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湖北70后造最大膽養老房:全屋混凝土,9口人共住

湖北70后造最大膽養老房:全屋混凝土,9口人共住

 二維碼 1

2019年,

41歲的陶瓷藝術家王亮程

回到老家湖北十堰梅子埡村,

想為父母造一座養老房,

并供祖孫三代、9口人共同居住。


圖片

圖片

垂直山崖下的養老屋


他找到農村自建房改造經驗豐富的設計師酈文曦,

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

全屋清水混凝土,造型現代感十足,

看似與鄉村格格不入,

實際上每個細節都呼應著周邊的自然,

滿足農村生活需求:

保留農田、土灶臺,
修建柴火間、農具儲物間,

為晾曬農作物,屋頂專門做了防水處理……


圖片

王亮程一家人


建成兩年來,
這座屋子在村內外產生了“蝴蝶效應”。

慕名而來的年輕人深受啟發,

紛紛回鄉為父母建養老房。

“我覺得這個房子拓展了農村生活的想象力。”

10月,一條拜訪了這座山崖下的家。


圖片

圖片

王亮程為父母造的養老房“崖之家”

位于一個“藏風聚氣”的小盆地里


深秋,從十堰市區駕車駛入深山。沿著曲折的山路,大約兩小時后,一座灰色房子忽然出現在眼前。


圖片

圖片

從小河溝挖來的石頭


屋內傳來幾聲“來啦!”,屋主王亮程將我們接入屋內,熱騰騰的餃子已擺上餐桌,8口人熱熱鬧鬧地圍坐在一旁。王亮程的父親開車返來,車內是幾塊剛從附近小河中撿來的布滿青苔的石頭——他們打算將石頭放入茶室的水池中,打造“青苔石上覓詩蹤”的氛圍。在這里,生活的一切樂趣都離不開自然的點綴。


隨行幫忙搬石頭的是村里的鄰居。“村里是熟人社會,年輕人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只有老年人留守在這里。平時大家互相串門,分享水果雞蛋,需要什么叫一聲就馬上趕來了。”王亮程告訴我們。


圖片

房子的設計圍繞“方圓角折”展開


2019年,在景德鎮制瓷9年的藝術家王亮程回到大學前一直生活的老家梅子埡村,改造了父親在40多年前建的陰暗、逼仄、潮濕的老屋。他聯系到農村自建房改造經驗豐富的設計師酈文曦,打算為父母建造一棟全新的養老房,也希望逢年過節時,祖孫三代、9口人能夠團聚于此。


與村中隨處可見的夯土房、磚房大相徑庭,這棟房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現代、簡潔、冷峻。在鄉村建這樣一座房子,會不會和自然太格格不入?農村審美真的能接受嗎?


“房子北部是垂直山崖,南部是青山的緩坡,有很強烈的幾何特征。整座房屋看似現代,卻無處不在以‘方圓角折’這四個幾何要素去回應自然。”酈文曦解釋道。


圖片

圖片

保證通風的同時,將兩側景象連接在一起


“方”是院落、房間的形狀。南北兩側各設一扇大落地窗,既保證了通風,又將北部粗糲的山崖和南部的山脈景象連接在一起。十堰位于鄂西北,四季分明。時值深秋,山脈上是各色的落葉闊葉林,紅色、黃色、綠色,相映成趣。


圖片

圖片

四個直徑1米的圓形天窗

白天不需要額外開燈


“圓”主要是屋頂的天窗。“天窗的照度是普通側窗的三倍,白天都是不需要額外去開燈的。”


“當初造天窗時不知道哪里能找到直徑1米的模具,多虧村民們的智慧,就把下水管道切成四段,直接安在了挖好的圓洞上。”


圖片

通過冥想空間的兩個圓窗看到的景象

冥想空間只能容納1-2人,

家人團聚之外也有獨處的空間


“角”是屋頂金字塔形的冥想空間。“和天臺360度的視角不同,空間只開了兩個圓窗,人通過管窺的形式與自然互動。”


