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重慶智能化建造發展迅速 中心城區裝配式建筑占比達40%

 二維碼 3

3月25日,2023中國(重慶)國際智能建造產業創新大會在涪陵區舉行。記者從大會上獲悉,近年來,重慶市智能化建造發展迅速,其中裝配式建筑實施已走在西部前列,全市裝配式建筑面積超過4000萬平方米,中心城區裝配式建筑占比達40%。


▲大會現場,專家在進行主旨演講。通訊員 朱志強 攝


傳統建筑業面臨轉型


物流機器人將2米長的板材運送至指定位置,像搭積木一樣將其固定在對應位置,只需兩三個操作工,就能在五天的時間里建造一層樓……在大會路演環節,一款用于裝配式建筑的智能建筑機器人,正在演示預制內墻板的運輸、組裝。與普通的現澆式建筑相比,裝配式建筑縮短了30%的工期,節能效果達到75%,勞動效率提高了3倍多。


受山城特殊的地形地貌影響,重慶超高層建筑占比較高,長期以來,建筑業粗放式、碎片化的生產方式,存在著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問題。


隨著建筑業從業人數的逐年減少,建筑行業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開始嘗試智能建造,用以彌補勞動力成本增加和勞動力不足的矛盾。


所謂智能建造,是指在建造過程中充分利用智能技術和相關技術,通過應用智能化系統,提高建造過程的智能化水平,減少對人的依賴,提升建設安全性,提高建筑的性價比和可靠性。


重慶市加快實施智能建造


智能建造涵蓋建設工程的設計、生產和施工三個階段,借助物聯網、大數據、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全產業鏈數據集成,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持。


早在2020年,重慶市政府就印發《關于重慶市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加快實施智能建造。隨后,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出臺了《關于推進智能建造的實施意見》《重慶市現代建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文件,將智能建造作為產業發展重點,引導建筑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協同推進智能建造產品研發和集成應用。


“近年來,我們重點從平臺搭建、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宣傳交流等方面持續發力,為智能建造提供支撐保障。”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說。


目前,重慶市已累計實施智慧工地4000余個,數字化建造項目150個,建成全國首個智慧住建云平臺,形成住建行業大數據36億條,獲批全國4個數字住建試點城市之一,10項工作舉措入選住建部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培育出了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一批高水平智能建造項目。


▲活動路演環節,吸引眾多嘉賓圍觀。通訊員 汪媛穎 攝


推動智能建造跨鏈協同


當前,重慶市智能建造已步入發展“快車道”,成為穩增長擴內需、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的有力抓手。以裝配式建筑為例,近年來,重慶市就在榮昌、永川、渝北、墊江等區縣布局發展多個現代建筑產業園區,成功打造了涪陵中科大廈、萬科四季花城、龍湖九里晴峰等裝配式建筑示范項目。


“智能建造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等特點,既有投資需求,又能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消費市場。”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說,接下來,他們還將從行業標準、數據互聯互通、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協同發力,持續推進建筑行業與智能制造、數字產業的融合發展。


在行業標準建立方面,重慶市將建立技術集成、作業協同、數據共享、管理打通的智能建造技術體系,重點推動智能建造軟件平臺、智能化施工設備等技術集成應用。


在融合發展方面,重慶市將把智能建造技術應用納入裝配式建筑實施要求,推動BIM正向協同設計、三維激光點云掃描、建筑機器人、空中造樓機等智能建造技術應用,實現各項數據的融合共享。


此外,重慶市還將以示范區縣、示范企業、示范項目建設為抓手,推動智能建造技術集成應用,發展一批高水平智能建造項目,鼓勵智能建造項目采用EPC總承包模式,扶持具有全產業鏈能力的新型建筑企業做大做強,重點發展工程軟件、建筑機器人、物聯感知設備等產業,形成一批新興產業集群。


專家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樹新:

重慶是智能建造推廣應用中不可多得的示范場景


智能建造是建筑業未來發展的趨勢,重慶被稱為“8D魔幻”城市,是智能建造推廣應用中不可多得的示范場景。


一個城市的智能建造應該體現在城市建設的全生命周期中,包含智能規劃與設計、智能裝備與施工、智能實施等,涵蓋調研、策劃、生產、安裝、運維以及拆除在內的全過程。


過去,我們所提倡的建筑工業化是建筑業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即是從機器人的維度來做建筑機器人。而智能建造則是把所有相關行業在建造領域,以系統性、自動化的方式進行大融合,除智能制造外,整個過程還將運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及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是先進制造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與建筑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

智慧城市建設中應搭建全面感知的安全智能平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當前,各地正在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大量跨領域協同場景加速了需求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圍繞城市感知、智能中樞等智慧城市重點演進方向,政府應以“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實現城市治理方式智能化、模式協同化、內容預防化、決策精細化,盡快搭建起“空天地”全面感知的安全智能平臺,將目前分散在各單位或部門、機構里的各類平臺統一互聯共享,并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做到風險的預先研判,把城市抵抗突發災害的應急措施前置,探索“類人化”的數字化發展架構支撐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


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主任李澤湘:

建筑業將實現整個行業的數字化改造升級


過去40年,制造業和建筑業已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兩極。然而,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城鎮化進程放緩,以高能耗、勞動密集型著稱的建筑業面臨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迫切需求。


事實上,這些年來,許多傳統行業在新技術的推動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農業,十多年前,農藥噴灑還主要依靠人工,不僅效率低下,還沒人愿意干。自從有了無人機噴灑農藥,許多農民都搖身一變成為無人機“飛手”,每年全國有1/3耕地面積在使用無人機作業。與傳統農業相似,未來建筑業也將圍繞節本增效,探索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模式、新工人的應用,實現整個行業的數字化改造升級。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