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濰坊市征求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濰坊市征求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 二維碼
2
關于公開征求《關于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修改意見的通知 為延伸我市建筑產業發展鏈條,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水平,培植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強化《濰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濰政辦字[2023]1號)落實,市住建局起草了《關于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如有意見建議,請于2024年4月16日前書面反饋我局。 聯系人:鄒麗偉、吳金坤 聯系電話:8863323 郵 箱:wfsfzfwzx@wf.shandong.cn 附件:關于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濰坊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4年4月9日 關于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屬各開發區管委會,市直有關部門、單位: 為延伸我市建筑產業發展鏈條,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水平,培植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強化《濰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濰政辦字[2023]1號)落實,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以培植我市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目標,以提高建筑產業賦能、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為主線,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需求側市場導向,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營造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帶動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筑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拉動全市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進一步鞏固提升我市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為實力強品質優生活美的更好濰坊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二、任務目標 到2025年,我市建筑產業賦能水平再提升1000億元,建筑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完成增加值數占全市GDP的5%,從業人數占全市就業總數的5%,上繳稅金占地方財政總收入的5%,市轄區域內打造5個相關特色產業園區,帶動5條產值過百億元的相關產業鏈條,建筑業經濟外向度水平再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措施路徑 (一)優化發展布局 1.調整發展結構。以體現建筑產業鏈上下游新質生產力產業為切入點,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為引領,堅持市場需求拉動、科技創新驅動、供給提升帶動,打造“布局科學、發展集聚、協同緊密、科技一流”的“政府+主業+鏈主+園區”的新型建筑產業生態發展框架,全面構筑“濰坊建造”品牌矩陣。 2.擬定產業規劃。深度結合實際,按照政策導向、集聚效應、引領未來、錯位發展、梯次推進、因地制宜原則,對現有產業進行規劃布局,包括房建、地產、裝飾、市政、鋼構、鋁材、防水、消防、安裝、門窗、幕墻、環保、鋼鐵、機械、水泥、管材、五金、構件、電氣、家居、物流、家電等相關配套類產業,乃至金融、保險等行業。 3.明晰發展方向。按照“產業賦能、內聯外拓、融合聚集、共建共贏”的原則,對內,“業務合作優先、隊伍選擇優先、產品供給優先、服務配套優先”,實現地材地采、地產地用、優勢互補、降低成本;對外,擴大市場需求,實現“延鏈聚集、優勢互補、攥手成拳、抱團發展”。 4.創新發展模式。市級規劃建設以智能建造裝配式建筑為主題的“未來建筑產業園區”,引領相關產業產品進入,創造工廠化生產、園區化經營、集約化配套、裝配式建造的新模式。有條件的縣市區也要積極開展此類行動,拉動建筑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全鏈條發展。各縣市區、市屬各開發區也要結合各自實際,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設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 (二)挖掘發展潛力 1.深挖政策優勢。習近平總書記“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首要任務”重要指示,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國家和省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均給建筑業高發展繪就了藍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利好政策,“一帶一路”“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給建筑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2.深挖基礎優勢。建筑業是我市傳統產業,已成為全省數量最多、分工最明、專業最清、門類最全的富民產業、支柱產業,全市共有建筑業企業2372家,其中特級企業3家,一級企業222家,二級企業1071家,三級企業763家,不分等級313家。其中總承包特級3家,一級61家,二級314家。濰坊多次被評為“全省建筑業綜合勢力強市”“全省建筑業跨越發展市”,4個縣(市)被評為“全省建筑業十強縣”,3家特級企業連續遴選全省建筑業30強企,3家企業遴選全省百強民企。 3.深挖傳統優勢。建筑業發展過程中,眾多企業施工足跡遍布世界五大洲各地,建設了卡桑果醫院、新加坡軍事學院、斯里蘭卡國防部大樓、卡塔爾盧賽爾體育館、新西蘭太平洋高地等著名建筑,創出詹天佑獎2個、魯班獎工程工程13個、國優工程21個、中國建筑裝飾獎75個、華東杯30個、泰山杯193個,各類工程施工中具備了豐富的施工經驗。 4.深挖頭雁優勢。建筑業發展過程中,各類企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高新技術全域遍布、專精特新數量眾多、瞪羚企業特色鮮明、產業基地優勢獨到,已成為我市建筑業的一大特色。全行業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數量達到239家,壽光防水全國市場份額的35%以上,臨朐縣榮膺了“中國鋁業之都”稱號,與之配套的門窗幕墻、密封膠及玻璃加工產業相繼蓬勃興起。 