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江市: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 建設濱水宜居宜業公園城市內江市: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 建設濱水宜居宜業公園城市 二維碼
1
歷屆內江市委、市政府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方針,統籌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全力打造“人水和諧”生態樣本,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6月,四川省內江市成功創建為“國家節水型城市”。近年來,內江先后獲得“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全國典型區域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全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全國第一、二批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四川省生態環境試點城市”等稱號,入選“四川省2023年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內江,地處成渝腹心,“九曲十一彎”的沱江穿城而過,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半城山色、半城水韻”。 ![]() 內江全景 強化組織領導,凝聚工作合力 內江城區歷來“擁江”發展,城市節水工作受到歷任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節水型城市創建作為市委市政府重大政治任務和重要民生工程來抓,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市委分管常委、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級有關部門和各區政府(管委會)分管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城市節水工作會議,研究部署重點工作,協調解決重要事項,并將節水型城市建設主要工作任務納入政府年度績效目標考核,督促各區、各成員單位嚴格落實節水城市工作責任,形成了政府統籌、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健全法規體系,完善頂層設計 在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城市供水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同時,出臺了《內江市甜城湖保護條例》《內江市城市園林綠化條例》《內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條例》;印發了《內江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2019)》《內江市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工作方案(2021)》《內江市城市節水管理辦法》《內江市非常規水資源管理辦法》《內江市城市節約用水獎勵細則》等行政規章和規范性文件20余個;編制了《內江市中心城區城市節水規劃(2018年—2030年)》《內江市城市水系統綜合規劃(2015—2030)》《內江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等專項規劃,有效促進了內江市城市節水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 夯實基礎工作,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嚴格計劃用水管理。建立了內江市城市節約用水情況統計報表制度,并獲得統計行政主管部門批復。開展計劃用水管理,對中心城區年用水量達到2萬立方米以上的重點工業企業以及用水量達到3萬立方米以上的重點非居民公共用水單位下達年度用水計劃,對計劃用水量、實際用水量、重復利用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以及單位產品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統計。明確城市供水企業負責組織各用水單位、企業填報、審核和專人統計匯總,非居民計劃用水管理覆蓋率達到90%以上。 系統治理跑冒滴漏。實施老舊供水管網、二次供水設施改造等5類共37個項目,共改造老舊供水管網230公里,海綿化改造老舊小區94個;結合“三供一業”改造、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開展戶表改造,居民用水一戶一表率達到99.5%;建設“內江智慧水務系統”,實現漏損分析和預警。 ![]() 檢查生活器具是否符合國家節水標準 推廣節水型器具。對中心城區生活用水器具市場銷售的用水器具及水效標識進行全覆蓋檢查,確保市場上銷售的產品合格達標。對新、改、擴建項目,在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等環節把關,推廣使用節水型用水器具、潔具,要求100%安裝節水型用水器具。強化載體建設。制定節約用水獎勵細則,建立節水獎勵制度;對財政資金投資工程、公園綠地以及公共建筑工程節水設施建設給予資金補貼;推廣節水新技術新設備使用,推進行政事業單位節水改造,創建節水型企業(單位)和小區。截至2022年,創建省、市級節水型單位120家、節水企業30家,25個住宅小區獲得“四川省節水型小區”稱號,46個小區獲得“內江市節水型小區”稱號。 