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應用主題展(深圳篇)——雷達探測知風險,一圖追蹤除隱患城市應用主題展(深圳篇)——雷達探測知風險,一圖追蹤除隱患 二維碼
9
深圳市作為新城建及智能建造的第一批試點城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立健全智能建造工作推進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緊抓技術創新、項目建設、產業培育和人才培養,推進管理制度創新,以先行示范標準打造智能建造深圳模式,奮力從“建造”邁向“智造”,由“試點”,邁向“示范”。 從深圳大學立言門往前走100米,有一座不起眼的兩層小樓。在這棟樓里,每個關鍵區域都安裝有各種AI識別攝像頭及傳感器,當發生火災、機房漏水、設備故障等緊急事件時,系統會第一時間進行識別。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工作人員可及時了解事件位置和現場情況,并聯動物業系統快速處置。 2023年6月,《深圳市數字孿生先鋒城市建設行動計劃(2023)》印發,提出建設“數實融合、同生共長、實時交互、秒級響應”的數字孿生先鋒城市。過去一年,越來越多的孿生應用場景在這座城市落地。 以正在建設中的深圳國際交流中心項目(簡稱“國交中心”)為例,這座深圳城市新客廳大量運用了AI、物聯網、BIM、CIM等數字技術,打造出一個與現實空間并行的數字世界。 通過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的虛實交融、智能操控,也讓地鐵應急指揮系統實現了資源配置最優化。 想象一下,有地鐵站突發火情,站內煙霧彌漫,有乘客受傷亟須救治,情況萬分緊急……在深圳地鐵應急系統里,圍繞著該事故站點,運營人員用鼠標畫了一個圈,周圍其他站點的物資分布一目了然,醫療物資、消防器材被第一時間調往事故現場,救援車、救援人員動態位置亦能實時展現。 在指揮調度過程中,利用視頻會議平臺可實現多方會商,在同一個會議中融入監控視頻、無人機視頻、手機移動端視頻,多角度同步呈現現場情況,能實現指揮中心、現場指揮部、救援小組、外部專家多方聯動,實時視頻通話。 來源:深圳晚報 《一場靜水流深的智能進化正重塑城市生活》
深圳寶安區2020年地面坍塌隱患綜合檢測項目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辰安科技”)是2005年由清華大學創立并控股的高科技企業,是清華大學在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單位。公司于2016年在深交所上市,經校企改革后,現由中國電信控股。公司始終專注于公共安全領域,向國內外用戶提供城市安全、應急管理、消費者業務、裝備與消防、安全文教、海外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成熟應用與產品服務,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22年度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一等獎”等眾多獎項,得到用戶高度評價,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 探地雷達、管道雷達、地面坍塌隱患排查、地面坍塌風險評估、應急輔助決策、地面坍塌綜合風險應急一張圖。 三維雷達車:采用三維數字地質雷達,該雷達為全球首款采用RTS技術的三維陣列探地雷達系統,數據采集速度快,效率高,數據圖像對目標體的還原效果好。標準車載模式,450MHz最高可支持到18通道,推車模式最多可支持到8通道。在城市環境下,探測深度范圍為0~2m。 二維地質雷達:針對不具備行車條件的支路、岔路、道板磚、人行道等區域的地下情況以及對三維雷達檢測出的疑似隱患進行復測時,采用二維地質雷達進行檢測。結合寶安區的道路路況、管道埋深及土質土壤情況采用運行情況穩定、適用范圍較廣、測量精度較高的手推式探地雷達設備進行相關檢測。 管道雷達機器人:用于探測管道腐蝕(管壁厚度)、管道周邊土體病害(空洞或松散等)、管道接頭破損滲漏。可以實時掌握天線在行進過程中每個里程的具體位置和偏轉角度,通過雷達可對管道拱頂腐蝕情況、管道兩側土體病害情況進行探測。 