5.深挖配套優勢。除建筑業自身優勢外,我市還擁有與之配套規模巨大的鋼鐵生產加工、四通八達的樞紐交通物流、里程最長的高鐵高速運輸、潛力巨大的海洋灘涂資源、人數眾多的勞動力市場、數量巨大的建材家居消費,一旦串珠成鏈、相互配套,便可珠聯璧合、熠熠生輝。 (三)匯聚發展合力 1.發揮政府宏觀指導作用。各級黨委政府務必要把握形勢、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抓經濟求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加強對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從全方位提振市場主體發展信心入手,“全力以赴拼經濟、心無旁騖謀發展”,積極為企業搭建發展平臺,促進產業融合。 2.發揮部門幫扶服務職能。全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務必要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出發,端正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向企業問需問計問策,努力為企業紓困解難,幫扶要到位、效果要明顯。 3.發揮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各有關協會商會要積極發揮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為政府和企業服務,在加強政府相關政策宣貫的同時,通過縱向橫向的協會商會組織,積極為企業穿針引線、提供信息、靶向服務。 4.發揮企業主觀能動作用。各有關企業要加強市場研判,準確把握形勢,提振發展信心,克服畏難情緒,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市制宜、攻堅克難,盡快擺脫困境,逐步走上正常發展軌道。 5.發揮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政府、部門、協會、企業要牢固樹立“四位一體、榮辱與共”的意識,企興我幸、企敗我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市場為導向,加深研究、利用、調節、適應好需求側供給的辦法措施,科學有效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確保我們的產品有市場、有銷路、有效益,防止產不對路、產品積壓和產能過剩。 (四)激發發展動力。各級、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鼓勵企業提振發展信心、增強發展斗志,努力為企業搭建平臺、提供信息、尋找市場。去年,市住建局提請市委兩新工委審批成立了濰坊市建筑企業外出施工行業黨委,通過開展“三幫三找雙促進”活動,積極幫黨員找定位、幫企業找市場、幫產品找銷路,全力構建了黨建和業務雙向促進工作格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建筑業外向度經濟提高了20個百分點,建筑業全產業鏈上下游40余家企業納入中建電商“云筑網”采購平臺,為建筑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支持。 (五)增強發展能力。在抓好本地經濟繁榮的同時,要創造條件,幫助企業開闊發展視野、提高發展本領,引導企業放眼市外、省外、國外,讓我們的優勢產品更廣泛的占領市場。要緊盯國家“一帶一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國家重點投資區域,加強與當地黨委政府、部門、協會及大型央企、國企的聯系對接,做好自我宣傳推介,主動上門服務。企業要苦練內功、強化創新、尋求突破,積極爭取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盈利水平強的高端市場和大體量、大型綜合項目,搶抓發展機遇,贏得競爭優勢。 (六)培植發展活力 1.培育龍頭企業。摸清建筑業全產業鏈整個鏈條的建筑企業底數,梳理一批具有發展潛力、注重創優、誠信經營的企業,按類別劃分、梯次培育,確保既有領頭雁,又有后備軍。 2.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建立健全了梯度培育體系,引領支持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道路,培育了一批主營業務突出、專業化發展明顯、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企業,與大型優質企業搭建合作平臺。 3.搭建合作共贏平臺。建筑業關聯度高、上下游產業鏈長,要在強鏈、延鏈、補鏈上下功夫,把“深耕主業”與“多元經營”結合起來,前端抓規劃設計、咨詢服務,后端推項目管理、資產運營,橫向往鐵路、軌道交通、隧道、水利等領域擴張,積極爭取科技含量高、技術難度大、盈利水平強的高端市場和大體量、大型綜合項目,全力在提升產業鏈、價值鏈上實現新突破。圍繞“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盡快組建“濰坊市建筑產業發展鏈盟”,依靠平臺,促進產業融合,著力改造提升,加大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培育力度,形成了“群體規模大、全鏈協同緊密、科技創新一流”的新型建筑工業化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4.加強政銀企合作。積極爭取銀行加大金融信貸支持,動員企業掌握金融知識,聯合調查研究,及時反映需求,爭取銀行開發針對性強的金融產品,解決建筑企業融資問題。 5.減輕企業負擔。財政、稅務等部門要制定外出施工企業地方財政激勵政策,加大對企業走出去發展的支持力度。發改、財政、住建部門要督促工程項目建設單位確保建設資金落實到位。對建筑工程領域投標、履約、質量、工資四類保證金實行差異化管理,支持建筑企業首選保函保險保單等方式替代現金繳存,緩解企業流動資金壓力,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 6.優化統計方法。借鑒“田忌賽馬”和蘇浙建筑業統計經驗,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管服績同考核”的原則,科學優化調整目前建筑業經濟統計方法,努力保持或領先建筑業發展和經濟發展在全省的同等位次。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市建筑全產業鏈發展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分管市長任組長,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商務局、市稅務局、市地方金融局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住建局。各縣市區、市屬各開發區也要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加大工作力度,細化工作方案,認真組織落實。 (二)強化部門聯動。各級、各部門、各有關單位要切實提高對這項工作的認識,根據各自職責,制定實施細則,精準對接服務,結合領導干部聯系企業機制,有效提供個性化服務,幫助企業拓寬市場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實施動態考核。2024年對縣市區(開發區)考核中,增加建筑業總產值、增加值、外向度經濟、建筑產業鏈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等指標內容。 展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