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首個裝配式農宅整村災后異地重建項目落成北京首個裝配式農宅整村災后異地重建項目落成 二維碼
1
北京門頭溝沿河口村災后恢復重建整村異地安置項目。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40天內完成96戶民宅主體結構裝配,60天全部交付……記者從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獲悉,門頭溝區齋堂鎮沿河口村災后恢復重建整村異地安置項目日前落成,這是北京市首個裝配式農宅整村災后異地重建項目,預計今年春節前實現入住,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據介紹,沿河口村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受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響,村莊宅基地全部被洪水浸泡,淤泥倒灌。洪災發生后,在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指導下,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門頭溝分局第一時間開展并完成災后恢復重建規劃編制。經科學研判,沿河口村被作為整村災后異地重建試點。同時,專家與相關部門深入反復研究地質安全論證、防災減災治理、空間優化布局、傳統文化傳承等,迅速確定選址方案。 該項目采用建筑師負責制,由中建設計院責任建筑師團隊牽頭負責整體統籌。在項目設計初期,建筑師充分考慮裝配式建筑運用及產業要素嵌入,做好一體化設計。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門頭溝分局聯合建筑師團隊深挖傳統村落風貌特點,立足打造村莊全民活力空間,謀劃鄉村文旅發展模式,激發鄉村活力,推進全面鄉村振興。 北京門頭溝沿河口村災后恢復重建整村異地安置項目。 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規劃設計方案依據山勢和地區傳統村落規劃肌理,形成不同房屋走向與農宅簇團,避免排排房式布局。設計方案尊重自然,保留全部現狀喬木及部分大喬木周圍的小范圍花木,在樹木之間落房子。為留存記憶,采取就地取材收集洪災留下的磚石,打造村民文化景墻及農宅院墻,做好“景村融合”。 2023年11月20日,門頭溝區齋堂鎮沿河口村重建項目規劃選址方案獲北京市政府批復。重建選址用地面積約4.65公頃,總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其中,農宅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可安置農宅96戶,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 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按照北京市“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高質量發展”的災后重建思路,快速出臺一系列優化災后恢復重建相關規劃、審批文件及配套措施,制定災后重建安置點規劃的技術指南,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政策指導。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門頭溝分局整合制定《門頭溝區自然災害恢復重建相關項目優化審批辦理程序的實施方案》,保障恢復重建項目快速落地實施。 沿河口村災后恢復重建整村異地安置項目于2023年12月1日啟動入場吊裝施工,采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造,模塊化設計,整體化拼裝。所有建筑構件均采用工廠預制、現場組裝方式,在施工周期、建筑質量、資源節約及環境友好方面,均展現出超過傳統磚混農房建造的成效與優勢。項目還應用全過程數字化管控,實現精準拼接,最大限度減少損耗,保證建造質量的同時也使建造成本大幅降低。 借助建筑師負責制與裝配式建造工藝的雙重技術加持,該項目實現在嚴寒天氣環境下40天內“從無到有”,60日全部建成交付。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表示,該項目為受災群眾提供了快速建造、綠色環保和高性價比的“暖心安居”,也為北京災后房屋重建及裝配式農宅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