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獲批國家級試點城市 從“建造”走向“智造”成未來趨勢青島獲批國家級試點城市 從“建造”走向“智造”成未來趨勢 二維碼
2
來源:大眾網 塵土飛揚、雜亂喧囂、機械轟鳴……你印象中的建筑工地還是這樣嗎?近日,記者走進青島各大項目工地現場進行一線探訪,在數字化的加持下,青島許多工程建造場景已發生顛覆性變化,青島很多重點工程在“智慧大腦”的加持下,建設拔節生長。不斷刷新建設紀錄的背后,離不開BIM、裝配式、綠色建造等新技術、新理念等應用,各領域創新技術成果落地新型智慧工地,助力青島住建領域高質量發展。 眾所周知,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筑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新發展理念和“雙碳”目標的要求下,建筑業正蹄疾步穩實現現代化轉型。可以預見,從“建造”走向“智造”將成為青島建筑業發展的未來趨勢。 多項智能設備應用 提高工效縮減施工成本 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無人機巡檢……近日,大眾網記者走進嶗山悅府項目建筑工地, 在這里一點也找不到傳統印象里建筑工地嘈雜混亂“大老粗”的感覺,這里,地面整潔干凈,多個流程大量運用了智慧建造技術,科技感十足。 在室內房間,只見一個智能機器“巨人”有節奏地揮舞“長臂”,有條不紊地對室內墻面、天花板、橫梁等結構進行自動噴涂施工,呈現一幅輕松而優雅的噴涂施工畫面。據榮華建設研發部張旭介紹,這個“機器人”叫做“智能噴涂機器人”,主要用于商品房、公寓、寫字樓等室內場景的乳膠漆施工。“該機器人噴涂均勻,耗漆量比人工作業節省30%,效率提高3倍。”張旭介紹,該機器人已在局部試用,具有長時間、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和智能化等特點,不僅操作輕松,更省人工,顛覆了傳統沉重、移動困難的作業方式。 記者采訪到,該項目裝配率達到50%以上,通過智能建造、BIM+一體化設計、一碼追溯、智慧工地搭建、協同管理等方面的實施,有效提高了施工質量和效率。“墻板、樓梯、樓板使用的是裝配式。”榮華集團研發部張旭告訴大眾網記者,每一塊部件來自于榮華建設科技有限公司,以預制樓板類構件為例,需要經過劃線機劃線、噴涂脫模劑、靜停、拉毛、混凝土澆筑、振搗等多道工序,“按照項目的施工計劃來生產配件,像預制樓板,如果按常規的工程項目,相當于每天可以生產一棟樓20層的量。”榮華建設科技有限公司高旭林告訴大眾網記者,像墻板、樓梯、樓板在工廠加工制作好的配件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 記者采訪了解到,榮華建設科技有限公司與北京和創云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的“裝建云”信息化管理平臺為基礎,進行深度開發和個性化應用配置。 記者注意到,在生產車間設置兩處“中央控制室”對生產設備和生產過程的關鍵工序進行信息化管理,通過“裝建云”平臺進行數據匯總分析和輔助決策,在裝配式建筑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管理中,為每一塊構件創建全國唯一編碼標識,從構件生產到施工現場裝配全程管理可追溯,實現了提質增效的一體化管理。 “生產設備90%以上實現數據網絡互聯互通和自動化控制,智能生產線系統平臺采用ERP+MES的模式,打通了軟件系統與硬件設備之間的數據壁壘,實現生產數據自動采集、實時共享;實現采購、生產、堆場、發貨有機協同,降低庫存,提高生產效能和企業效率,促進智能生產,節省人工的同時提升了產品的生產質量。”高旭林說。 智能抹灰機器人、智能研磨設備、板墻安裝機器人、板墻安裝機器人……記者來到平度市中醫醫院新院區建設項目,該項目入選青島市智能建造試點示范工程,即將應用多項智能建造新裝備。 “內墻抹灰工程應用智能抹灰機器人,該套設備由智能抹灰機、砂漿噴涂機、砂漿輸送泵、移動式作業平臺組成,采用機械噴涂、智能抹壓結合的方式進行抹灰作業施工。”據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較傳統人工抹灰方式相比,智能抹灰機器人工效可達到300平方米/天,提高工效2.5倍,施工成本可節約15%以上。 另外,像板墻安裝機器人后續將應用于項目現場ALC板墻輔助安裝。“它可夾取、可旋轉、可橫移入位,大幅提高板墻在樓層內的橫向運輸效率,降低40%的人工使用。” 據了解,像建筑機器人、激光整平機、智能研磨設備、智能抹灰機器人、混凝土智能振搗小車等智能裝備將在平度市中醫醫院新院區建設工地上大展身手。“通過智能建造,提高施工效率、縮短項目施工工期,預計縮短總體建設工期約6個月。”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大眾網記者,采用智能施工和數字化管理,減少人員投入,降低材料損耗,材料損耗率降低50%以上,預計減少工程總造價2000萬元以上。 