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20天建成裝配式醫院,深圳“鋼結構+”智造技術亮相服貿會

 二維碼 26

9月3日,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京正式開展。作為全球服務貿易領域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高水平國際一流展會,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三大展會平臺之一。



工業咨詢與建筑服務專題展首次以實體展形式亮相服貿會,深企中建科工以“鋼結構建筑,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展出智能制造、智慧制造、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城市更新、慢行交通、智慧城市等新成果、新產品。


“工業化建造”成為“新趨勢”


在智能制造展區,一臺正在平穩運行中的“機械手臂”引起了游客駐足圍觀,正在操作著它模擬焊接作業展示的是全國技術能手、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鋼構天津有限公司焊接培訓中心主任呂永東。“這是機器人智能化裝配+焊接工作站,也可以叫焊接機器人,在車間生產線以及項目一線均可使用。”


“今年是我們首次參展服貿會,我們帶來了工業化建造最新成果,以及近幾年在‘鋼結構+’領域的成熟產品。”中建科工北京公司市場總監、展會負責人周坤介紹道。


據呂永東介紹,焊接機器人能實現自動識別和抓取工件,裝配完成后,運用相機視覺、激光掃描識別焊縫,實現復雜圖案焊接。中建科工充分運用數字化設計技術、智能生產信息系統等先進技術,在廣東惠州建成了國內首條重型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生產線應用20余種關鍵技術裝備,形成了包括智能下料中心在內的七大智能加工中心,以及鋼結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機器人視覺識別智能焊接技術等12項核心制造技術。



除了智能制造,還有智慧建造。本次中建科工還展出了ALC墻板安裝機器人,主要用于鋼結構裝配式建筑中ALC條板的安裝,是裝配式建筑工業化建造的一個縮影。與此同時,展位上方的弧形屏幕上,正在實時展示著智慧工地管理平臺。


上述平臺使用物聯網、BIM、基站通信等技術將施工過程中涉及的人、機、料、法、環等要素進行實時、動態采集,將項目打造成一個以進度為主線,以成本為核心的智能化流水作業線,為決策層提供項目整體狀態信息呈現,監控項目關鍵目標執行情況及預期情況。


“鋼結構+”產品智造“新生活”


20天建成的裝配式應急醫院、全國最大的鋼結構裝配式學校、世界規模最大的慢行交通系統代表產品、老舊廠房改造成的科研人才公寓......中建科工現場展出了一系列代表作品。


作為中國最大的鋼結構產業集團,中建科工以“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己任,聚焦民生,針對“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自主研發了鋼結構裝配式建筑體系,廣泛應用于學校、醫院、住宅,以及酒店、寫字樓、產業園;公司針對“出行難”“停車難”,自主開發了慢行設施和智慧停車系列產品,分別應用于全國首條自行車高速公路、全國首個機械式新能源公交車立體車庫等項目。



“低碳發展”助力綠色“新未來”


中建科工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戴立先表示,建筑業在實現“雙碳”目標上責任與義務并重,低排放、可回收、工業化程度高的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大有可為。


對于鋼結構領域,鋼材本身具備可重復利用特點,同時,采用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將建筑構件進行模塊化、標準化生產和裝配,可大幅度降低建材生產損耗,相比傳統現澆建筑施工,可減少碳排放約20%。


除制造、建造環節外,投入使用后的運營階段也將產生較大比例的碳排放。


中建科工著眼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由中建科工投資、建造、運營的中建科工大廈就是綠色建筑的代表作,大廈外立面采用全玻璃幕墻結構,確保室內自然采光效果,并使用固定遮陽和遮陽卷簾,減少室內眩光;


此外,上述項目還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占建筑總用電量的1.51%;內部設置二氧化碳控制系統,對人員密集區域進行空氣調節,保障室內空氣質量;采用綜合節能的外圍護結構措施和高效的空調系統、照明系統等,建筑總能耗降低27.94%。


中建科工正在研發光伏建筑一體化產品等新型產品,助力行業“低碳發展”不斷升級。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