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志強院士:緊抓數字化機遇 領跑綠色建筑未來之路 二維碼
6
吳志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 同濟大學教授 國際綠色建筑聯盟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 吳志強院士長期致力于城市規劃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他建立的“生態理性”規劃理論在專業領域有重大影響,在城市規劃和工程應用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曾擔任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北京城市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綜合方案總規劃師,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總規劃師等,著名城鄉規劃學家、工程創新教育學家和城鄉規劃理論和工程實踐的領軍者。 當今,全球面臨數字時代,只有及時抓住機遇,發展綠色數字技術,中國才能趕超西方發達國家。 1780年,機械生產開始出現;1850年后,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技術革新,城市發生變化,碳排放開始大規模增長;1920年,電氣化時代到來,汽車的出現使個體運動的碳排放再次大大增加,電梯的產生則讓建筑嘗試突破固有的高度限制;1950年后,空調大規模出現……因此,現代城市建設是伴隨著技術體系的更新而不斷發展變化的。目前,數字化革命呈現出“大”“智”“移”“云”“鏈”的特點,充分發展并利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可以讓我們和世界再次處于并跑階段。中國的轉型發展和世界的新技術革命將同步共振,這是時代給我國的歷史性機會。對建筑行業而言,這一機遇則意味著歷史性超越的可能。 所以,我們應該全力開展綠色建筑數字革命,發展城市新基建(也被稱為“智能基建”),通過科學技術的組合運用使得資源消耗更少,在綠色建筑運動中,實現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并跑、領跑進而超越。 嘉定新城的建設應該綜合上海五大新城各自功能和區位來系統分析,上海五大新城又應當從長三角一體化的角度來布局和思考,而長三角的發展,則必須站在國家立場來考慮。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未來50年,將由10大城鎮群控制世界范圍內最重要的財富、市場、人才、創新技術及最新思想策略。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長三角這一集群,開展數字化技術支撐下的智能規劃協同創新。 上海國際化要素比重大,江蘇擁有高響應度、高執行力的政府及豐富的國有企業運營經驗,浙江蘊藏巨大的市場經濟動力,安徽具備強大的智庫資源,這些要素整合到一起,創造力巨大。 十年來,長三角一體化不斷聚合,嘉定新城由過去的邊緣城市轉化為長三角不同組成部分間的關鍵節點城市,變成了輻射江蘇、浙江的橋頭堡,因此,嘉定新城的規劃應當更多地考慮太倉、昆山等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時,隨著全球碳減排目標的提出,嘉定新城的支柱型產業也在發生轉變。20年前的嘉定新城,是一個偏向工業化的汽車城,如今,嘉定新城改造將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號召,結合綠色節能技術及數字化技術,通過建筑、道路、軌道交通等智能化聯動,將原本被割裂的脈絡重新連結,建立國際交流、國際創新發展平臺,努力成為綠色城市改造的示范地。 我以為,綠色建筑講的是世界普通話,全世界人民都應該聽得懂。想要推進我國綠色建筑進一步發展,首先應補齊傳統綠色技術的短板。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國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在世界舞臺也非常活躍。如今,數字化新時代到來,傳統依賴于能源資源與環境消耗的發展方式需要改變,應以更少的資源索取實現更高的建設成效,這對相關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的很多城市早已完成了產業轉型,實現了碳達峰,我們應通過數字化手段更客觀地對碳排放進行跟蹤,選擇全國范圍的碳達峰的最優路徑,構建每個城市最佳的達峰架構。我相信,在未來的30年,長三角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好的創新群落之一,也會是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示范引領區之一。 國際綠色建筑聯盟應當把長三角的各種資源、技術進行更大程度的整合,數字化輸出到全球的綠色建筑,讓世界因為我們的技術而更加美好。 吳志強院士團隊部分項目展示 出版《綠色校園與未來》系列教材 《綠色校園與未來》(1-5冊)由吳志強院士領銜,會同大中小學知名校長、教師和綠色建筑領域專家共同編寫。是首部綠色校園與綠色建筑專題的科普教材,也是首部貫穿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系列教材。教材針對不同學段的教學特點基準主題,通過全學段知識點層層遞進,輔以經典案例和主題活動,培養綠色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綠色生態知識和綠色生活習慣。教材編寫歷時3年,2015 年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 上海世博會總體規劃 上海世博會規劃設計方案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環境和諧”。一方面,在國內外經驗研究基礎上,以規劃控制為主線,以建設空間為載體,結合具體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生態內容,因地制宜確立生態運營的模擬方案,包括能耗模擬、日照模擬、日照陰影分析、日照輻射模擬、自然風場模擬、分區模擬、細部模擬、噪音模擬等。通過模擬,對規劃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評估和方案優化,制定室外空間優化設計導則,引導后續規劃設計達到可持續的目標。另一方面,專門開展了城市生態技術分類研究,將空間層次、功能系統和技術要素作為構建生態技術表的三個維度,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宜性生態技術的配置和遴選組合,實現園區能、水、物、氣、地五大系統生態化。規劃還專門開展了世博會場地和場館的后續利用研究,明確將臨時場館建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生態綠地等的布局安排與城市未來發展必然的戰略性項目進行結合,使世博會對上海長遠的發展提升發揮作用。 廣州海珠生態城概念設計 廣州海珠生態城概念設計從建設生態城高標準與要求出發,從保護利用廣州城市中心區最大生態綠心出發,引入生態、交通、市政等綠色先進理念與技術手段。設計基于生態敏感性分析,應用土壤修復、濕地修復、生態水循環系統等生態技術,對海珠生態城進行生態本底修復;運用GIS技術對風環境、水系統、土壤、生物多樣性等自然要素進行評估,確定合理的生態容量;創新性的提出并運用生態足跡與手跡理論和綠色碳匯評價模型,通過SSIM可持續系統整合方法和情景分析等多種生態方法,建立空氣質量、水資源管理等8大類55分項的生態控制指標;確定生態控制、生態協調、生態城市建設三大生態功能區,并劃定生態紅線,構建總體生態格局。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