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白云區:智慧賦能“繡花功”打造城市“智理”新范式廣州白云區:智慧賦能“繡花功”打造城市“智理”新范式 二維碼
2
![]() 白云區城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柏生介紹白云智慧城管建設和成效 白云區作為廣州市面積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區,擁有城市、城中村、農村等多元形態,城市管理問題高度集中。近年來,白云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下稱“白云區城管局”)在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營方面,以提高人員效率為根本,以重塑作業模式為路徑,通過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手段運用,實現減員、降本、增效、提質,走出一條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精細化城市治理的新路子。 依托政務大模型,升級建設白云智慧城管系統 ![]() 白云智慧城管系統 現階段,城市治理對智慧城管系統的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白云智慧城管系統研發的深入,數據分析、治理及智慧化應用能力不足的問題逐漸顯露。對此,白云區城管局攜手華為云持續深化智慧城管建設,探索政務大模型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創新應用,并成立全國首個盤古政務大模型實驗室,強化數據治理,力求政務視頻、政務交互、政務治理等場景的算法訓練效能、內容生成質量等得到提升,加速推進白云智慧城管系統迭代升級。作為政府部門與華為云盤古政務大模型首個聯創合作,白云區城管局與華為云發揮各自優勢,以城市治理為核心,對占道經營、違法建設監管、城中村高效治理等典型場景展開交流,打造解決方案,助推城市成為“能感知、會思考、有溫度”的智能體。 建設應用場景,推動智能監管落地見效 綜合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AI識別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依托以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為一體的智慧城管系統,破解城市管理難題。 提升環衛作業效率。勇于打破利益格局,開發“大物管”模式,通過加裝電子工牌推動人員、作業設備等“考勤線上化”,上線率和出勤率提升至90%以上。目前,已將267個城管社會化項目、7000余名城管服務人員納入動態管理。 破解“建廢”運輸監管難題。此前只能靠不定時設卡檢查管控,監管難、取證難、處罰難,工作難以為繼。為此選取50個重點卡口安裝149個攝像頭,實現24小時實時監控,形成有力震懾,建筑垃圾處置亂象得到有效整治。 破解違法建設監管難題。率先試點應用違法建設智慧管理系統,運用“無人機自動巡航+AI算法”,通過布置無人機機場、環境監測設備、三維數據筑底等方式進行精細化管理,以違建“零容忍”、監管“零死角”力求實現違建“零增長”。 壓縮“微腐敗”空間。在全區59座壓縮站安裝了稱重、AI抓拍攝像頭、環境監測物聯感知等設備,采用物聯網+AI技術加強動態感知和異常把控,使垃圾量同比下降300多噸/天,2022年節省財政資金近千萬元。 強化實踐運用,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提升環衛收費效能。推出智慧環衛收費系統,集線上繳費、電子發票、底數管理等多種功能于一體,自動計算繳費數額,推送賬單給繳費單位和個人,實現環衛費收繳智能化,有效破解傳統人工上門收費底數不清、效率低下、易產生廉政風險等問題。截至10月11日,實收環衛費2.14億元,2023年預計可達到3億元,同比增長53%。 提升垃圾分類值守效能。在全區近千個垃圾投放點安裝AI識別攝像頭,實現全時段智能監管、督導,節約大量人力物力。結合“云站桶”“云點贊”等活動,將投放點督導從“桶邊”移至“云端”。現分類巡查值守人員同比減少超80%,每月專職巡查值守人員工資支出減少80余萬元。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參與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垃圾分類從“要我分”走向“我要分”。 提升燃氣安檢效能。開發“燃氣安檢模塊”,賦能2000多名送氣工實現送氣免費安檢,每四個月可對全區瓶裝氣用戶全覆蓋安檢一次,提升燃氣安檢效能。系統上線以來,實現一氧化碳“零中毒”“零亡人”。 精管善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以流程再造提升治理速度。重新梳理業務邏輯和優化工單流轉機制,改變以往“區局巡檢交辦—鎮街分派—責任單位整改反饋—審核辦結”工單交辦模式,優化為直接交辦責任單位整改反饋閉環管理,減少工單流轉程序,處置時長從幾天縮短至幾小時。 以數據應用提升治理精度。通過傳感器等物聯網設備,準確感知城市管理需求,推動城市管理從“大水漫灌”走向“精準滴灌”。如在揚塵多發路段加裝PM2.5監測設備,點對點進行灑水降塵作業,節約高效。通過數據分析,精準把握市容環境衛生黑點盲點、違法建設高發點等薄弱環節,靶向發力。開發應用“一碼掃城”,一碼管理全區建筑物,推動垃圾分類、燃氣安檢等城市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下一步,白云區城管局將錨定白云建設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區的目標任務,以白云智慧城管建設為牽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品質,用智慧城管提升治理效能,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精細化、品質化、智慧化的“白云樣本”,全力打造宜業宜居宜游城市環境。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