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城市“里子”更實——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運維亮點透視讓城市“里子”更實——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運維亮點透視 二維碼
3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城市的“里子”工程,能有效破解“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城市治理難題,提升城市品質和安全韌性。近年來,廣東、重慶等地因城制宜,推動供電、供水、通信等管線入廊,讓城市安全更有保障,在建設過程、管理方式等方面呈現了諸多亮點。 亮點一:“打包”施工一次過 廣東省廣州市4個大型地下綜合管廊(環城管廊、廣花管廊、天河智慧城管廊、琶洲西區管廊)目前已全面貫通,項目總長度85公里,初步建成了“以中心環線為核心、以若干放射線為延伸、干線支線纜線相結合”的地下綜合管廊骨架系統。 據了解,廣州市管廊規劃建設的一大亮點在于管廊與軌道交通、道路快速化改造等工程的高效結合,盡可能實現一次性建設,降低施工對市民的影響。比如,全長45.7公里的環城管廊,由相關企業負責與地鐵11號線同步建設,減少同區域因施工建設反復圍蔽、占用城市資源的情況出現。廣花管廊則與廣花一級公路快捷化改造項目“打包”建設,實現交通提速、管線入廊。“工程跨越白云區和花都區,南起G106國道,北止于雅瑤中路。其中,道路快捷化改造18.4公里,設計時速60公里,全線取消9個信號燈,大幅提高車輛通行能力。地下綜合管廊長度15.79公里,給水、燃氣、電力、通信、污水(局部段)5類管線將進入管廊。”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中小型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方面,廣州市也充分考慮了與其余工程建設同步進行,包括萬博城管廊與大型城市綜合體同步建設、南沙明珠灣和智慧城管廊與新區道路同步建設等。這些項目實現了管廊與軌道交通、道路、商業綜合體、變電站、自來水廠等項目的同步建設和一體化管理,有利于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控制工程建設成本。 亮點二:裝配式建造省成本 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應用裝配式施工方式,能夠節省人力、時間等成本。 去年10月,雄安新區啟動區全線2000米長的綠色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預制管節成功拼裝完成。這是雄安新區首個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實施項目,屬于第一批智能建造試點項目。“項目根據雄安新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特點,成立綠色裝配式青年創新工作室,主要圍繞裝配式綜合管廊的高精度預制、結構防水和盾架一體化施工成套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解決施工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項目負責人介紹說。 施工過程中,項目采用綠色裝配式綜合管廊U盾架管機,該設備適用于長節段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具有管廊精準拼裝、墊層自動攤鋪、側縫同步填充等功能,實現了運輸、開挖、支護、掘進、架設、側縫填充一體化高效施工,使項目工期縮短20%以上,同時具備減少碳排放等優勢,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力量。 巴南區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是重慶市首條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于去年完工,該管廊起于海洋公園南側,沿一縱路、燕尾山路、橫十路和教育大道敷設,止于尚文大道尾端,全長10.12公里,整體裝配率達45%左右,縮短了近半年工期。江西省河洲路新建道路及地下綜合管廊工程位于南昌縣昌南新城,采用的裝配式建筑材料與傳統建筑材料相比,具有抗震性高、耐火性好、隔音效果強等優點,也更加綠色、環保、低碳、節能。此外,裝配式建造模式相比傳統建造模式,極大地節約人力、提高施工效率,進而縮短工期。山西省則在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中應用裝配式疊合板施工工藝,將工效提高數倍,減少了現場鋼筋加工、模板澆筑等常規工序,也節省了大量的周轉材料、人工成本等費用。 亮點三:“智慧大腦”強監管 安全是地下綜合管廊的生命線。山東青島等地應用監測系統,在實踐中探索保障管廊安全的“最優解”。 青島市搭建起統一的市級地下綜合管廊運維監管平臺,整合各級監控系統,實現對全市管廊運維工作的監管考核。平臺突出信息資源整合、自動智能監管、強化運維考核等功能,及時準確地向監管部門提供統一、實時、可視的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運行綜合視圖,為管廊高效精準管理和安全可靠運行提供支撐。在此基礎上,青島市選取了貢北路地下綜合管廊和膠東機場地下綜合管廊兩個建設規模大、入廊管線多、試點示范意義強的項目,新建包括液位監測、沉降監測、滲漏監測、有毒氣體監測、可燃氣體監測等2100余個前端智能感知設備,全面提升對廊內環境、廊體結構和入廊管線運行狀態的監測能力,實時掌握管廊健康狀態。 江蘇省蘇州市在城北路地下綜合管廊管理中應用數字孿生技術,打造數字孿生管廊平臺,在管廊全息展示、傳感數據預測、故障維護救援分析、運維成本控制等方面有良好作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數字孿生管廊平臺運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基于城北路管廊完成數字化建模,打造厘米級別的管廊數字孿生體,為運行優化、人員安全、增容改造、管線入廊、設備維護等提供了空間參考和數字底座,實現管廊信息全息可視。 依托數字孿生管廊平臺,管廊數字模型上可呈現各個位置的傳感器數據,實現管廊各項指標的實時監測。提煉分析這些數據,平臺便能自動識別問題高發區域和類型,動態分配管廊運維資源,實現管廊運行體征診斷預測,各類事件響應與聯動處置時間由原先的30~40分鐘縮短至5分鐘以內。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平臺應用后,傳統的72人值班配置減少至30人,實現了“少人值守、精益維檢”,還能有效預防設備故障損壞,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和維護周期,降低設備故障率。 展會新聞
|