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共建物聯新生態,Wi-SUN聯盟研討會精彩回顧!

共建物聯新生態,Wi-SUN聯盟研討會精彩回顧!

 二維碼 4

當前,物聯網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推手”,正以其強大的智能化和連接性能力不斷地推動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和創新。從園區、交通、醫療到工業制造、農業、能源等等,各實體領域都在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綠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隨著IoT應用日益普及,雙碳策略之下對可持續技術的需求持續增加,Wi-SUN作為一種強大而靈活的無線標準,正在成為解鎖大規模物聯網布局的最優解。從智慧電表電網、智慧家電到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基礎部署,Wi-SUN將走向更廣闊的物聯世界。


圖片


作為IOTE 2023 第二十屆屆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的分論壇之一,IOTE與Wi-SUN聯盟中國市場委員會聯合舉辦的IOTE 2023 深圳站 Wi-SUN聯盟研討會,以“共建物聯新生態,共迎數智新未來”為題,邀請了聯芯通、瑞薩電子、利爾達科技、芯科科技、粒合信息多家Wi-SUN聯盟成員單位就Wi-SUN芯片、模組、方案、成功應用案例及發展趨勢等內容展開全方位分享和探討。


圖片


WI-SUN聯盟和中國市場活動介紹


當前,物聯網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推手”,正以其強大的智能化和連接性能力不斷地推動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和創新。基于當前作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之一的大規模廣域物聯網技術的廣闊前景,WI-SUN 聯盟市場委員會中國分會創始主席周明拓博士介紹了WI-SUN聯盟和中國市場的相關活動。

圖片


周明拓博士 WI-SUN聯盟市場委員會中國分會創始主席


作為一種強大而靈活的標準,Wi-SUN 支持可提高效率、服務質量和彈性的應用,包括智能公用事業、智慧城市、智能家居、M2M等應用場景。Wi-SUN 規范來自 Wi-SUN 聯盟。Wi-SUN 聯盟由物聯網基礎設施提供商組成,旨在幫助部署基于 IEEE 802.15.4(g)(e)、6LoWPAN 標準的網絡。該聯盟還幫助產品供應商、芯片供應商、城市、公用事業、政府機構和學術界進行合作。目前,Wi-SUN聯盟已擁有三百余家會員,共同推出了百款Wi-SUN認證產品,實現了上億件Wi-SUN設備部署。


圖片


WI-SUN 區域網 (FAN) 關鍵技術和測試認證


作為發展Wi-SUN生態系統的關鍵一環,WI-SUN聯盟通過關鍵技術測試認證來提供強大的產品連接性。會上,作為WI-SUN 聯盟測試認證委員會主席的SUM CHIN SEAN 博士帶來Wi-SUN FAN的關鍵技術介紹、Wi-SUN FAN對應的物理層設計,以及Wi-SUN 測試與認證計劃。

圖片


SUM CHIN SEAN博士 WI-SUN聯盟測試認證委員會主席


FAN測試計劃包括物理層認證和Profile認證兩部分,采用一致性測試和互通型測試并存的雙重認證測試方法。其中,物理層認證包括對通訊模組的物理層功能及特性進行測試,適用于半導體、通訊模組供應商。而Profile認證則是對成品的跨層通訊協議功能及特性進行測試,適用于通訊模組供應商、系統供應商和系統整合商。


圖片


WI-SUN FAN 1.1高速無線通訊芯片助力智慧電網/IOT通信


當前,無線技術正在成為推動智慧互聯城市發展的核心,Wi-SUN作為一種擁有著建設廣域物聯網應用的關鍵能力的強大無線標準,可以經濟高效地支持大量的聯網設備。會上,聯芯通半導體的高級營銷經理童克玻圍繞《WI-SUN FAN 1.1高速無線通訊芯片助力智慧電網/IOT通信》的主題帶來精彩演講。


圖片

童克玻 杭州聯芯通半導體有限公司 高級營銷經理


聯芯通專注于業界領先的工業物聯網通訊芯片設計和系統建構,持續優化各種廣域大規模工業物聯網場景的用戶體驗。在Wi-SUN領域,聯芯通為Wi-SUN FAN 1.1 PHY Layer 規格制訂上作出卓越貢獻,并推出了一系列優秀的產品及方案,如Wi-SUN 芯片VC7300、VC7351、VC7350、VC7350C,以及Wi-SUN Low Power方案。當前,聯芯通全球 Wi-SUN 智慧電表的布署數百萬臺,在智慧電表、電網、工業物聯網等領域實現了規模化應用。


