云平臺、BIM、CIM 等數字化技術不斷被提及,EPC、PPP、BOT、TOT 等新的業務模式也層出不窮。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正日益顯著。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可以預見,未來5~10 年我國建筑業轉型將持續加速,無論是外部宏觀環境的變化發展,還是行業內部的高質量發展要求,乃至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壓力,都對建筑業企業發展思路和管理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image.png

  “廣大建筑企業應當通過建筑技術應用和模式創新的‘器’,強化自身管理之‘術’,通過數字賦能,向管理要效益。”杭州新中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中大”)董事長石鐘韶在日前召開的“P20 中國建造(2021)管理創新峰會”上如是說。他認為,技術應用與商業模式的創新對建筑產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因此,當前建筑業企業如何通過數字賦能向管理要效益,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數字經濟助推數字化轉型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廣大企業受到一定沖擊,面臨較大壓力。與此同時,一些企業以抗擊疫情為契機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彌補經營損失、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緩解裁員壓力、精準控制庫存、保障生產生活,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作業效率,有效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數字化轉型成為行業與企業的共識。

  2021 年,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2035 年要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加快數字化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方面,規劃提出,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這足以證明我國數字經濟已進入發展快車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不久前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20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 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7%,高于同期GDP 名義增速約6.7 個百分點。同時,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來越突出,2002~2020 年,我國數字經濟占GDP 比重由10%提升至38.6%。其中,2020 年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40.7%、21.0% 和8.9%,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速。

  對于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現狀,相關研究報告認為,目前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仍主要依托消費互聯網,數字化轉型在供給側、產業鏈中的滲透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不深入等問題,亟需健全數字生態系統,并以大數據中心、產業互聯網平臺等數字化基礎設施為抓手,實現生產服務、商業模式、金融服務等各利益相關方的數據融通,促進對數字技術的利用。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筑業加快轉型升級也勢在必行。麥肯錫相關報告顯示,我國建筑業數字化應用水平在所有行業中僅高于農業,排名倒數第二。基于此背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每5 年便會發布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前不久《中國建筑業信息化發展報告(2021)》編寫工作也已正式啟動。

  2020 年7 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 部門聯合發文,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文件提出,要積極應用自主可控的BIM 技術,加快構建數字設計基礎平臺和集成系統,實現設計、工藝、制造協同;加快部品部件生產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推廣應用數字化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智能化裝備和建筑機器人,實現少人甚至無人工廠;以企業資源計劃(ERP)平臺為基礎,進一步推動向生產管理子系統的延伸,實現工廠生產的信息化管理。

  另外,2020 年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建筑業在與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和投資空間。會議指出,2021 年要大力發展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和智慧運維,加快BIM 技術研發和應用,建設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建筑業數字化轉型蓄勢待發!

  轉型路徑逐漸清晰

  事實上,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從未止步,且一直備受關注,成為不同論壇、研討會、閉門會研究討論的重點話題。針對新發展格局下建筑產業如何深化改革、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和挑戰等內容,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總工程師王鐵宏在前述峰會上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當前建筑產業轉型升級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發展正逢其時、前景廣闊,應當重點關注和研究。

  對于數字化轉型如何推進,王鐵宏表示,要回答好“兩個必答題”,即項目級的BIM(建筑信息模型)和企業級的ERP(企業資源計劃),是建筑企業轉型升級必須要面對的課題。此外,建筑產業轉型升級與數字技術融合發展突出體現在三個“絕配”上,即“裝配式+BIM”“裝配式+EPC”“裝配式+ 超低能耗”。

  “凡是信息化程度高的行業、領域,凡是信息化應用水平高的企業、團體,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都小一些,甚至疫情還給一些行業、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而一些信息化水平比較低的行業、企業,在這場疫情面前就顯得力不從心,甚至只能束手待斃。”平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 魯貴卿如是說。他認為,當前行業現狀是粗放式、效率低、管理弱、協同少,建筑業企業的發展模式需要轉型,信息化需要隨著行業轉型而轉型,要想高質量發展,就要利用信息科技賦能。