地面坍塌綜合風險應急一張圖:匯聚地下管網數據、重點防護目標數據和地面坍塌隱患的檢測結果,實現地面坍塌風險隱患的一圖掌控、塌陷事故及隱患臺賬的實時上報和動態更新、地面坍塌事故應急處置的輔助研判等功能。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國各地發生多起嚴重的地面坍塌事故,2019年深圳發生地面坍塌事故達417起,其中較大級3起(福田區、南山區、寶安區各1起),相比2018年上升45.3%,創歷年新高,繼續呈高發態勢。 本項目全面落實《深圳市加強地面坍塌事故防范治理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選擇地面坍塌高發的市政道路、地鐵沿線、建筑基坑、政府周邊和排水管道破損缺陷處,采用探地雷達車、手推雷達車、管道智能機器人等技術進行全面地面坍塌隱患排查,接入本次地面坍塌隱患檢測數據、各部門已有的地面坍塌隱患數據、重點防護目標數據和管網數據,構建寶安區地面坍塌綜合風險應急一張圖,實現地面坍塌防治工作信息化和可視化管理,提高地面坍塌事故的應急處置效率。 項目建成后,對于保障寶安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升寶安區地面坍塌防治水平,查清地面坍塌風險隱患,指導地面坍塌隱患治理工作,提高地面坍塌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地面坍塌防治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1、地面塌陷綜合檢測項目(以下簡稱該項目)整體上解決了哪幾類城市問題?分別是如何實現的,從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角度談下整個項目的價值及意義? 「ANSWER」 本項目主要用于預防、檢測、治理由地質條件脆弱、地下管線滲漏、道路施工破壞等因素誘發的地面坍塌風險隱患問題。依托物聯網、大數據、GIS/BIM等先進信息技術以及探地雷達等先進監測技術,結合公共安全核心科技和理念,創新建立“防-查-治”體系化的綜合防治工作機制。 “查”為 “防”瞄準靶向:通過在線監測地面沉降和風險評估,讓隱患排查不再盲目,加強事前防范。 “查”讓“治”目標明確:針對高風險的市政道路、建筑基坑以及重點防護目標的周邊道路和地下管線進行無死角隱患排查,及時上報,摸清隱患底數。 “治”為“防”提供更新:基于BIM/GIS空間模型分析技術,智能研判地面塌陷對周邊影響,提供模擬開挖分析,對事故處置過程建檔立案等。縮短研判時間,降低事故損失,做到事后可查-可溯-可評,為后續防范風險提供新經驗。 項目建成后,對于保障寶安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升寶安區地面坍塌防治水平,查清地面坍塌風險隱患,指導地面坍塌隱患治理工作,提高地面坍塌事故應急處置能力,提升地面坍塌防治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實用價值。 2、地面坍塌隱患綜合檢測監管平臺是否與政務部門數據平臺對接,實現數據共享共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哪些典型應用,為政府數字化治理的提升做出了哪些貢獻? 「ANSWER」 地面坍塌隱患綜合檢測監管平臺與政務部門進行了數據對接,接入了政務部門的排水管網、地鐵等軌道交通、市政道路、施工工程、地質、環境、施工工程等數據。基于這些共享的數據,可進行由排水管網、第三方施工、交通道路破壞、地面沉降等因素引發的路面坍塌風險評估,形成路面坍塌綜合風險一張圖,通過這張圖可以為政府提供路面坍塌風險研判和預防、治理提供數字化、可視化的支撐手段。在事故發生時可為相關部門提供隱患處置過程管理、事故影響分析、事故處置等輔助決策服務,幫助降低分析研判時間和應急處置時間,從而降低事故損失和控制事故影響范圍。 3、目前該套系統主要適用于哪類場景、可以集中規避哪幾類城市問題的發生?在復制推廣的可操作層面,請簡要談談目前主要面臨的問題。 「ANSWER」 目前本系統主要用于以下幾類場景: 1)對塌陷高風險的市政道路、建筑基坑、重點防護目標周邊道路和排水管道破損缺陷管段進行全面的隱患排查檢測; 2)構建區域地面坍塌風險一張圖,對坍塌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分析,展示風險分級防范區域,指導隱患的優先級排查和治理。 