圖片


基于WI-SUN FAN的無線IOT網絡解決方案及應用介紹


來自瑞薩電子的技術市場經理徐利明先生,以《基于WI-SUN FAN的無線IOT網絡解決方案及應用介紹》為題發表演講。

圖片


徐利明 瑞薩電子 技術市場經理


作為Wi-SUN聯盟的發起人成員之一,瑞薩電子率先制定標準化路線,助力于Wi-SUN FAN 1.0的 推廣以及Wi-SUN FAN 1.1的標準化,不斷推動Wi-SUN FAN技術在智能儀表領域、乃至更為廣泛的IoT系統的滲透力度。


基于Wi-SUN FAN 1.0 / 1.1 網絡,瑞薩電子提供軟件套件、芯片產品、開發支持工具三元一體的Sub-GHz解決方案。其中,基于R9A06G062的Wi-SUN FAN 1.1解決方案支持雙芯雙調制下的高速通信,完全符合用戶構建智能穩定網絡的需求。此外,徐利明先生還介紹了瑞薩電子SUB-GHZ解決方案評估套件、Wi-SUN FAN軟件協議棧解決方案,以及支持SUB-GHZ解決方案的GUI工具,并簡述了瑞薩電子RL78/I1C+RL78/G1H Wi-SUN智能電表生態系統、網絡和網關解決方案。


圖片


廣域無線物聯網趨勢及WI-SUN應用


來自利爾達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張玉龍先生以《廣域無線物聯網趨勢及IPv6網絡構建》為題發表演講,介紹了利爾達在Wi-SUN技術上的全面布局以及在光伏、電力等領域的可靠方案。

圖片


張玉龍 利爾達科技集團 市場部經理


張玉龍在演講中提到,無線網絡的選型需要多維度衡量,現階段并不存在哪種技術特別突出的情況,在實際應用中還易出現性能過剩的問題。而Wi-SUN技術的優勢在于其很好地平衡了距離和速率的需求,具有遠距離、可擴展、可互通、易布建、Mesh網狀網絡等特性,以及耗電量低、抗干擾能力強、營運和維護成本低等優勢。


作為一家集產品研發、技術應用、服務落地的一站式物聯網企業,利爾達針對Wi-SUN市場大規模需求和應用也推出了完整的產品系列,包括各類模組、集中器以及配套的管理云平臺,涵蓋了從硬件到軟件的整套方案。這些產品均已通過Wi-SUN聯盟Bouter Router和Router的雙重認證。其中射頻模組以WS7300為主推產品,該模組已獲得Wi-SUN、SRRC、CE、FCC等認證,可滿足世界各國ISM頻段要求,高效助力終端用戶產品出海。


圖片


支持WI-SUN FAN 1.1標準的 FG25&FG28 SOC


來自芯科科技的現場應用主任工程師黃良軍以《支持WI-SUN FAN 1.1標準的 FG25&FG28 SOC》為題發表了演講。


圖片


黃良軍 芯科科技 主任現場應用工程師

會上,黃良軍先生介紹了芯科科技在無線連接領域的專家地位以及Wi-SUN技術的應用規模。作為一種智能而強大的無線標準,Wi-SUN備受智能電表、智慧路燈、光伏電站、集中抄表、智慧城市等領域的青睞。預計到2027年,全球Wi-SUN技術市場規模將達到59.502億美元,其中亞太市場在2021年至 2027年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約23.1%,市場潛力巨大。


芯科科技作為Wi-SUN標準的引領建設者之一,專注于為工業和商業應用開發低功耗、長距離、廣覆蓋的無線解決方案,提供符合Wi-SUN FAN 1.1認證、支持OFDM和FSK調變技術的EFR32FG系列SoC和模塊,以及相關的軟件開發工具與參考設計。豐富的產品組合包括FG23、FG25系列,以及最新發布的FG28 Sub-GHz加低功耗藍牙(Bluetooth LE)雙頻SoC。會上,黃良軍先生重點介紹了支持Wi-SUN低功耗節點LFN的Sub-GHz和低功耗藍牙(Bluetooth LE)雙頻段的FG28無線SoC,以及相應Wi-SUN開發資源與開發環境。


