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河北工業大學智慧基礎設施研究院副院長黃軼淼:校企應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培養智能建造人才 二維碼
39
河北工業大學智慧基礎設施研究院副院長黃軼淼 一年前,住房城鄉建設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力推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8月3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在總結各地發展數字設計、推廣智能生產、推動智能施工等方面經驗做法基礎上,發布了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 圍繞智能建造話題,中國建設報記者近日專訪了河北工業大學智慧基礎設施研究院副院長黃軼淼。“在智慧建造起步階段,總結推廣各地好的經驗做法很有指導意義。智能建造是一個綜合性專業,高校并不清楚企業真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甚至很多企業也不太明確自己的需求,企業和高校之間應加強溝通與合作,共同培養智能建造人才。建議政府部門在做好頂層設計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宣傳,并為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交流提供更多平臺。” 中國建設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近日發布了首批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經驗做法清單,其中哪些做法值得關注,后續如何優化? 黃軼淼:以行業主管部門的名義發布可復制經驗清單的做法非常好,具有很強的示范指導意義。在發展數字設計方面BIM的應用很重要,為此清單里提到了一些地方明確實施范圍和要求、強化工程建設各階段的應用、人工智能輔助審圖等,這些做法很好,尤其是數字設計對于裝配式建筑工程來說至關重要。接下來,在數字設計方面還需要關注BIM的正向設計,讓三維設計圖紙中的數據可以直接被工廠的機器識別,省去中間的人工轉錄步驟。 在推廣智能生產方面,與汽車、手機的工廠相比,裝配式建筑構件廠的智能化水平還很低。有些企業只是簡單地把工地上的工人“搬”到工廠,工廠中工人的數量還非常多,與智能建造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因此打造部品部件智能生產工廠非常有必要。目前在這方面,南方整體比北方發展得更快一些。 在推動智能施工方面,智慧工地不僅是為了好看、顯得高大上,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最重要的,目前真正在提高效率、質量方面的案例還比較少。現在很多企業不知道智慧工地到底要做些什么,所以制定統一的智慧工地標準就很重要。清單中還提到建設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我國體制有這方面的優勢,應該建好、用好這個平臺。總體而言,上述清單中關于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如何協同方面的經驗還比較少,后續有待進一步探索。 中國建設報:您在國外學習和工作多年,對國外智能建造發展情況比較了解,有哪些經驗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黃軼淼:首先需要轉變意識。在國外,智能建造多以企業為主導,企業有需求,然后尋求與高校合作。國內更多是政府主導,然后高校進行科研,最后是企業實踐。當前企業端還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部分企業對智能建造持悲觀態度,認為短期內難以實現;二是主要為了應付檢查而不是提高效率。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轉變意識,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核心引導高校做研究。 其次是在高端裝備方面要“軟硬兼施”。我們現在的硬件實力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硬件設備使用的數控軟件、程序等基本都是用國外的。與國外相比,我們軟件方面落后得更多一些,要“軟硬兼施”。 最后是大力培養高端技術人才。我在澳大利亞看到,它們工地上的工人很少,但都攜帶了很多先進裝備。我國建筑產業工人隊伍還不夠大,很多人不具備這樣的基本職業素養和運用工具的能力。我們現在培養的智能建造人才主要偏向管理人才,而不是高端技術人才。當然,我國的優勢在于政府和大型國有企業,我們有能力進行區域統籌規劃。可以利用這方面的優勢,形成更專精的智能化生產線,然后通過區域協作來做得比國外更好。 中國建設報:我注意到您一直在關注數字孿生技術,這一技術在構件工廠中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黃軼淼:數字孿生技術是基于可視化技術的數據采集和監控,利用對工廠的實時感知,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運營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實現人機料法環的實時綜合調度和優化,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縮短制造周期。數字孿生技術在智能建造工廠端屬于比較高階的技術,打造數字孿生生產線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目前這項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應用較為廣泛。 數字孿生技術可以很好地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比如,當前存在設計端與生產端割裂的情況,數字孿生可以虛擬應用場景及制造場景,輔助設計端進行精益化設計;數字孿生可以對生產、檢測關鍵環節智能監管,以及通過對生產環境、生產任務和設備狀態的動態映射,指導控制系統進行智能決策,調整產線;有一些企業不會調試和維護新的高端設備,難以發揮設備的最大功效,在這方面數字孿生可以提供幫助;工廠生產還面臨標準化與個性化的難題,數字孿生技術可以進行虛擬推演,模擬不同部件生產時機器該如何運作,自動對產線進行調整,滿足更個性化、高度柔性化的智能生產。 中國建設報:在智能建造人才培養方面,政府、高校、企業各自應該做什么? 黃軼淼:政府方面,可以加強政策引導,鼓勵智能建造學科的建立,并加大對智能建造的宣傳力度。作為學校智能建造系的系主任,在招生宣傳時我發現,很多考生對智能建造是做什么的、為什么要發展智能建造都不太了解。政府部門可以多組織一些研討活動,幫助高校了解企業真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高校方面,應打造智能建造新工科建設,鼓勵跨學科教學,組建高質量的跨學科師資隊伍。目前,還很缺少智能建造方面的老師,我們可以找機械方面最好的老師教智能建造的學生機械方面知識,找計算機方面最好的老師教他們計算機知識,但怎么跨越到建設領域并且結合到一起是個難題。高校需要引導老師從事智能建造方面的研究,多與企業溝通,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確立智能建造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方案。 企業方面,可以和高校共同培養相關人才。智能建造專業以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標,我們制定教學大綱主要是參考其他起步較早的高校,并不清楚企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企業可以與高校加強溝通,提出實際需求,和高校共同培養智能建造專業的技術人才。 中國建設報:最后,請您談談對“十四五”期間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建議。 黃軼淼:當前建筑業依然存在大而不強、產業“碎片化”、基礎薄弱等問題。“十四五”期間,政府方面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產業結構、明確政策導向。在頂層設計上,應明確智能建造的定義是什么,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業化到底如何協同發展。另外,還應該進一步推動企業與高校間的交流,比如組織論壇、研討會等,在這方面單純靠某家企業或高校,難度比較大。 對于高校而言,應以實用為人才培養目標。不管是人才培養還是科學研究,都要以實用、落地和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一定要把科研做到企業中,不能閉門造車。目前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目的比較明確,企業還需要明確發展智能建造的目的,在發展新型建筑工業化過程中智能建造需要做些什么,遇到的哪些問題能由智能建造或智能化方法來解決。然后再結合高校的科研力量,一起解決這些問題。 來源:中國建設報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