圖片

弧形墻像手掌一樣微微擁抱山脈


“折”則是屋子背面這道弧形的墻,“像一只手掌一樣,微微擁抱山脈。”


圖片

圖片

未經打磨的清水混凝土表面有很多孔洞,有些地方甚至需要修補


建筑的材料,酈文曦大膽地選擇了清水混凝土。一開始屋主和父母都持懷疑態度,覺得它“又貴又不好看”。“清水混凝土看似工業化,但它主要成分都來自大自然。我們沒有打磨,保留了它如頑石般粗糲的質感,這也很符合當地山體的特征:土壤少,石塊多。”


“再者,當地落石、塌方多,混凝土剪力墻結構也有著很好的防震作用。在我的解釋后,他們欣然接受了。”


圖片

進門處通往二樓的樓梯以圓形入口隔斷


為了更符合農村老年人的審美,酈文曦也在設計中借鑒了傳統中式建筑的元素。


“和中國傳統園林類似,我們設計了一條迂回的路徑通往側面的入口,這樣人是從住宅的周圍悄悄進入的。考慮到了私密跟公共之間的分離,也很有儀式感。”


“農村的老年人不太喜歡坐在特別開闊的空間里聊天,往往更喜歡坐在自家門檻上,或者自家門廳里。我們做了層疊的院落,能在短距離之內塑造一種很深的景致,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對面的山體。天氣好的時候,也可以變成戶外喝茶聊天的第二客廳。”


圖片

圖片

屋外的柿子樹每年秋天都掛滿了果子


在王亮程的心中,屋外的那棵60多歲的柿子樹承載了無數美好的回憶。兒時,他常常摘下剛長出來的小柿子,在上面插上竹竿,像陀螺一樣轉著玩。


“我們本可以將柿子樹砍掉,或者遷到另一個方便的地方,但我們選擇將它保留在原處,做臺地和基礎時費了好大勁才避開了根系。這一點其實是借鑒了中國傳統住宅中的跟自然之間和諧對話的觀念。”


圖片

圖片

十堰四季分明


在外漂泊十余年,王亮程也曾想過將父母帶到自己生活的景德鎮。“那邊氣候太潮濕、飯菜不合胃口,最重要的是沒有熟悉的朋友,所以他們最多住一個月兩個月,就待不下去了。”


后來他和弟弟又為父母在十堰縣城買了套房子,離市場、醫院近。“但住了幾年后發現他們在那里待得并不開心,時不時還非要回老家看看。”


“一開始我們也很疑惑,辛苦操勞了一輩子,父母為什么還是要住在那么偏遠的地方?連采購日常用品、看病都需要專門開車進縣城。后來我們也漸漸理解了,就讓他們住在自己愿意待的地方,選擇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圖片

王亮程的父親


王亮程的父母都出生在梅子埡村。父親今年72歲,從20歲就開始當獸醫。“方圓一百里左右,家家戶戶都上門請他去看豬、牛、羊。他常常是早上五六點出門,晚上很晚才打著手電筒回家,長的時候甚至還要在別人家住上一兩天才能回來。有時鄰居頭疼腦熱,他也能用草藥簡單地治一下。一來二往,他和每一戶都成為了朋友,對這座村子非常有感情。“


母親今年68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她熱愛這片生活了一輩子的土地,感到踏實、安全。”


圖片

一樓主要為公共空間


因為疫情耽擱,建房子前前后后花了4年時間。完成后,原本的平房變為了一座三層小樓,面積超過450平方米。


內部結構并不復雜。一層主要是喝茶、聊天的公共空間。考慮到一家9口共同居住,客廳是兩個寬敞的開間,寬度接近10米。


圖片

圖片

小朋友們跟著奶奶在廚房學做飯


北側的廚房,干凈通透。“我的母親愛做飯,要求廚房一定不能陰暗,要方便打掃衛生。雖然安裝了煤氣灶,但她更愛老房子的土灶臺,做出來的飯菜更香,營養也不會流失。未來我們打算再給她建一個土灶臺。”


