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無中生有”抓項目 “有中生優”再突破 團風“智造”百億鋼結構集群

“無中生有”抓項目 “有中生優”再突破 團風“智造”百億鋼結構集群

 二維碼 3

來源:湖北日報

“無中生有”抓項目。從2005年第一家鋼構企業落戶以來,團風縣已集聚規上關聯企業40余家,年產能超80萬噸,產值突破60億元,成為“中國鋼結構產業基地”。


“有中生優”再突破。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后,團風縣繼續向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加速跑”,傾力打造百億鋼結構產業集群。


產品綠色化——

開拓裝配式建筑“新藍海”


9月21日,湖北鴻路鋼構公司一期廠區,生產線呈現一派繁忙景象。該公司去年產值達37.69億元,躋身國內鋼結構頭部企業行列,今年生產訂單已排到年底。


“馬路對面就是我們正在建設的四期項目工地,第一標段廠房計劃11月試產。”鴻路鋼構副總經理權利難掩興奮。


該公司16年前落戶團風,一期、二期廠區分列江北公路兩側,總投資8億元;兩年后,投資12億元的三期建成投產。去年,鴻路鋼構再次在團風擴建基地,四期項目投資20億元。預計投產后,團風基地年產能增幅超過50%,可增加年銷售收入30億元。


權利介紹,鴻路鋼構持續投資團風,看中的是運輸成本優勢,團風300公里輻射半徑內有80多座大小城市,產品外運成本可控,且當地建有羅霍洲碼頭,原材料運輸走長江水路能更省成本。


“在工廠制作梁、板、樓梯等建樓所需鋼構件,再運至施工現場安裝,就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四期項目建設現場負責人陳強說,四期主打產品是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部件,它施工快、沒有建筑垃圾,還能節約混凝土、水,是國家大力推廣的綠色建材,市場需求大,能幫助企業跑出一條新賽道。


團風縣委書記何永紅說,將加力推動鋼構產品綠色化,一方面,該縣規劃5000畝土地打造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區,招引頭部企業延鏈補鏈,推動供應鏈一體化建設;一方面,加快建設團風鋼構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省級聯合創新中心,幫助鴻路鋼構建立低碳鋼結構住宅技術支撐體系,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


產線智能化——

機器人焊接效率提升3倍多


高山峽谷,一節節上百噸重的鋼構節段,吊到200多米的高空,精確拼接后不差絲毫。回想貴州大小井特大橋主索安裝的這一幕,湖北輝創重型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石鑫磊至今頗為自豪。


17年來,輝創重工參與承建鋼結構橋梁200余座,30余個項目獲得“魯班獎”“詹天佑獎”“中國鋼結構金獎”等榮譽,去年產值8億元。


然而,面臨鋼構材料手工焊接效率低、質量不穩定等難題,亟需研發和應用機器人焊接智能化單元裝備,但公司自身科研實力有限。


去年6月,在團風縣科協幫助下,輝創重工攜手武漢理工大學教授盧紅牽頭的專家工作站,探路機器換人、智能制造。很快,智能化焊接產線投入使用。輝創重工研發中心主任王玉杰介紹,焊接產線換上機器人,生產效率提高3到4倍。


從依托人工等基本要素實現產能的擴張,到“機器換人”的智能型產業轉移,團風步子越邁越快:牽手湖北中科產業技術研究院,設計出國內第一條完全意義的鋼結構涂裝自動線,從上件、噴涂、烘干、檢測到下件打包全自動,這一技術已在15家鋼構企業應用,每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過3億元。


團風縣縣長胡凱說,正大力推動產線智能化,該縣出臺“新一輪技術改造三年行動方案”,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引入第三方工業設計服務平臺,幫助企業查找生產短板,提供技術“藥方”,進行全要素、全流程、全產業鏈改造。


發展差異化——

細分領域涌現更多“單打冠軍”


一邊是以粗加工為主,低端產能過剩,為爭奪訂單打價格戰;一邊是受制于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高端產能供應不足。如何破除團風鋼構產業“成長的煩惱”?


湖北精誠鋼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珊珊說,產品同質化容易帶來惡性競爭,團風鋼構企業的利潤已從高峰期的30%降到5%甚至更低。


殘酷現實逼迫轉型升級。精誠鋼構瞄準建造工業廠房這一細分領域,請來科研院校的專家,投入1000多萬元,攻克金屬屋面易漏水的行業難題,拿下15項各類專利。因此,精誠鋼構成為全國42家鋼結構總承包資質企業之一,每年拿到兩三億元訂單。


“過去1噸產品只掙幾百元的加工費,現在有設計費、安裝費等多個利潤點,每個項目利潤在10%以上。”龍珊珊算賬說。


湖北碧瀾天博來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從杭州高薪引進技術團隊,專為建筑量身定制個性化金屬外立面。“我們設計出好看的鋼結構外立面,給建筑‘穿衣戴帽’,比如金屬琉璃瓦、菱形金屬幕墻、球形穹頂等。”董事長陶軍強自豪地介紹,該公司參與建設了義烏國際博覽中心、鄂州花湖機場等外立面裝飾項目。


“借智”創新,團風16家鋼構企業被科技部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走上差異化發展之路,比如鴻路鋼構側重裝配式建筑,輝創重工以裝配式橋梁為主,精誠鋼構聚焦工民用建筑設計、施工,成為鋼結構細分領域“單打冠軍”。


中國鋼結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劉毅說,團風鋼構企業帶來一個啟示,唯有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與人才鏈、教育鏈深度融合,產業才有出路,企業才有奔頭。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