堅持系統治理,構建節水大環境 強力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推進內江沱江流域綜合治理和綠色生態系統建設與保護“世代工程”,著力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實施內江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年推進行動,系統打包、全域覆蓋,將內江主城區、縣城、鄉鎮93個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建設,11條城市黑臭水體治理,10公里沱江岸線生態修復統一建立項目庫,實施由135個項目組成、總投資62.82億元的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為水環境綜合治理“硬件”設施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鐵腕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的原則,緊扣“把11條黑臭水體建設成為11個生態公園”的目標,內江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時,實施生態修復、景觀建設。2020年底前,11條城市黑臭水體經治理全部達到長制久清,沿線新增公園綠地173萬余平方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景象逐步呈現,連接城鄉的11個生態公園鑲嵌在甜城大地上。同時,繼續實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升級版——內江城區百里碧道建設。以沱江為主軸,向兩岸支流湖庫延伸碧道及綠廊,優化濱水環境、貫通水岸空間,構建起“一環、兩軸、九線、多楔”的甜城碧道體系,181公里的甜城碧道蜿蜒在青山綠水間。 加強排污管道病害治理。組織實施了內江城區地下管線雨污分流暨排水管道病害治理,完成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線修補測1811公里;住宅小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學校等內部排水管道普查843公里,排水戶調查418戶;調查沱江內江城區段和謝家河沿岸污水直排口127個;完成重要路段排水管道清淤47.89公里;完成市政排水管道檢測539.80公里;完成沿江提升泵站、合流制溢流口和雨水口在線監測系統安裝34個,采集建立城區污水直排口出水水質水量等基礎數據檔案;開展內江城鎮污水處理監測信息系統提檔升級;建立內江市中心城區廠網河湖管理信息系統,將現有城市供水、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城市黑臭水體水質監測、地下管網普查、排水戶檔案、排水管網病害、溢流口監測、城市排水防洪、海綿設施、再生水利用等10余個系統整合到一起,建立了綜合管網一張圖。 ![]() 謝家河再生水廠 抓好再生水利用配置。強力推進中心城區再生水利用,建成謝家河再生水廠等廠(站)4座、在建2座,配套建設再生水利用管道12公里,開辟城市“第二水源”,解“城市之渴”“缺水之憂”,為水環境提升、水安全保障、水資源利用、水生態改善開辟新空間,提供新動能。2022年內江城區共生產利用再生水1654萬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達28.11%;謝家河,內江市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再生水,源源不斷用于綠地澆灑、街道沖洗、公建沖廁和建筑施工等,占比達43.5%;謝家河、經開區園區等再生水廠,向謝家河、益民溪等沱江支流河道生態補水,占比達56.5%。再生水的廣泛利用,替換了大量自來水,節約了優質水源。 ![]() 秀美甜城湖(王斌 攝) 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23年7月1日,《內江市海綿城市建設條例》發布實施,內江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走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的道路。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城市更新行動,全面推進,合力攻堅。堅持“滲、滯、蓄、凈、用、排”六大措施,實施徑流污染控制、水資源節約、熱島效應緩解和降碳減排。截至2022年底,內江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32.1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區總面積32%。將森林綠地的涵水功能與城市生態建設緊密結合,通過流域共治、水陸共治,優化綠地結構、完善景觀綠廊、打造郊野公園、加速綠地建設、增補老城綠地,構建“一心、一脈一環、三楔多點”的城市綠地生態圈。截至目前,內江建成海綿型公園綠地213.9公頃、城市公園和濱水濕地32個,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4049.5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13%。大力推進海綿設施進社區、進小區、進企業、進單位,因地制宜建設綠色屋頂、雨水花園、植草溝、雨水塘、生物滯留池等海綿設施,讓人們的生活環境“呼吸”得更加潤澤新鮮。統籌實施城市建設、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建成海綿型建筑小區64個、道路33公里、廣場3個,海綿型單位16個,全力提高人居環境品質,讓大自然活水源源不斷地浸潤著百姓心田。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民節水氛圍 ![]() 宣傳節約用水 以每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等為契機,組織開展“節水進企業、進小區”“小手拉大手”“人人爭當節水大使”“校園紅領巾節水崗”等活動,通過發放節水手冊、宣傳彩頁、宣傳海報,走進再生水廠、自來水廠等現場活動,大力普及節水知識。同時充分發揮報紙、電視臺、廣播等傳統新聞媒體的優勢,有針對性地進行報道,樹立典型;積極運用新媒體,利用抖音、朋友圈、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形式不定期發送節水相關信息,增強市民節水意識,營造全民親水、惜水、節水的良好氛圍。 一江碧水映甜城,十里青山展畫卷。內江將始終堅持“城水共生、人水和諧”理念,持續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確保水資源高效利用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建設濱水公園之城、宜居宜業之城,奮力推進新時代內江振興崛起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