圖片

父母臥室外堆放柴火的角落


考慮到老人腿腳不便,父母的臥室設在了一樓,并且在東部開了個次入口與庭院相連接,方便他們進出。每天早上,王亮程的父親就通過臥室的次入口走向庭院,鍛煉、種菜,或者打理從山上移植的植物。


圖片

二樓起居室

圖片

圖片

北側與南側臥室外的不同風景:

北側是長著爬山虎的山崖,右側是落葉林


二樓是5間大臥室,是王亮程和弟弟兩個家庭的居住空間。臥室間用隔音的剪力墻隔開,可以保證各自的私密性。考慮到屋主一家人有多個孩子,酈文曦還特地設計了一個可以容納4個人的通鋪房,小朋友們晚上可以睡在一起。


圖片

王亮程的母親在屋頂露臺曬玉米


三層是一個寬敞的大露臺。“父母會在上面晾曬玉米、辣椒、蘿卜干,我們在地面上專門鋪了一層瀝青再上混凝土,把防水做得非常到位。”


圖片

連接三層的樓梯開有落地窗和天窗,

視野完全向大自然開放


穿行在房子里,王亮程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我在讀大學前都待在這座村子。小時候家庭條件非常艱苦,初中上學需要步行六十里山路,走上一整天。農村的孩子學藝術非常罕見,但我的父母非常開明,一直鼓勵我走出家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年輕時一直想逃離鄉村,現在算是反過來想了。正是這個艱苦貧瘠的地方,培養了我們不屈不撓的品格,我特別感激。未來,我想我可能也會選擇回到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養老。”

圖片

圖片

夜晚的家


目前,王亮程的父母已經入住新房近兩年。“一開始也會擔心他們不適應這么現代的建筑,但后來發現,他們在大城市看過高樓大廈、美術館、博物館,這種風格他們覺得很好。老年人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其實是比我們想象的要高的。”


“他們現在生活得很悠閑。每天就是種田、散步、上山摘野果子泡酒,或者敞開家門,和鄰居聊聊天。”


圖片

圖片

全家人一起喝茶、上山散步


“之前的老屋根本住不下9口人,我們回來一般吃口飯就走了,父母平時會有些孤獨。”


“但現在,我們全家人一年好幾個月都待在這里。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秋天到院子里摘柿子吃。我和老弟喜歡去爬山。小朋友們瘋了玩,去旁邊的小河溝里抓螃蟹。我的兒子還喜歡做飯,就跟著奶奶在旁邊學。我覺得人類還是更喜歡群居。”


“我們在非常偏遠的鄉村里,建了一座非常現代的建筑。看似浪漫,其實也經歷了非常大的挑戰。這邊人力物力不足,工人、材料都是每天早上從縣城里面開一小時的車進來的。山路太狹窄,我們重新把路修正好,不然車子都拐不了彎。”建造過程中,父母就在旁邊臨時搭了個小房子親自監工,每天5點起床,忙里忙外安排。


圖片

在庭院里捏瓷器


“建了這座房子之后,我對父母其實有了些驚喜的新發現。現在母親閑下來了,偶爾會讓我從景德鎮帶回瓷土給她捏著玩。她雖然從來沒專門學過,但做出來的東西相當細膩,只是過去她忙于家務,我們一直沒有發現。我希望今后也能夠多多了解他們。”


圖片

南側庭院


這座“新奇”的房子在村內外產生了“蝴蝶效應”。“鄰居來參觀,覺得房子通透、光線又好,打算回去把自己的屋子也修整好。還有很多外地的好朋友來這里玩,一待就是半個月。很多在鄉村長大、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受到啟發,都決定要回鄉為父母建一座類似的養老房。”


“我覺得這個房子擴展了農村自建房的想象力。以前人們想到農村的房子,要不就是夯土房、磚房,要不就是舶來的水晶燈、羅馬柱等西方宮殿別墅等元素。但現在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范例,它以很現代的形式去回應鄉村的環境與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部分圖片來源:酈文曦建筑事務所、金偉琦


每天一條原創短視頻,每天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天精選人間美物,每天來和我一起過美好的生活。一條(ID:yitiaotv)


展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