3)基于BIM/GIS空間模型的事故輔助研判,在事故發生時為相關部門提供隱患處置過程管理、事故影響分析、事故處置等輔助決策服務。 通過以上場景的應用,可以規避由于地下管網泄漏、工程施工、地面沉降等誘因引發的地面塌陷事故。4、目前該套管理系統,在數據橫向和縱向的穿透中,形成了哪些典型的應用場景? 「ANSWER」 目前本系統主要在橫向層面接入了政務部門的排水管網、地鐵等軌道交通、市政道路、施工工程、地質、環境、施工工程等數據。基于這些數據,形成了隱患一張圖、模擬開挖、預警信息發布等場景。 5、目前該項目主要應用的寶安區,是否考慮在深圳全域甚至全國進行推廣?未來前景如何? 「ANSWER」 本系統目前除了用在深圳市寶安區,還在深圳的福永街道以及佛山市南海區等地進行了推廣應用。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地下管網、地下軌道、城市工程建設等引發路面塌陷的風險因子日益增加,由此引發的路面塌陷事故頻繁發生。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我國媒體公開報道的城市路面塌陷事故共854起,累計造成36死亡、88人受傷。在我國城市快速擴張的背景下,城市路面塌陷事故呈多發、頻發態勢。2011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以及2018年市政工程協會《道路塌陷隱患雷達檢測技術規范 T/CMEA002-2018》等文件要求: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存在疑似塌陷路段,均應進行周期性塌陷隱患檢測。因此,為落實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的任務要求,進一步提升城市路面公共安全,本系統具有很好的使用前景。 6、地面坍塌綜合檢測監管平臺對比傳統的人工巡檢主要優勢是什么?其前瞻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ANSWER」 傳統的人工巡檢存在地下空洞隱患排查不系統、覆蓋不全面、耗費大量人工、數據難以共享、無法進行基于數據分析模型的科學研判等問題。地面坍塌綜合檢測監管平臺,以新技術、新理念為指導,按照“風險管理、關口前移”的發展思想持續推進,通過建立科學、規范、系統、動態的城市路面安全管理與保障長效機制,利用先進可靠的安全管理理念、公共安全科學技術、物聯網技術和移動信息技術,開展城市路面塌陷風險隱患的全方位物聯網監測、評估與精細化治理。由于地面坍塌綜合檢測監管平臺利用了物聯網、大數據、GIS/BIM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探地雷達、InSAR等先進的檢測監測技術,同時結合公共安全核心科技與理念,創新建立了“查-治-防”體系化的綜合防治工作機制,由應急式的防控向常態化防治轉變,最大限度提升城市路面塌陷治理防控能力,在先進技術和治理理念方面具有良好的前瞻性。 7、目前該項目的核心技術在實施或運維階段,如互聯感知設備等,是否有迭代升級的需求,具體的投入產出情況如何?升級的價值及意義如何? 「ANSWER」 本項目使用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 1)三維數字地質雷達,該雷達為全球首款采用RTS技術的三維陣列探地雷達系統,數據采集速度快,效率高,數據圖像對目標體的還原效果好; 2)雙通道二維雷達,用于詳查復測及人行道普查,雙通道中心頻率200MHz,一體化手推車集成設計; 3)管道雷達機器人,集成雷達及CCTV雙重檢測功能,可對管道拱頂腐蝕、相鄰土體病害情況進行有效探測。 4)坍塌風險評估模型,基于公共安全理論模型的塌陷風險評估預防技術,繪制風險一張圖,展示風險分級防范區域,便于管理部門可視化掌握管轄范圍內的塌陷風險,從而指導隱患的優先級排查和治理。 以上雷達和管道機器人技術目前來說,相對還是比較先進,軟件方面,比如坍塌風險評估模型可以進行迭代升級,通過更多數據的訓練,提升基于模型的風險評估準確性。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