圖片


粒合WI-SUN 解決方案


來自粒合信息的研發部總監王剛先生以《粒合WI-SUN 解決方案》為題發表了演講。

圖片


王剛 粒合信息 研發部總監


會上,王剛先生從IoT整體解決方案的角度,介紹了粒合在 Wi-SUN應用領域的系列工作,充分展示了該公司在 Wi-SUN 組網方面的系列工具,在南美巴西等地Wi-SUN FAN 服務于電網、水務、新能源等多領域的案例,充分展現了 Wi-SUN 網絡多服務特征。


粒合信息作為一家面向全球市場的創新驅動型公司,粒合是國內第一家搭建Wi-SUN FAN架構整體解決方案并獲得聯盟認證產品最多的企業,已在拉美、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功商用,累計出貨Wi-SUN模組120萬片以上。目前,粒合已為行業客戶和合作伙伴提供智慧城市、公共事業、數字能源等領域的一站式AIoT解決方案,可實現智能水務、智慧用電、智慧路燈等多業務的統一部署、統一管理、高效運維。


圖片


圓桌會議


圖片


出席本次圓桌會議的嘉賓有:


主持人:杭州聯芯通半導體有限公司 高級營銷副總裁楊立


嘉賓:WI-SUN聯盟市場委員會中國分會創始主席周明拓博士、WI-SUN 聯盟測試認證委員會主席SUM CHIN SEAN博士、瑞薩電子技術市場經理徐利明、利爾達科技集團市場部經理張玉龍 、芯科科技亞太區高級經理劉俊、 粒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總監王剛、杭州聯芯通半導體有限公司高級營銷經理童克玻

Q1:關于WI-SUN聯盟的入會條件或者是怎樣的?如何實現進入聯盟在認證、模組、平臺、應用各個環節系統的資源配合?


周明拓加入聯盟可以使用聯盟標志,這意味著產品可信度的增加,產品可以被更多人接受,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


SUM CHIN SEAN我補充一點,目前WI-SUN有300多家會員,有相當健全的生態,從硬件到軟件甚至學校科研的一系列環節工作組加入會員后,你可以加入各個工作組,包括物理層工作組,FAN工作組等等,你可以了解一整套開發的過程加入測試工作組,也會更加清楚如何進行產品的測試認證。


童克玻:站在芯片方案商的角度,目前WI-SUN已經做得非常完善了硬件層面,基本上自己再加個電源就可以基本成型,我們公司會提供路線圖各類物料清單供參考,基本上客戶只需要根據自身的應用場景去掛測,再去調試基本參數,不用再負擔其他的復雜環節。


王剛:在Wi-SUN的協議棧經過5、6年發展,已經基本成熟的大前提下,大家需要做的是嫁接應用,而這方面,客戶的自由度很大。


張玉龍:對于大多數這種嵌入式產品開發,有設備還有工程師的公司其實不多,這并不單單是一個儀器的問題,它是一套體系,有儀器還得有人去維護利爾達作為一個模組商,我們的價值就在于幫助客戶省略繁瑣的環節另外要考慮的是射頻產品它是有天線的,天線的選型匹配和模組結合,硬件環節就打通了,剩下的軟件的工作,客戶都可以自由選擇參與程度我們建議規模大的客戶盡量多參與多消化,這樣對于故障排查中的效率提升有所幫助。


劉毅物聯網本身應用是碎片化的,場景也很多,我們芯片廠家是把硬件和協議棧做好,但是應用上,坦白說我們芯片廠家對于抄表等一些具體的應用場景其實并不如我們的合作伙伴深入。因而,對于中臺后臺云端這些東西,我們更愿意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成熟可靠的方案,因為在前期小量布局階段,成熟可靠是最重要的而到了后期我們會和我們的合作伙伴以及客戶一起把應用規模再進一步擴大。


徐利明現在芯片廠商單獨提供芯片是完全不夠的,那除了芯片以外,我們還需要提供一站式的交付,從前期的各方面資料,到一些測試開發工具等,都會比較完善。并且作為芯片公司,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客戶把產品推向市場,那在這一路的過程中會經歷非常多的合作,包括你的產品要做量產,各個環節要跟哪些廠家去配合,我們會幫助大家在市場上找到合作伙伴來一起把產品推向市場。