構建數字化共享平臺 完成一站式建材采購 隨后,記者來到青島國際院士港產業核心區試驗區綜合配套LC0306-01地塊、LC0306-02地塊項目,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36.8萬平方米。 據了解,該項目制定了BIM技術應用策劃、實施方案、智慧工地建設策劃、智能建造實施管理制度等,明確崗位職責、生產和質量管理流程 、獎懲和協調溝通機制等內容,確保項目智能建造工作有序開展。 “預制樓梯、預制外墻板、預制樓板、預制空調板。”以一塊預制外墻板為例,從構件管理平臺下單,項目部提出生產計劃后,信息錄入到管理平臺,車間進行生產。“生產完貼上標簽記錄處于哪個狀態,我們提出需要哪層構件,他們出庫運輸到現場安裝,項目進行安裝,一塊預制外墻板大約需要七天時間。”據中國十七冶項目副經理馬軍介紹。 項目制定了BIM技術應用策劃、實施方案、智慧工地建設策劃、智能建造實施管理制度等,明確崗位職責、生產和質量管理流程 、獎懲和協調溝通機制等內容,確保項目智能建造工作有序開展。 “我們采用BIM軟件建立項目全專業BIM模型,上傳至BIM平臺進行模型集成和輕量化可視化查看,輔助各參建方以BIM 模型為信息中心進行項目管理協調。”中國十七冶項目副經理馬軍說。 在機器人使用上,該項目使用了塔機監測系統,實現對人、機全方位遠程可視化監控,塔機安全管理不再是盲區。 “我們通過構建數字化共享平臺,聯動產業上下游,促進智能建造全產業鏈的優化升級,解決了以往建材采購信息不對稱、供應商不足、產品控制難以保證等行業痛點。”據項目工作人員介紹。 他們在“陽光易購”互聯網平臺上,可以完成一站式建材采購,采購人員下單后,多個供應商收到訂單后快速發貨。“繞開經銷商,成本可以降到20%以上。”據項目工作人員介紹,現在平臺鏈接上千家供應商,去年的銷售額達到2-3億元。 青島獲批國家級試點城市 從“建造”走向“智造”成未來趨勢 近年來,國家推動智能建造發展的步伐逐步加快: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指導意見,力推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2021年3月,“發展智能建造”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2022年1月,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將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作為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工作之一。《“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也提出加快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 隨著首批24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的公布,我國進一步明確試點的主攻方向是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促進建筑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建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著力解決工程建設存在的生產方式粗放、勞動力緊缺、資源能源消耗大等突出問題,更好發揮建筑業對穩增長擴內需的重要支點作用。 此次青島為何能獲批國家級試點城市?事實上,青島2020年便啟動對“智能建造”的探索,彼時借力“新城建”全國試點,率先開始了智慧建造科技示范工程評選。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經驗總結、展望分析,2022年在青島市范圍內率先開展了項目試點示范,確定數字化建設項目23個、智能化工廠項目11個、建筑產業互聯網項目6個。 “近年來青島的建筑業產值年均增長率穩步提升,對全市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科技處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青島先后入選我省首個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在2022數字城市百強榜中位列第七名,這些因素都成為青島推進智能建造的底氣和優勢。 在剛剛發布的《數字青島2023年行動方案》中也明確提到,“推動工業、農業、海洋、服務業、建筑業數字化轉型,新發布1000個以上工業賦能場景,新建80個以上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自動化生產線”。可以預見,從“建造”走向“智造”將成為青島建筑業發展的未來趨勢。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