  魯貴卿還判斷,數字化轉型有三個基本方向:一是企業管理數字化,即運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以業財資稅一體化為主要特征的企業運營管理目標,持續提升企業的運營質量和經營水平;二是項目建造智能化,即在項目的建造過程中運用數字化技術,提高人、材、機的運轉效率,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工程質量,減少安全事故,不斷提高項目建造的智能化水平;三是產業生態互聯網化,產業生態圈借助互聯網的手段互聯互通,會涌現出一批擁抱產業互聯網的建設企業和科技企業,達成深度合作。

  除了數字化,當前智能建造亦成為建筑業發展的更高要求。“應建立建造全過程數字化技術體系,運用數字技術交付的產品。”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認為,智能建造包括“一軟、一網、一硬、一平臺”四大內涵—“一軟”是軟件定義工程產品,“一網”是要實現工程要素的智能感知與泛在互聯,“一硬”是工程機械自動化、智能化,“一平臺”是工程主體和要素的交互與協同。

  在全球競爭格局、雙循環經濟發展等內外經濟形勢和政策變化的背景下,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吳曉波認為,智能建造的發展是當下重大機會窗口,企業管理也進入新的范式中。“新的機會窗口和新的管理范式需要企業不斷進行變革,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通過新的組織形態和新的管理平臺來落地。”

  企業探索實踐成果不斷

  隨著研究深入,一些建筑業企業較早發力數字化轉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上海建工、龍信集團等。“我相信,只要抓住數字化轉型、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建筑業必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上海建工董事長徐征通過案例介紹了近年來數字化轉型的成果:針對上海音樂廳文物建筑保護需求,上海建工自主研發了基于5G+BIM 的歷史建筑全生命期數字孿生平臺,對音樂廳進行了實景逆向建模,為歷史建筑數字模型整合、歷史信息集成、傳統工藝傳承、特色部位保護、健康安全監測、智慧運維管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極大提升了修繕效率和效果。

  2020 年,龍信集團開始對信息化系統進行升級。今年1 月,“iLongxin”集團工作系統試用部署大會召開,標志著該公司信息化升級工作邁向全面數字化運營的新階段。據介紹,升級完成后將建成集團員工工作平臺,可以打通辦公、人事、商務、進度、質量、安全、成本、財務、稅務、資金等在內的各業務管理系統,實現工作形成數據、數據指導管理的“數字龍信”戰略目標。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也找準“賽道”,致力于幫助建筑業企業提升數字化水平。比如新中大和魯班軟件。作為一家專門從事項目管理和財稅管理研究的大型管理軟件供應商,新中大深耕工程建設行業管理信息化領域已超過20 年,在以項目管理為核心的企業級項目管理、財稅管理、數字工地、智慧建造等領域,幫助了一大批工程企業和大型項目部實現信息化管理。

  “數字化轉型,只有遲到者,沒有缺席者。”新中大總裁韓愛生認為,建筑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需具備業財一體、項企融合、產品數字、產業協同、生態整合五大能力。為此,該公司近日發布了《建筑企業管理數字化轉型白皮書》,深度聚焦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背景和趨勢、現狀與瓶頸、路徑與方法,為建筑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指導與支持。與此同時,該公司還新推出了面向中型、成長型企業數字化應用的i8cloud 云項目管理軟件,該產品具有標準化應用、云共享中臺、原生業財一體、生態鏈融合等特點。目前,i8cloud 與i8 系統、mi8 云服務產品形成了立體化解決方案,可滿足不同規模和不同成長階段的建筑業企業。

  魯班軟件不僅為建筑業數字化賦能,還為智慧城市建設賦能。據該公司董事長楊寶明介紹,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魯班軟件加大在CIM 平臺的研發及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探索力度,為智慧城市規劃、建設和可視化運營管理提供了實踐方案,突破了傳統城市管理可視化能力不足、數據要素分散的瓶頸,助力城市大腦的構建。“未來,公司將進一步探索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創新技術與應用,為城市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建設、精細化管理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

  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影響深遠而廣泛,推動著產業革命,催生出傳統產業的新業態。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建筑業也迎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呈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我國建筑業正走向以新型工業化變革生產方式、以數字化推動全面轉型、以綠色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發展新時代。無論行業還是企業,都應該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未來已來!

來源:建筑雜志社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