Q2:關于WI-SUN技術在應用落地和拓展方面的問題或者技術優勢,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劉毅首先,從我們芯科科技來說,我們是能看到WI-SUN這個市場的成長的,比如在表計領域,隨著日本、東南亞等國家開始推行智能表計,我們看到了不錯的機會。再一個,WI-SUN自帶的ipv6基因,可在底層打通的情況下,為WI-SUN開拓智能家居能耗管理領域,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契機,我們也歡迎對智能家居能耗管理有興趣的廠家和我們一起推進合作。


徐利明首先從技術本身來說,WI-SUN的優秀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市場的成熟需要時間。而關于如何實現更快地落地,我們一直都在努力。有些應用是自上而下的,比如表計,我們和電力局合作,讓他們來認同WI-SUN的優勢,比如抄表成功率從85%到97%,這些切實的提升可以幫助說服他們來應用這項好技術。而對于相對分散的市場應用,比如光伏、充電樁市場,則要自下而上地推廣,這就需要一些時間和耐心等待用戶嘗試,獲取用戶認同。

王剛:其實我們對于WI-SUN的發展還是充滿信心的。關于我們看到的機會,PPT里也有講。除了電表,更多的要基于FAN1.1的性能來拓展周邊應用,比如2.4兆用到安防、視頻等,就是IoT領域能不能把1.1的性能放大,WI-SUN考慮了高速、低功耗,可以貼合很多新發掘的IoT領域的強需求。


Q3:關于WI-SUN未來發展中所遇到機遇和挑戰,大家都有什么看法呢?


童克玻:其實當下IoT行業發展多年,已經不缺技術方案了,所以我們推WI-SUN的時候分了很多層方案,比如光伏、表計、照明等等。第二個,WI-SUN在2015年以后才進入中國,此前一直以美國市場的應用為主,所以我們在中國的宣傳和整個生態鏈打通方面都還需要繼續努力,讓更多的人來了解WI-SUN。再一個,當前國內的IoT行業生態內卷化比較嚴重,我覺得我們可能也需要卷一下。


王剛關于機遇大家都說了很多,關于挑戰,一個是宣傳應用怎么持續擴大影響力,另一個是追求低功耗,那么WI-SUN能不能做到和LoRa媲美,第三,是WI-SUN的性價比能不能打下來,這就需要芯片廠家努力,尋找更高的工藝來節約成本。


張玉龍WI-SUN技術本身好技術,無論是ipv6的天然優勢還是現在講的FAN1.1,從速率、低功耗、結構上,WI-SUN都是好技術,但怎么用好一項好技術是一門重要課題。我認為隨著物聯網的整合,最終的物聯網連接會是標準整合形態所呈現,底層協議互通會是促進Wi-SUN未來發展的一大利好方向。


周拓明從我在WI-SUN聯盟這幾年的推廣經歷來說,此前的先輩們經歷了蠻多波折的探索但這些探索并非毫無意義,而是為未來的大規模應用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我看來,WI-SUN技術首先是穩健的,從FAN1.0到1.1,花了七年時間打磨,特征持續擴展,做得也非常扎實。第二,WI-SUN的技術在不斷發展,它的能力相對同類型的技術發展更快。和LoRa對比,低功耗、低速率這些WI-SUN也能做到,但WI-SUN能做到的ipv6、高速支持,LoRa卻做不到。所以我們要用WI-SUN新的特征去拓展新的應用,去拓展別的物聯網技術解決不了的領域。第三,關于劉總提到的影響力問題,我們目前也在和大的聯盟比如CSA做對接,爭取成為它的一部分。另外和大家分享一下,國際上的1901.3標準,在電網領域做類似于Matter一樣的標準,開放電路層,允許不同技術接入物理層。目前我國電網慢慢向著開放態度發展,我的一位電科院的同事在組織這塊的標準,這對于當前在國外電網應用得很好,但在國內做得還不夠的WI-SUN來說是個恰當機遇。如果能把WI-SUN放入1901.3標準中,成為它的底座,WI-SUN的未來發展將會更光明。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