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每年改造超10萬公里!城市的“里子”藏著新機遇

每年改造超10萬公里!城市的“里子”藏著新機遇

 二維碼 1

在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城市地下管網是城市的“里子”工程,“咱們中國傳統都是要‘面子’,實際‘面子’、 ‘里子’要一起要,要更重‘里子’”。


今年,為了進一步做好“里子”,地下管網改造成為城市更新工作一項重點任務,各地都在著力加速推進。


政策“暖風”頻吹、改造力度不斷加大,背后是城市的規劃和建設理念在更新,是地下管網改造的材料設備、技術手段也在不斷迭代,一個巨大的地下管網改造市場正在快速發展。


地下管網有多少種?


地下管網包括城市范圍內為滿足生活、生產需要的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電力、通信等市政公用管線。


全國地下管網有多長?


目前,我國城市供水管道長度達110.30萬公里,排水管道長度91.35萬公里,天然氣管道長度98.04萬公里,供熱管道長度49.34萬公里。僅這四項,管網的長度就達到近350萬公里。


圖片


圖片

地下管網里的新機遇

圖片


在山城重慶,8.24萬平方公里地下,超過18萬公里管線交錯縱橫。其中,2.7萬公里供水管道,每分鐘3500立方米飲用水流過。4.1萬公里排水管道,每分鐘4700立方米城鎮污水通過這里接受處理。


供水、排水、供氣等管線長度與重慶相似的省市就有16個。以目前的改造速度,未來,我國仍將每年改造10萬公里以上地下管線。


每一條新改造的管線、每一項技術革新,都讓我們看不到的地下,正在發生著想象不到的變化。國家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也讓近5000家相關企業183.65萬從業人員,迎來新機遇。


央視新聞
,贊950


去年年底,中央財政增發1萬億元國債專項用于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其中,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項重要內容。


最近,重慶近百個排水管網改造項目獲得40多億元國債資金支持,開始全力加速推進。


在重慶沙坪壩區渝碚路,十多個豎井正在加緊施工,它們要解決的是困擾周圍居民多年的內澇問題。


圖片


以前這一片是一下雨就積水,為了改造好這段區域,當地重點解決地下管網太細、太窄的問題。以前管徑是0.6米到0.8米,改造后管徑最大的地方是1.8米,過水能力比之前提高兩至三倍。


目前,重慶獲得國債資金支持的排水管網改造項目共95個,涉及資金40.58億元,其中17個已開工建設。


圖片


除了容易積水的路段,還有不少安全隱患點的改造。


大渡口區的排水管道改造工地同樣獲得國債資金支持。記者在管道內看到,一根直徑3米的雨水管,運行時間已有十多年,前方30多米的管道已經塌陷,剩余部分嚴重變形,極易再次引發坍塌。


圖片


靠人工修補難度很大,工期長對周邊市民的生活影響也非常大。


如何又好又快解決問題?施工方選擇兩個方案,塌陷的部分挖開重修,還沒塌陷的部分使用一種不開挖就能修復的新技術。


由于技術水平高、手段多樣,今年重慶還專門針對百姓意見大、供水管網跑冒滴漏等難題,重點展開改造修復工作,計劃再改造老舊管道300多公里。



圖片


圖片

管網改造熱 市場需求旺

新技術催生新職業
圖片


地下管線被稱作城市的“血管”和“神經”。但凡出現老化、破裂、堵塞等問題,就要對馬路開膛破肚,影響居民生活。


非開挖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為破損管道提供了“微創”診療。不挖路、不封路,短時間就能修復破損管道。


在重慶,工人夏小云和他的管道檢測機器人,是工地里最受歡迎的對象。每天只要他們在,下管道的苦活累活就不需要交給別人來干。


一年前,看到地下管網改造市場大有可為,夏小云果斷辭去市場銷售的工作,轉行來工地。他所在的施工企業,今年的改造項目遍布重慶多個區縣。


圖片



在福建廈門,一家國內管道非開挖修復行業的領軍企業,這幾天來拉貨的卡車一輛接著一輛。開年以來,他們就接待了十幾位客戶,其中兩批還來自國外。


企業負責人廖寶勇介紹,這兩年趁著地下管網改造不斷加快的“春風”,他們在全國各地設了30多家子公司、分公司和辦事處。公司計劃2024年的產值比2023年翻一番。


央視新聞
,贊1290


背靠龐大的市場需求,如今國內非開挖修復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不僅廣泛應用于城市供水、排水、燃氣等市政管線領域,技術研發和創新也與國際先進水平逐漸接軌。


圖片


圖片

抓好“里子” 撐起“面子”

圖片


城市保障,久久為功。地下管網改造,是市政工程,更是民生工程。今年,我國城市管網改造將進一步加快步伐。


四川成都,今年將重點推進主城區1157個非住宅排水戶內部排水管網治理;北京計劃在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氣、供熱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務;云南定下目標,2025年底前力爭更新改造燃氣管道3萬公里以上……


從智能化的鋪設到智能化的管理,地下的“神經網絡”定將更加高效為百姓提供生活必需。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